漳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建方言熟语歌谣丛书)
分類: 图书,其他,
品牌: 杨秀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211054268
·条形码:978721105426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福建方言熟语歌谣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漳州方言熟语歌谣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早在1921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就率先进行了民间歌谣的调查研究工作。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会刊,分期发表收集到的各地歌谣和研究讨论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继承,在上一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都组织了民歌的收集工作,成绩显著。但有两个方面的制约使这两次大规模的“采风”成果未能尽如人意:一个是当时极“左”的文艺思想误导了具体负责采集整理工作的基层文化组织。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片面地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指导工作,许多熟语歌谣的内容被认为“愚昧、落后、迷信”或“低级趣味”被排除在采集范围之外,而一些有明显伪造痕迹、实际上是宣传口号、宣传打油诗一类的东西因为能迎合主事者的需要,却塞了进去。所谓“大跃进歌谣”就是这样的东西。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集成”项目的汇编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由于方言记写的困难,收集材料时容易产生偏差。
目录
前言
熟语编
谚语
1.时令节气
2.衣食住行
3.生老病死
4.婚姻家庭
5.求职谋生
6.世道清浊
7.民俗风物
8.谐喻事理
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1.谐喻类
2.双关类
3.谐喻双关类
歌谣编
游戏谐趣类
1.月光光
2.雨咧来
3.红塍蛉
4.羞羞羞
5.食子仔歌
6.埯拱蝉
7.正月炒米芳
8.有影掺无影
9.点点叮咚
10.阿才阿才
11.猛侬猛记记
12.月仔光焱焱
13.臭头臭花花
14.跛骰跛晃摇
15.蜀丛树(谜语)
16.蜀糅物件红红(谜语)
17.天乌乌
18.挨哆挨
19.鸟鼠倌
20.埯拱狮
21.草蜢公
22.红虾红啁啁
23.拍哆拍猪刀
24.肥兮肥溜溜
25.招票戴欹欹
26.枵鬼仔仙
27.洗浴歌
28.婴也咽
29.蜀枝竹仔
30.外妈惜外孙
31.恿囝谣
32.上山挽桃苊
33.天宝特产歌
岁时节日类
1.十二月令
2.十二月风情歌
3.四季菜色谣
4.果子歌
5.冬节歌
6.炊倮歌
7.岁首谣
8.新正明仔载
9.龙眼倌
爱情婚姻类
1.韭菜开花蜀枝香
2.阿娘汝生做者尼水
3.看见兄来心真爽
4.新婚歌
5.嫁互出外翁
6.阿睹亲家青姆好教示
7.歹查某
8.娶着歹某偬款待
9.二侬相好落长久
时政世态类
1.拍甲日本鬼仔变成番薯粉
2.苦瓜谣
3.破厝谣
4.博缴侬,猪狗牛
5.钱无侬落趋
6.韭菜头
7.误我青春蜀世侬
8.蜀领破篷缀水流
外六首
(一)锦歌四首
1.土地公歌(节选)
2.闹匆匆
3.安童买菜
4.拍某歌
(二)桀口谣二首(绕口令)
1.狗仔恰猴仔
2.蜀个老侬九十九
附录
漳州方言音系及标音说明
方言词用字说明
参考书目
跋家乡的老榕
……[看更多目录]
序言熟语歌谣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在民俗学、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早在1921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就率先进行了民间歌谣的调查研究工作。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会刊,分期发表收集到的各地歌谣和研究讨论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继承,在上一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都组织了民歌的收集工作,成绩显著。但有两个方面的制约使这两次大规模的“采风”成果未能尽如人意:一个是当时极“左”的文艺思想误导了具体负责采集整理工作的基层文化组织。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片面地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指导工作,许多熟语歌谣的内容被认为“愚昧、落后、迷信”或“低级趣味”被排除在采集范围之外,而一些有明显伪造痕迹、实际上是宣传口号、宣传打油诗一类的东西因为能迎合主事者的需要,却塞了进去。所谓“大跃进歌谣”就是这样的东西。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集成”项目的汇编材料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由于方言记写的困难,收集材料时容易产生偏差。
文摘插图:
后记我的家乡在九龙江畔,旧称“漳州府”。
人们都说,漳州是休养生息的理想所在。是的,且不谈这儿的富庶与温润,单单夏日午后坐在城东那老榕树下,沐着习习凉风,听老阿伯老阿姆们用乡音讲述老漳州的故事,就让你惬意千年。
我家原住城东。用漳州老话说,就是“圆圈附近”。我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从那棵枝叶婆娑的古榕,走过一片满地红砖的大场院(俗称“砖子埕”,解放前是人们晒谷子的地方),就是我外婆的家。外婆家门口是条铺着青石板的狭长小巷,小巷直通大街。家乡的红砖场院、古榕、小巷、老外婆,还有那些缠着老藤的古谚童谣,伴着我长大成人。
老外婆是个小脚女人,脑后梳着个髻,爱穿打着纽襻的斜襟衫,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利落。从我懂事起,外婆脸上就已刻满皱纹。外婆平素寡语,也不识字,却出口成句,句句都是“老人言”。
在外婆看来,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儿,顺口说句熟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熟语中凝聚着经验,熟语中蕴涵着智慧,熟语中充满着情趣,熟语和生活的联系是那么自然和谐。
童年记忆中,夏日午后的榕树下。常坐着须发斑白的老阿公老阿姆们,常嬉闹着汗流浃背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