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宗派,
品牌: 余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1062274
·条形码:97871010622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文史新刊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禅宗和全真道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流派,通过对二者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特点。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从二者的审美本体入手,阐明“禅”和“道”同样重视人自身的心性之美,而心性之美实质上就是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比较分析:禅宗注重明心见性,全真讲究性命双修;禅宗“禅悟境界”和全真“仙道境界”的不同追求;禅宗和全真在审美意象、境界上的异同;禅宗和全真审美人格的相似相异。新颖细致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宗教与审美之内在联系,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余虹,1968年生,重庆涪陵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在《哲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四川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独立完成专著一部,参加编写著作两部。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导 言
第一章 “禅”与“道”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 禅中之道与道中之禅 ——“禅”与“道”的交融
一 禅中之道
二 道中之禅
第二节 “心性”之美 ——“禅”与“道”的契合点
一 禅宗心性论
二 全真心性论
三 禅道心性之美
第二章 “顿悟成佛”与“性命双修”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
第一节 “悟”——禅宗审美修养论
一 “顿悟成佛”——禅宗审美体验论
二 “无修之修”——禅宗之审美实践论
第二节 “修”——全真道的审美修养论
一 “性命双修”——生命的双重超越
二 “无心是道”——全真修道之基本原则
三 功行兼备——全真道“以善合真”的审美修养论
四 顿悟渐修——全真道之审美悟修论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比较
第三章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 “见山只是山” ——禅宗“禅悟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白云稳驾一仙神” ——全真“仙道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之比较
第四章 “不言之美”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表现论
第一节 “不言之美”——禅道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 禅宗诗歌的审美特质
二 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质
三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审美特性的比较
第五章 觉悟人格与仙真人格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论
第一节 禅宗之觉悟人格
一 禅宗之“狂诞”人格
二 禅宗之“隐逸”人格
第二节 全真道之仙真人格
一 王重阳之“颠狂”人格
二 丘处机之“济世”人格
三 张三丰之“隐仙”人格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
一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总论
二 禅宗之“狂诞”与全真道之“颠狂”人格比较
三 禅宗与全真道“隐逸”人格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近年来,在国内宗教美学研究中,道教美学研究,很有生气。无论是道教美学思想史的梳理,还是道教重要美学思想家的论述,还是道教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性成果问世。余虹的《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是对目前道教美学与禅宗美学研究中尚无人涉及的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道教美学研究补充了新的内容。
余虹的这部新著,其显著特点表现在“新、实、细”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选题新,视角新,观点新。本书立足于对释道二教中有代表性的流派——禅宗与全真道的美学思想作比较研究,揭示二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作为解剖中国宗教审美化色彩的突破点,其选题、视角与立意皆有独到之处。作者明确指出:“禅宗与全真作为中国宗教中三教合一的典范,其宗教思想从内在到外在皆表现出极大的相通相似之处,从宗教修养的逻辑起点到终点,二教皆构成了一个相似的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本书深入揭示了二教宗教思想的相似相通,并以“心”为核心范畴,初步建构起二者宗教思想从“真心”——“妄心”——“真心”的逻辑结构。作者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宗教修养的过程乃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与审美人格的建构过程”,而“禅宗与全真的宗教修养过程体现为一种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二者皆表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倾向,此点不同于原始佛教和西方基督教”,从而揭示出宗教与审美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宗教与审美的结合,找到了另一条途径。总之,书中有不少新颖之见,读之令人解颐。
其次,是实:资料充实,论述扎实。作者十分重视用充分的文献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作一般的泛泛之论,从而使本书的创新之处及其具体分析,能落到实处。比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心性”之美——“禅”与“道”的契合点》中,作者侃侃而谈。
文摘第一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禅宗与全真道的出现代表着三教合一的释道文化的成熟。禅宗形成于隋唐,而全真道产生于金元,全真道的产生是基于对唐代钟吕内丹道与禅宗心性论的继承与吸纳。由此,二者在宗教理念、修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二者的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由人生,重视直觉,关心生命等特点,是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典型体现。
对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皆不能回避对它本体的关注。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的研究自然应该从其本体论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思想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对象本原的研究。美学理论认为美本原于生命,生命之源即美之源。那么禅宗与全真宗教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是什么呢?皮朝纲先生指出:“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禅’是(禅宗)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道”历来是道家及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家及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潘显一先生在其《大美不言》中说:“道教的‘道’是其最高信仰、教理枢要、宗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道’即美。”可见“禅”与“道”作为禅宗与全真宗教思想的本体范畴,同时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这种宗教与审美本体的一致性源于二者共同的本质:“心”。正如导言中所论,禅宗与全真道以“心”作为宗教修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宗教修养化为了一种修心修性的人生修养。心乃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正是在“心”上,禅宗与全真的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使宗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可能。此章主要通过对“禅”、“道”及其本质“心性”之美的研究,来探究禅宗与全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后记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修定而成的,从开始写作到课题结题再到成书,历时五年多,其间经过了太多的曲折,目前总算告一个段落。然而我的心却没有一直期待的轻松与狂喜,倦怠之余,更多的是空落与不知所措的茫然。
静而思之,我发现,不知不觉我已养成早餐后,坐在电脑前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写作不知什么时候已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尽管其中有太多的艰辛。但艰辛之余,也领略了不少难得的快乐,我尤其陶醉那种进入写作境界后的恍然隔世之感,这使我能时常摆脱纷烦浮躁的现实,领略一片宁静与安然。本书写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只是在学识上,更是在心灵的启迪,生命的智慧上。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处世待人,尽量让自己拥有一份空壑明静的心灵空间,这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座右铭。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激我的博士导师潘显一先生,他一步步把我领进道教美学的大门,他开阔的思想,敏锐的思维,亲切、幽默的个性,让我得益匪浅。我尤其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皮朝纲先生,虽然我已毕业多年,但本书的写作,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禅宗部分的写作,很大部分得益于先生的帮助,他的严谨与耐心,令我敬佩而感动,我为自己在求学路上能遇到二位先生深感庆幸。
本书的顺利出版,赖于中华书局编辑翁向红博士的辛勤劳动,她的认真与严谨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特此向她表示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的专家们对本课题的支持,此外,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资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另外,我要感谢我的先生和我的儿子天天。先生在学术上给我指导,在精神上给我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