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
分類: 图书,政治,世界政治,综合,
品牌: 阎玉田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2191/9787010072197
·条形码:978701007219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相关科研领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对中国抗战局势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外历史事件依旧存有分歧和争议的问题,《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以史实为依据,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作者的见解。比如对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驳斥了时任国民政府西亚司司长的卜道明(自始至终参加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追叙”中所持的“不得已而为之”、“利大于弊”等观点(至今在学术界仍有不少赞成者)。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卜道明在“追叙”中所持的上述观点,纯粹是站在国民党独裁统治集团的立场,完全背离民族利益至上立场,为国民政府因屈服美苏压力而丧权辱国的行径开脱罪责的狡辩,充分表现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缺乏承担历史罪责的勇气。就连时任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的宋子文都怕担当卖国贼骂名而遗臭万年,中途辞去外交部长和首席谈判代表的职务。因此,决不可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署仅仅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和“利大于弊”,更不可归结为“国弱无外交”,而是地地道道丧权辱国的行径。为进一步驳斥卜道明所持的观点,《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与拒签“和约”的后果作为对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目录
导言
一、编著此书缘起
二、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
三、历史启示
第一章 日本侵略步步紧逼,国共两党由对抗到联合对外(1931年9月~l937年7月)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后的国内外政治形势
一、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形势
二、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三、西方大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与政策
四、苏联与共产国际对日本侵华的方针政策
五、国共两党、中间党派对日本侵略采取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华北事变与国际政局
一、华北事变
二、“蒙古自治运动”与“华北自治运动”
三、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掠夺
四、日本与英美等国矛盾的加深
第三节 华北事变与国内政局
一、国民党对目方针政策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二章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第一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国内外政治局势
一、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英美对日本全面侵华的策略方针
第二节 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的外交努力
一、求助英美调停
二、争取国际联盟与《九国公约》签字国的支持和援助
三、陶德曼的调停及德目对国民政府的诱降
四、国民政府反对英法对日绥靖妥协与争取德意中立的外交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联苏外交
一、“南联英美,北结苏俄”
二、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三、苏联成为中国抗战初期最大的援助国
第四节 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政治军事局势
一、日本对国民政府施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双重策略
第三章 国际政治局势纷纭变幻,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复杂(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战场占据重要地位(1941年12月—1943年9月)
第五章 抗战后期的国际政局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3年9月—1945年8月)
综述
主要参考和引证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阎玉田先生是我在河北大学任教时的同事,是我的老朋友。他编著的《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一书杀青,嘱我作序,我虽然自知学力、资历都不足以做好这件事情,但为不辜负老朋友的信任,还是决定勉为其难。
1981一1995年我在河北大学历史系任教,当时阎玉田先生即为本科生教授“中国现代史”。他授课认真,有自己的见解,颇受学生们的欢迎。至1998年,开始为历史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的选修课程,至今已近十年,未曾间断。他的这部著作,即是他在撰写与发表相关科研论文的基础上,对讲稿进行不断修改、补充完成的。作为一部研究抗日战争史的著作,本书着重考察国际政治关系演变对于中国抗战局势发展的影响,以此为线索对中国抗日战争史进行分期和阐述。其视角、体例都很新颖,在内容、观点方面也颇多创新。这同阎先生始终一贯地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一方面意味着要尽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人教学内容。
文摘一、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形势
1929—1933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危机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经济领域。从工业、农业、商业、贸易到财政金融,几乎全部陷于瘫痪。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工业产量下降44%,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
经济危机必然导致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资本家转嫁危机的首要对象就是工人,主要手段是大量解雇工人、缩减工资,从而激化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家转嫁危机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殖民地、附属国大量倾销剩余工业产品,拼命压低价格,廉价收购殖民地和附属国家的工业原料,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更加凋敝,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必然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这些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进行关税战、货币战和市场战。
美国一向标榜贸易自由,关税平等。但为了抑制外国商品流人,保护本国工业,在1930年首先宣布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提高关税率31%~34%,因此引起其他29个国家的严重抗议。为了报复美国,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也竞相提高了商品进口税率。1932年,德国实行“新税制”,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2年8月,为了对付德国和美国的关税壁垒,英国召集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南非等自治领和殖民地在渥太华缔结了“特惠协定”。该协定规定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商业贸易交纳进口税,税率比来自成员国之外的国家的商品税要低得多,从而限制了美国商品进入英联邦国家,造成美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而英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却有了大幅度增长。
后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治学方针,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在执教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每当讲授到抗战时期某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时,总有理不清、讲不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感觉,从而引发自己对此类问题的不断思考和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解决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本人在陆续撰写和发表相关科研论文的基础上,自1998年开始,为历史专业四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选修课程。
《中国抗战局势与国际政治关系》这部拙稿历经十年不断补充与反复修改,自觉内容渐成体系,遂决定整理后作为抗战史研究的编著出版。它既可作为研究的专著抛砖引玉,请教同行商榷探讨,促进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亦可作为大学历史专业学生选修教材,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正确掌握研究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