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商业,
品牌: 谭元亨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2841/9787010072845
·条形码:978701007284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客商》主笔谭元亨先生曾创作过长篇小说《客家魂》三部曲,前不久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千年圣火》,均是以客家生活为题材的厚重之作。
编辑推荐从近代第一个投资铁路的华侨张煜南到“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再到“领带大王,,曾宪梓,客家商人在穿越历史的烟雨中演绎着惊心动魄而又鲜为人知的商业传奇在今天的经济大潮中,他们又将展示出怎样的雄姿?
目录
前言品牌的打造:客商的历史与今天
1.商人:革命的要素之一
2.轻商与亲商
3.文化优势与当代容量
4。资本、人才、品牌
历电底色
第一章明清以降的客家商帮
1.粤商中的一大方阵
2.客家商人的地域和社会构成
3.客家商人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
4.客家商人资本的构成和经营方式
第二章民族经济的一面旗帜
1.纽带:会馆的形成
2.从“红顶商人”到“实业兴邦”
3.客家商人资本的流向
4.客家商人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海外客商经济
1。异国他乡之“客”味
2.开拓无穷期
3。虽居“客”地始为“家”
4.客商之魂
5.共赢天下
第四章香港客商与时俱进
1.客商在自由港中悄然成长
2.东方明珠的神奇与魔力
3.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4.锐意创新:品牌与人才策略
5.经营理念:诚信、稳健、勤俭
6.福泽乡里回报家邦
7.应对全球化
第五章深圳客商:特区经济的骄子
1.客商在深圳特区的迅速崛起
2.深圳客商的群体激发效应
3.诚信之道与“见利思义”
4.勤俭与干净的“第一桶金”
5.人才资本商业资本
6.天生的知识弄潮儿
7.深圳客商资本走向
第六章广州:千年商埠
1.海上丝绸之路与商业文明
2.深层次上的创新
3.品牌魅力:决胜未来的必杀计
4.企业家责任:“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5。与知识经济同行
6.建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经济
7.崇文重教厚德载物
第七章在梅州经营的空间:本土客商。后起之秀
1.“世界客都”--梅州
2.“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梅州客商之崛起
3.“重信誉,树品牌”与企业管理之道
4.梅州客商的前瞻性与开拓精神
5.与知识经济的接轨
6.与生态经济之“相亲”
1.反哺家园,心系乡土
再著先机
第八章客家商帮的文化底蕴
1.仕途与商道
2.教育强势
3.文化产业
4。商人与文人
5.文化具象:建筑
6.福气与能力
第九章客商:在比较研究中的凸显
1.晋商、徽商与粤商
2.共同面对的两次经济转型
3.“官商互济”与“官可病商”
4.儒商:徽州人与客家人
5。“以义取利”与“见利思义”
6.荣辱与共的粤商三大群体
7.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
第十章战略目光:产业转移中先着一子
1.人与文化的优势
2.区域经济的优势
3.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附录 《客商》研讨会纪要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明清及近代,广东三大商帮:广府、潮州、客家,各有千秋。以张弼士为代表的一代客商,虽说一度与晋、徽商一样,也曾是“红顶商人”,但由于早早拓殖海外,接受西方现代商业理念,事业与胸怀就不一样,出手不凡,成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先驱。在晋、徽商衰落下去中,客商却日显出自己的生命力。从传统商业会馆演变为现代大公司,胡文虎从“虎标”万金油创立,到成为报业大亨,展示出客商经营向知识型的转移,继之的田家炳、曾宪梓,这一转型日趋鲜明。客家人崇文重教,更与当今的知识经济相亲,故可曰其特点可加上“亲商”一条,这是历史演进与时代决定的。如今,广东几大电子工业巨头,如TCL、康佳、格力等,无一不是客家人,而他们又均出自华南几大学府。他们以知为本,诚心为道,一方面不负客家人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有更具有“客有开埠”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新的经济格局发生藕合,其未来无可限量。
作为新粤商方阵之一的新客商,继承了老一代张弼士等的传统,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合生创展的朱孟依,成了房地产业的“大哥大”、温氏兄弟以“文化传薪火,实干闯未来”的旗帜,将“五叶神”的品牌打向世界……本书从历史溯源开始,对客商与客家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并重。
曾在中国历史上推出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伟人的客家民系,在今天的经济建设浪潮中,又当给我们展示出怎样的雄姿?
文摘他对教育事业是很关心,而且对文化事业亦很重视,如大埔县建青少年宫,他积极捐资赞助。大埔县汉剧团缺乏服装道具等,他也捐巨款解决。类此事例太多,不胜枚举,他做到了“不分行业,能帮就帮”。田家炳不仅关心家乡的发展,而且亦关心香港的公益事业。
田家炳敦品励学、勤俭自勉、治事严谨、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不分界域地举办善业、关心教育的可贵情操,深为世人所钦敬。
“裕华”创始人余连庆身居香港,心系乡土,他热心公益,早期多次捐助官坪村建学校,挖水井,修水利,并捐赠汽车给松口区。1982年,他独自捐资100万港元兴建松口中学连庆礼堂。同年他又以公司名义捐资人民币18万元兴建裕华科学馆,1986年更发起集资捐建松口中学80周年纪念楼。其义举对其家族和社会影响深广。在他逝世后,其子女亲属遵照其生前遗嘱,捐献20万港元给松口中学和官坪小学设立“余连庆先生教育基金会”,为兴学育才再做贡献。
余国春、余鹏春亦从没有忘记自己对香港社会、对国家的一份责任感。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港事国事恪尽一份力量,为内地和香港的各项福利事业捐款无数,回馈社会。余氏兄弟浓浓的家国情怀,大概是“裕华”强烈民族特色的一个很好体现,是裕华始终不渝坚持经营国货的深层原因。
何冬青是梅州市第一批荣誉市民,也是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香港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28年出生于平远石正,早年就读于平远石正中学及江西寻乌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入读广州文化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只身移居香港。初期他从事出版工作,1953年创立大中国印刷厂、中华文化事业公司和大道书局,集出版、印刷、发行推广于一体,享誉文化界。1966年他创办的香港静宜女子中学,至1972年发展为7间分校,跻身香港中学十大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