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晨曦(《浮沉》三部曲之三)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黎汝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760 页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7532120317
·条形码:978753212031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浮沉》三部曲之三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部纪实性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黎汝清创作的《浮沉》三部曲之三,即最后一部。
在第一部《故园暮色》和第二部《故园夜雨》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初叶到四十年代,以景氏家族和三大北洋军阀的关系为主线的各系军阀的·惨烈搏斗,突出地描述了景氏三兄弟之四妹景家贞一跃而为四大田庄的大土豪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三十年代后期田庄主人和日军之间的斗争.以及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外围抗击日军的战斗风貌.展示出一幅军民抗日的多彩画卷。这第三部承接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情节主线,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国民党军队进缅作战到全国解放以后的土改、反右,“文革”.改革开放.一直写到景氏家族第三代一一侨居美国的景珍妮.斥资五千万美元开发古塘。在景氏家族中,景振寰、景振宇。景振中可谓三男杰.但他们在北洋军阀时期只是昙花一现。而在景氏女杰中,景家贞、景玉琼在抗日时期熠熠闪光:随着时代的变迁,景氏家族的第三代一一侨居美国的景珍妮又突现在舞台之上.成为继景家贞、景玉琼之后的景氏三女杰。
《浮沉》三部曲反映了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的演进和景氏家族的兴起.衰落.再兴起的全过程。《故园晨曦》更是穿越半个世纪的岁月.再现历史变革的风云,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鲜明.既具有丰富的历史纵深感.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思辩和传奇色彩,值得一读。
目录
第一卷 坐堂论道
第一章暴风雨后
第二章 得失难料
第三章 利益原则
第四章 何去何从
第二卷 局势纷纭
第一章半山酒店
第二章 庄园秘议
第三章 两全之策
第四章 被迫假打
第五章 谋杀
第三卷 家族之间
第一章狡兔三窟
第二章 分配方案
第三章 空想与现实
第四卷 决战前夕
第一章东湖之遇
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
第三章 静心别墅
第四章 献金热潮
第五章 初到北线
第六章 撤退路上
第五卷 沂蒙山中
第一章大祸临头
第二章 突围前后
第三章 回天有力
第四章 奇异的交换
第五章 归隐
第六卷 北线壮歌
第一章潢川河畔
第二章 运筹帷幄
第三章 面对祖国
第四章 休整期间
第五章 艰难历程
第七卷 远征印缅
第一章初到缅甸
第二章 野人山中
第三章 孑然一身
第四章 生与死
第八卷 苦水河畔
第一章变化万端
第二章 急转直下
第三章 灾难突临
第四章 前程难测
第五章 迷途羔羊
第九卷 古塘黎明
第一章家乡故人情
第二章 忧患余生
第三章 叶落归根
第四章 珍妮的严戒令
第五章 尾声--不是景点的景点
再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愿闻其详。”池田勇仁唇边漾出一丝隐忍不露的神情。他没有想到景振寰会这样严厉地批评近卫内阁的近视与无能。
“你先看看,共产党这三个师展开的态势。”景振寰翻开了一张折叠起来的壁挂地图,“这里,八路军115师之一部进军五台山,先是切断忻口皇军与张家口、北平之间的交通线。忻口战役结束后,皇军南下,华北空虚。115师独立团便占据了涞源、广灵、蔚县、灵丘等县的大片地区;这个师的另外一部又占领了曲阳、唐县、满城……不久,就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接着又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着39个县的一千多万老百姓……”
“我看不出它有多大意义。”池田勇仁在地图上昭了一眼说,“国民党几十万正规部队已经溃不成军,这个几千人的武器低劣的115师能有什么作为呢?”
“池田君长期从事谍报工作,我不能不说,你对军事战略方面的研究太少了。115师在晋察冀边区建立根据地,它的中心区恰在平绥、平汉、同蒲、正太四条铁路干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标志着华北战场已经正式开辟,它对皇军的南进造成举足轻重的威胁……”
池田勇仁紧盯着地图沉默不语。
“再看120师,它在晋西北占领了14个县,北至左云、右玉,南至离石、汾阳。由原来出师时的8200人,在两个月内,发展到25000人,在晋西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再看129师,它在同蒲路以东、正太路以南、平汉路石家庄至磁县一段东西两侧展开,以太行山作依托,在邯郸、长治、黎城、临汾。
后记最初写《浮沉》三部曲时,曾经有一个完整的构思:第一部《故园暮色》写景氏家族四大田庄的兴起;第二部《故园夜雨》写抗战期间,景氏家族中各种人物的表现和作为;第三部《故园晨曦》写景氏家族在解放战争及土地改革中,田庄走向衰亡为止。所谓衰亡,就是主人翁四姑奶--景家贞作为大土豪,虽免于拉上望蒋杆处死,却坐了两年牢,又回到苦水河畔三间老屋靠纺纱糊口,体现了人生轮回--由贫家女发迹为大土豪,再由大土豪回归到贫家女。这个结果是历史原形所提供,作者并不愿四姑奶有此结局。
因为我们国家的革命,从苏区肃反到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一直贯穿着一条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极左路线,所以在土改时期,肉身消灭地主也出现过一段时期。后来纠偏,才提出和平土改,采取只没收地主土地和财产,给生活出路的政策。这实在是故园的毁灭而不是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