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史辨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品牌: 顾颉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532120368
·条形码:978753212036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凝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探究神话传说面目的论文总集。《我与古史辨》是《古史辨》的自序合集。
媒体推荐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问家中,很少有人将自己探求治学方法的心路历程,作出如此痛快淋漓的表白。他对传统学术的批判和继承、他对新方法的觉悟和应用……以至于他的缺憾和脆弱,都一览无遗地呈露在人们面前。
——顾洪
编辑推荐顾颉刚想通过学术活动来纠正对中国过去的看法,整理那些被他认为有害于现代中国之成长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东西。
20世纪学术大师的典范之作,精彩的导读,凝聚了当代学人的才胆学识6读他们的书,就像你和诸多高尚的人对话。
目录
探来治学方法的心路历程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古史辨第二册自序
古史辨第三册自序
古史辨第四册顾序
古史辨第五册自序
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看更多目录]
文摘表明他在论说古史之前,已作了一番选择的工作。他在讲那些不属于“怪、力、乱、神”的传说时,也抱着不轻信的态度,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可见他对传说的夏礼和殷礼,采取了审慎的存疑态度,认为只有在他们的后裔杞、宋二国那里,得到的文献才是可信的。因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对古代传说考而后信的平实作风。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即是说商纣王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只因他处于亡国之君的地位,人们便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到他身上。这可视为辨伪史上的第一句话。口中常提“《诗》云”、“《书》日”的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孟子·尽心》)。凡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对事物做无条件的信仰。司马迁生于战国百家寓言之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写成中国第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史记》,然而于帝王舍去伏羲、神农、燧人、有巢,于名人舍去许由、务光、列御寇,现在看似简单,在当时确实需要眼光和胆量。《泰誓》是汉武帝时新发现的一篇周初的书,并立于学官,东汉马融竟从古书中找出引用《泰誓》的话,都不见于这篇《泰誓》中,因而断定其为西汉时伪造,他的工作成为考据性辨伪的开端。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于史学界权威作了不容情的批判,他不信古代记载完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