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丛书--载人航天(创新中国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 白瑞雪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22037355/9787122037350
·条形码:978712203735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创新中国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载人航天,似乎总有一种神秘色彩。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辉煌背后凝聚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五十余年来,多少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苦中作乐,无怨无悔,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载人航天》的作者,是一直跟踪采访和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记者,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生动的文字,清晰地勾勒了我国航天事业中创建航天事业、突破“两弹一星”、攻克“三抓任务”、挺进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应用、进军载人航天等种种历程。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我们似乎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如何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作者还深入探解了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清新,鲜活。
透过记者的视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感动中国的载人航天。
媒体推荐在众多表现中国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以记者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带领读者走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视角独特,文字优美,解读权威,值得一读。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育林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于激发了更多普通民众对航天的兴趣。这本书既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与现实的凝练记录,又是一部集中了人文性与科普性的优秀作品。我相信,读完此书,在关注“神舟”的人群里,又多了许多双热切的眼睛。
——神舟一号至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七号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著名火箭专家黄春平
内容权威、准确,并且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对同一信息进行全方位延伸,是这本书的特色。你能从中找到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丰富信息,并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翻开书页,我回想起了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的一幕幕。在出征仪式上,当我走出问天阁、回头挥手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给了我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载人航天》所传达的,正是这种力量。我想,这也是神舟七号、以及未来更多的航天员们飞向太空最强大的助推力。
——“航天英雄”杨利伟
编辑推荐在众多表现中国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以记者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带领读者走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视角独特,文字优美,解读权威,值得一读。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育林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于激发了更多普通民众对航天的兴趣。这本书既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与现实的凝练记录,又是一部集中了人文性与科普性的优秀作品。我相信,读完此书,在关注“神舟”的人群里,又多了许多双热切的眼睛。
——神舟一号至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七号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著名火箭专家黄春平
内容权威、准确,并且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对同一信息进行全方位延伸,是这本书的特色。你能从中找到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丰富信息,并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翻开书页,我回想起了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的一幕幕。在出征仪式上,当我走出问天阁、回头挥手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给了我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载人航天》所传达的,正是这种力量。我想,这也是神舟七号、以及未来更多的航天员们飞向太空最强大的助推力。
——“航天英雄”杨利伟
目录
第一章仰望星空
1天问
2飞出地球村
3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
4载人航天俱乐部:会费有多贵?
资讯传真
一、世界上可供人类太空生存的航天器
二、世界载人航天发射中心
第二章追梦东方
1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算盘算出了“两弹一星”
3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
4红色太空新长征
资讯传真
一、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三章神舟之路
1难以想象的庞大工程
2孤独的中国载人航天
3神一到神四:鲜为人知的波折
4航天人的“三个馒头”论
资讯传真
一、中国本着和平利用空间的原则发展载人航天
二、中国空间应用取得可喜成果
第四章:十四个人
1“失踪”的飞行员
2友谊路104号
3太空生活:看上去很美
4杨利伟和他的同事们
资讯传真
一、神六发射现场对话杨利伟
二、世界各国航天员精彩语录
第五章:中国高度
1神五载人航天飞行现场全程记录
2尿不湿与麦克风:神五背后的故事
3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现场全程记录
4当蜻蜓钻进火箭:神六背后的故事
资讯传真
一、总设计师详说神舟六号十二大新特点
二、神六成功发射后外电评述摘录
第六章:飞向明天
1神舟改变神州
2神七:太空行走第一步
3太空旅行有多远?
4空间技术就在身边
资讯传真
一、中国航天人的差距观
二、人类空间探索进入多元化时代--世界航天诸强大扫描
……[看更多目录]
序言新华社记者笔下波澜壮阔的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翻开了我的“神舟”记忆。回想起我们在2005年那个风雪变化的早晨发射神舟六号的情景,一幕幕清晰如昨。
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50余年的辉煌之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人在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起步于20世纪gO年代的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峰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神舟五号实现了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的历史性突破,神舟六号圆满完成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将实施出舱活动,这一系列的突破与跨越,标志着中国已经从航天大国向着航天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探索宇宙是人类的本能,就连牙牙学语的孩子,也会对着夜空中的星星、月亮发出疑问。我想,一次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所提升的,不仅是我国空间技术的高度,更是中国人科学精神和想象力的高度,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高度。
生活在一个航天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分享每一次发射带来的激情、光荣与梦想,是当代人的幸运。
文摘第一章仰望星空
天问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宇宙的边缘,把头伸出边缘的话,将会看到什么?假如宇宙没有边缘,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出现的?
今天,已有30个国家的400多名航天员和近6000个人造航天器进入太空,然而,关于宇宙的无数奥秘,我们仍然只能依靠猜测与幻想。
无法考证,人类第一次充满好奇地仰望星空,是在距今多少年的远古,或是在地球的哪一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星空的追问,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
当人类的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在东方的传说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那天鹊桥相会,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灵药飞天后永驻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诸里,混沌之神卡俄斯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口耳相传的神话,正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的想象与渴望。
几乎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天文学,则是人类对宇宙的审思。
亚洲大陆,黄河流域。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原始社会阶段,中国就出现了专门从事“观象授时”的天文官。
《尚书?胤征》的一段文字,描述的是见到日食的人们惊慌失措鸣鼓奔走的情景。经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夏代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137年10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系统观测不仅画出了尾彗,还注意到了今天用大望远镜也难见到的彗核。世界公认,公元前240年中国的彗星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文字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30次,中国都有记录。
《后汉书.天文志》记录了公元前185年一颗垂死星体的壮观爆炸。2000多年后,这被证实为人类天文学历史上记录最早的超新星现象。
让人惊讶的记录,还涉及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流星雨等各种罕见天象。中国古代大量天象记录,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成为望远镜发明之前无与伦比的人类宇宙记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都见证了古代观测天象的辉煌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前,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代表了人类观察宇宙的最高水平,其中的一些成果直至今天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有两种伟大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哲学家康德的名言,道出了人类对无垠太空与生俱来的情愫。
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东方孜孜不倦观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