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品牌: 张绪山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5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01061974/9787101061970
·条形码:97871010619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东域纪程录丛》所讨论的是中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作为亨利·裕尔的代表作,《东域纪程录丛》充分显示了裕尔广博的东方人文地理知识和深刻、犀利的考证、分析能力。由于它问世时“几乎囊括了迄至当时所知道的有关东方历史的全部知识”,所以很快便成为“所有从事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者的便览手册”,“对于所有感兴趣于中国、中亚历史地理,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历史地理的人们,《东域纪程录丛》都是必备的研究指南”。其学术价值自出版后即受到众多西方汉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这部书稿是该著作的第一卷。
《东域纪程录丛》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本著作所涉及的中世纪末叶以前的相关作者及其著作中关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说,具有序论的性质;第二部分是这时期(西方)作家关于中国的原始记载及其译注。
编辑推荐《东域纪程录丛》记录中世纪末叶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过程。前一部分具有序论性质,对中世纪末叶以前相关作者及其著作中关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论说;后一部分,是该时期西方作家关于中国的原始记载及其译注。它几乎囊括了当时所知的有关东方历史的全部知识,逋一问世便受到普遍关注,很快便成为从事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者的便览手册。《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学术性与史料性兼具,是西方汉学界经久不衰的名著。
目录
译者引言:亨利·裕尔与《东域纪程录丛》/1
献词和前言/9
第二版 序言/13
第一章 东西交流最初的遗迹希腊罗马的中国知识/l
第二章 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知识/27
附:中困与中亚的交流/44
第三章 中国与印度的交流/50
第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的交流/65
第五章 中国与亚美尼亚、波斯等国的交流/73
第六章 中国的景教/80
第七章 蒙占时代以前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97
第八章 蒙古统治下中国以“契丹”之名见称/114
第九章 契丹演变为中国:尾声/135
附录/144
Ⅰ.《厄立特里亚海周航记》摘录
Ⅱ.托勒密《地理志》摘录
Ⅲ.梅拉《世界志》摘录
Ⅳ.普林尼《自然史》摘录
Ⅴ.包撒尼阿斯《希腊道程》摘录
Ⅵ.马赛利努斯《历史》摘录
Ⅶ.蚕种传人罗马帝国的记载
Ⅷ.弥南德《希腊史残卷》所记突厥和拜占庭帝国的交往
Ⅸ.科斯马斯《基督教风土志》摘录
IX*.赵汝适《诸蕃志》记大秦国
Ⅹ.西安叙利亚文一汉文景教碑之发现
Ⅺ.《印度中国见闻录》所记9世纪印度各国
Ⅻ.《伊本•穆哈利尔游记》概要
ⅩⅢ.阿布尔菲达《地理志》摘录
ⅩⅣ.《海屯行纪》摘录
ⅩIV*.《克拉维约东使记》记契丹摘录
ⅩIV **.《尼古拉•康蒂行记》摘录
ⅩⅤ.托斯堪内里致里斯本主教费尔南多•马丁斯信摘录
ⅩⅥ.约萨法特•巴巴洛契丹闻纪摘录
ⅩⅦ.《沙哈鲁遣使中国纪》注释
ⅩⅧ.拉姆希奥所记哈吉•马哈迈德关于契丹谈话摘录
ⅩⅨ.布斯伯克所记土耳其漫游僧契丹见闻摘录
本书引用书目(缩写)/262
索引(原书页码,本书边码)/271
译后记/345
再版后记/348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东域纪程录丛》两卷于1866年出版。这是亨利·裕尔爵士为哈克路特学会编纂的第二部著作。几年前(1863年)裕尔曾译注过乔达努斯修士的《奇特事物记》。这两部著作很长时间已绝版。《东域纪程录丛》的副本间或出现在书商的目录表上,索价奇高。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所有从事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的人的便览手册,对于这样一本书,我无须再加以赞美之辞。大家都承认,对于所有感兴趣于中国、中亚历史地理,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历史地理的人们,《东域纪程录丛》都是必备的研究指南。这本书问世时,几乎囊括了迄至当时所知道的有关东方历史的全部知识,尽管这位博学的编纂者谦逊地使用了《中世纪中国闻见汇编》这一副标题。1866年以来,由于新地域的发现和人们在迄今未被充分研究的国家所做的旅行,科学、特别是地理学获得迅速的发展,裕尔本人在他1871年初次印行的巨著《马可·波罗游记》的新版本中,已加人了大量新材料,但未对《东域纪程录丛》进行补充。所以,有必要出版新的《东域纪程录丛》,将所有最新资料搜罗进去。我曾是《马可·波罗游记》第三版的编订者,大家认为我有特殊的资格来完成这项新的任务。我的故交、博学的哈克路特学会主席马卡姆爵士,要我担当修订《东域纪程录丛》的重任。
文摘88.中国向西方开放。契丹。89.“契丹”一名的起源。90.金朝。91.成吉思汗的崛起;对中国的征服。92.窝阔台对中国的征服。93.蒙古西征;入侵欧洲。94.征服波斯和阿拉伯。蒙古帝国的分裂。95.欧--洲向蒙古汗遣使之发端。欧洲人何以期望蒙古人对基督教网开一面。蒙古之征服夷y-~治堡垒。96.给欧洲带来契丹新消息的第一批游历家。柏朗嘉宾。97.柏朗嘉宾记契丹。98.鲁布鲁克东游。99.鲁布鲁克记契丹。100.亚美尼亚诸王游记。森帕德和海屯王。101.波罗家族。波迪埃注《马可·波罗游记》。102.统治波斯的蒙古汗和欧洲王公的外交往来。蒙古征服引起的民族融合。103.《海屯游记》。高里古亲王。104.罗马教会遣使契丹。孟高维诺、安德鲁、科拉、鄂多立克、乔丹努斯、马黎诺利。105.14世纪与印度和契丹频繁的商业往来。106·裴戈罗提的《经商指南》。107.伊本·白图泰海上东游中国。蒙古统治的崩溃,东西交流的中止。
88.现在我们的讨论转向蒙古时代。蒙古统治的极盛时期,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较之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期,更少受阻于人为的障碍。
后记翻译这本《东域纪程录丛》的念头在数年前就已萌生。1991年我负笈远游,到希腊留学,随米哈伊尔·科尔道希教授(Michael Kordosis)学习拜占庭史。科尔道希教授多年来醉心于拜占庭帝国与东方交流史,在拜占庭帝国与中国和印度交流史方面多有建树。他建议我考虑是否以“中国一拜占庭一欧洲交流史”为将来研究方向,我对这一选题早有认识,因而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在他为我开列的第一批阅读书目中,就有这本裕尔一考迪埃的《东域纪程录丛》。这部著作虽出版于近一个世纪前,但它严肃的学术性仍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94年我写信给中华书局的谢方先生,谈了我对此书价值的看法和翻译此书的必要性。我知道他正在编辑一套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谢先生回信肯定了我的意见,认为这部著作确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此前国内曾有人打算翻译此书,但因其卷帙浩繁、难度较大而放弃。他建议我不妨将这件事做起来。但当时我认为在国外从事这样费时间的工作是难以办到的,于是回信表示了难以从命的歉意。当时我很希望有人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