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品牌: 马塞尔·莫斯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6518/9787563376513
·条形码:978756337651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作者马塞尔·莫斯,是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也是现代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收集了莫斯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五篇论文,整理自莫斯为心理学学会以及其他讲座所作的报告,展现了他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
作者简介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犹太人,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之称,以其渊博的民族学知识和卓越的洞见能力,对人类学的交换、巫术、身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林宗锦,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之女,196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文系,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经济管理研究所情报室副译审,有《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办公室管理》等译著及多篇译文。
媒体推荐现代人类学理论的经典宏文 法国民族学之父的思想精髓
很少有像莫斯的教导那样既令人费解,又有着深远的影响,唯有认识他和听过他课的人能够完全欣赏其思想的丰富性。莫斯不仅对民族学家有影响(没听说哪位民族学家会说没有受到他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到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宗教史家和东方学家。
——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rstr.duss)
这部作品集(《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所选的任何一篇论文都足以使莫斯名垂青史。
——路易·杜蒙(Louis Dumont)
编辑推荐《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中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莫斯所坚持的以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在社会生活中探寻人类理智范畴的基础和演变”的基本研究取向,取材细致,论证充分。与此同时,莫斯更着意于社会现象的完整性,在作品中通常进行多学科交叉阐述,旨在深切命中所探讨问题的肌理,莫斯认为,社会现象作为象征符号不仅体现在人的语言和行为中,而且还表现在习俗与典章制度之中。他的这一系列精到独见和研究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目录
总序
再现天、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代译序)
第一讲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实际应用关系
第一节 社会学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近期心理学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节 社会学将为心理学作出的贡献
第四节 向心理学提出的问题
附录讨论结论(节选)
第二讲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对于人体的效果(澳大利亚、新西兰)
第一节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的意义
第二节 澳大利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节 新西兰与波利尼西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讲 人文思想的一个范畴:人的观念、“自我”的观念
第一节 主题:人
第二节 “人物”和“人”的位置
第三节 拉丁语的“PERSONA”(人)
第四节 PERSONA
第五节 人:道德现象
第六节 基督教的人
第七节 人,心理学的存在
第八节 结论
第四讲 身体技术
第一节 身体技术的观念
第二节 身体技术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 身体技术的传记式列举
第四节 全面的思考
第五讲 社会形态学:试论爱斯基摩社会的四季变化
第一节 一般形态
第二节 因季节而异的形态
第三节 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 影响
第五节 结论
附件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西方的现代人类学诸学派萌芽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已趋丰满。
所谓“现代人类学”是相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古典学派而言的。古典人类学包含种种“大历史”,它先后以进化论和传播论为叙事框架,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但论述多嫌武断,时不时流露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
现代人类学是在反思古典人类学中成长起来的。
处在人类学“现代时期”的学者,鄙视西方中心主义,注重探究非西方文化的内涵与延伸价值。他们质疑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商人、旅行家的见闻和偏见,反思古典人类学获得知识的方法,以不同方式提出了“译释”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
现代人类学并非铁板一块。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分别提炼出功能、社会、文化等概念,围绕着这些概念,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使欧美人类学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中国的人类学曾经与欧美的现代人类学并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间接或直接地受到英国功能学派的影响,凌纯声、杨垄等直接师从法国学派大师莫斯(Marcel MaUSS)等,还有许多人类学家,浸染于德国一美国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之中。
西方现代人类学诸学派,早已于六十多年前为当时的中国学者所熟知。
文摘第一节 社会学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如果我们满足于简单地确定社会学现象在现实和学科范畴中的位置,而不更进一步确定哪些是心理学现象、哪些是社会学现象,这些实际关系问题就会很明确了。
此外,你们会看到,提出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暂时解决如此争论不休的集体心理学问题。
首先,只有生存者之间才有社会,社会学现象属生命现象。因此,像心理学一样,社会学只是生物学的一部分,因为你们和我们都是在与活着的或曾经活着的、有着血肉之躯的人打交道。
然后,社会学如同人文心理学,都是生物学中叫做人类学的这部分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是所有认为人是有生命、有意识和社会的人的学科的总和中的一个部分。
在这里,请允许我超越我的学科的狭窄范围,仅当自己是个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或不时也是个心理学家,更确切地表达以下这些看法:社会学专属人类学。和生理学一样,心理学不只限于研究人,比如我们的同事拉博(Rabaud)与皮埃隆(Pieron)在各个等级的动物中选择他们的实验对象,而我们这些社会学家,只验证和记录人文现象。
要注意这一点,我知道在这里我触及了动物世界中最困难的问题。我希望有一天动物世界会引起年轻学者的注意,这可能会使他们有新的进展。但在等待的时候,应当有魄力地,甚至以某种专断的态度在所有这些初步划定的界限之内着手行动起来。人类社会从性质上说也是动物世界,动物世界所有的特征人类社会都有,但还是有一些特征使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相区别而达到一个新范畴。我说,在经过最好的培训的类人猿群的行为中,在最稳固不变的一群哺乳纲动物中,在高度演化的昆虫世界中,我们既看不到一般意志及其中一些意识对另一些的那种压力,也看不到这些观念的沟通,这种语言、这些实际的技巧和美学的艺术、这些群体和宗教,总而言之,看不到作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特征的这些惯例。而正是这些惯例使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共同生活的特征——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一个明证,一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些惯例不仅使我们成了社会的人,而且甚至仅此就使我们成了人。将来若有人给我指出动物世界有哪怕间接与惯例等同的东西,我也会折服,会说社会学则应当考虑动物世界。但人们尚未给我指出任何这类迹象,到那时之前,我只能一直局限于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第一个区别已经出现:心理学不仅仅是人的心理学,而社会学则严格地是人文的。
但还有一些来自社会学其他特征的差别。即使同是作为人类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翻译中,得到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焕生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明堂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铁华教授和丹麦友人Mai-Britt Kelstrup先生的热心帮助。他们为译者解答了多种文字和学科术语方面的难题。译者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译本现存的所有不足,责任都在译者,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