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见

分類: 图书,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世界各国企业管理,
品牌: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页码:52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194857/9787802194854
·条形码:978780219485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独见》选录了几十篇曾经刊载在杂志上的报道。这些报道无一不是记者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多层级采访,并搜罗所有可能采集到的数据,相互比对,研究,再构思成文。经常,记者下笔的时候都在近在眉睫的截稿之际,在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努力下,一篇篇报道成文付印。这些文章即使写的再仔细,一旦分销到市场上,很快就被淹没在现今信息爆炸的信息湖泊之中。但所有曾为这一报道努力过的新闻从业人员都深信,他们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总会留下点什么,他们唯一的职责便是将份内的工作做到极致,包括查证、采访、研究、润饰、编辑都做到力所不能及为止。
媒体推荐视野宏大,气势磅礴……本书为你描绘了中国企业成长蜕变的宏伟厕卷。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如果你要的是生动而独到的商业见解,而不足冰冷且枯燥的新闻报道,本书是你的最佳选择。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亚勤
尺纸间生动真实地演义着全球化的经济风云,寸笔下准确坚定地推动着圈际化的商业文明。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志国
中国已经处于全球化的最前沿,中国的商业正与世界发生着激烈碰撞。退,则偏于一隅,不免在即将到来的大潮中被搁浅;进,则可能遍体鳞伤,却能在舔舐伤口的同时享受自由徜徉大海的极致。本书以国际视野,为伤展现了一个个奋起追赶全球化浪潮的中国企业家的传奇经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裁 王建宙
对跨国公司来说,本土化策略是其拓展海外生存空间的强大武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深入分析了许多大型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策略,这无疑为急于开发国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家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之经验。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目录
序
第一章 风流人物
史玉柱凭什么
周正毅前传
你所不知道的龚如心
周凯旋路线
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诚
学徒
另一个宗庆后
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之任建新
商者无域
成为柳传志
沈南鹏的学习曲线
第二章 跨越边界
施振荣退位访谈
赵勇善后
李东生如何驾驭“双头怪兽”
TCL:印度屋檐下
事先张扬的收购事件
张瑞敏的下一步
被告中策
玩具城生死劫
施振荣新解
联想三年
第三章 浮沉掠影
虚火的电视湘军
“阳光”黯淡
亚信的红与黑
德隆惊梦
巨鲸之困
失控的东风汽车
“500万先生”弃主
凯雷收购徐工调查
容奇大桥上的雾
十字路口的李宁
阿里巴巴深陷泥潭
港湾沉没
东线有战事
千橡幻象
赛维浮沉
禁药风波
艺龙的双重悲剧
操控者
中银教训
PPG泡沫?
极度深寒
碧桂园真相
东航罪与罚
恒大地产危机调查
ITAT不能承受之轻
第四章 进退之间
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
百事中国合资灰幕
花旗中国换将幕后
丰田的中国烦恼
新闻集团“触线”
东风日产涅槃
最长的一年
菲亚特中国迷雾
新华财经身世之谜
争议苏伟铭
丰田新攻略
……[看更多目录]
序言15年前,也就是1993年,《环球企业家》创刊之时,邓小平刚刚南巡结束,中国从摇摆不定的经济政策状态中走出来,正准备大刀阔斧地去改变生活的既有面貌。不过,一切都还在摸索、学习,一切方向都有待研拟。国民经济还在相对小的规模当中,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人们普遍不富裕,个人工资低,家庭存款在缓慢累积,房子多是福利分配而来。就在这一年,《环球企业家》的创始者们,一群中国的作家,洞察到中国社会一个小而重要的现象:初露峥嵘的新富阶层在慢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相信,这个变化的过程值得被记录。
就在中国渐变的过程
文摘周正毅改变了周家“下只角”的生活。周裕兴夫妇一直到死,都为周正毅给他们带来的荣耀而骄傲。1995年,周母去世,上海交通路1941弄3号的邻居们至今还记得葬礼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2003年初,周父去世,以奔驰开道的庞大豪华车队更是让人过目难忘。
不过,即使这两位至亲,也未必知道他们的小儿子——5个孩子中排行第四的周正毅——是如何发迹的。周母只知道儿子在香港做大事,并经常在邻居面前夸赞儿子的孝顺——比如花钱让妹妹放下在上钢一厂的工作,专心服侍病中的母亲;而周父则在老伴死了以后搬到了有专人专车为其服侍的西郊花园别墅65号,并被传在2年前竟然以78岁高龄娶了一位年纪只有三十六七岁的新太太。
周的姐姐,则乐于向邻居们夸耀,“我阿弟老聪明的。公司里5000多个员工,脑子一个也不及他。”1977年,周毕业于上海控江中学初中。根据周自己公开的资料,当时17岁的周正毅成了待业青年,第一份工作是在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30多元。尽管当时所需要的会计知识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与周相熟的人仍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周正毅没有文化的,只有小学学历,成绩很差的,他哪里有水平做什么会计!”不过,周正毅从不否认自己的小学学历。人们称这是这位上海富豪难得的诚实——当时的中学文凭因为“文革”的原因是不能作数的。当然,承认这一点,也更能凸显其崛起的传奇性,增加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媒体所称的“卖馄饨起家”始于1978年——打了半年工的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杨浦区开设小馄饨店,成为个体工商户。不过,根据本刊记者的了解,所谓小馄饨店只是路边的小馄饨摊而已,实际并不是周有意为之,而是帮他母亲的忙而已。当时家里人操心的是他能够有一个正式的工作——周正毅是全家的中心,哥哥周正明插队江西已经在当地落户,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不可能比他重要。
1982年,周正毅通过接班的方式进入了父亲退休前曾经担任过生产计划科科长的上海电站辅机厂,在成品仓库当搬运工。“周正毅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他怎么可能做得好搬运工。”一位曾在电站辅机厂与周共事的知情者说,“他因为表现不好受到了处分。也就一年多一点,他就离开了工厂。”对于这一段历史,周很少对人提起。一则并不光彩,二则这种子承父业循规蹈矩的历史也是对其通过“卖馄饨起家”体现出来的进取心的一种抹杀。
从周后来发展的轨迹来看,周的“好吃懒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并不想靠体力吃饭——尽管他经常被人贬斥为“没有文化”。
从工厂出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