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伯毅·邓家彦口述自传(口述历史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民族史志,
品牌: 钟伯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13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079559/9787500079552
·条形码:978750007955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口述历史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同盟会创会元老邓家彦先生,他的访问记录在完成之后二十九年问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透过这部书,可以多一种角度,来看孙中山当年革命的过程。同时也看到邓氏本人参与肇建民国的情景。当然,由于时间的差别,访录者在民国五十年依原音整理记录而成的稿件,自然保留了讲述者当年的原意与情绪。原来的用意和情绪的保留,最足以彰显讲述者个人的风范,这是口述历史记录最大的长处。
作者简介锺伯毅(1880~1962)、邓家彦(1883~1966)均为民国初年间重要历史人物。
锺伯毅曾出席首届国会,出任过湖南省财政厅长,也曾以湖南省主席何键私人代表的身份驻庐山与蒋介石联络。著有《新王道论》《槐村诗草》等书。
邓家彦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民国时期曾任司法部长,长期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1949年去台后担任过“总统府”国策顾问。著有《一枝庐诗钞》《民族语原》《学锲录》等书。
现将《锺伯毅口述自传》《邓家彦口述自传》合集出版。该书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细节生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民党史以及民国时期地方志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前言
一、乡里与家世
二、童年之教养
三、壮岁之修游
四、创立新式学校
附录:湖南蓝山县新式教育展览记录稿
五、参加湖南谘议局
六、膺选国会众议员与国会初次集会
附录一:国会提案一份
附录二:刘幼蘅先生复函忆述民宪党发起人姓名
七、袁世凯统治时期之见闻
八、洪宪帝制失败后一度纷乱之湘局
九、国会重开与再遭解散
附录一:“湖南加赋问题”剪报一份
附录二:国会提案一份
十、南北对峙局面之形成
十一、湖南护法战争
十二、联省自治运动
十三、湖南制订省宪之始末
十四、援鄂战争
十五、国会第三度召开与曹锟贿选
十六、曹吴之倾倒与北京善后会议
十七、湖南与国民革命军北伐
十八、北伐前后之见闻
十九、禁烟工作
二十、杨永泰之述评
二十一、抗战时期之活动
二十二、抗战胜利后参加制宪之经过
二十三、游历十一省
二十四、余毕生从事之教育事业
附录一:赠余园仁棣先生五十一岁序雷飞鹏
附录二:确立联治政制为改革军财各政之标准
以解纠纷而谋统一案
……[看更多目录]
序言锺伯毅先生,原名才宏,字槐村,湖南蓝山人,为蓝山世家,少聪颖过人,读书怀经世之志。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举人,与谭延阎(组巷)同年,彼此相交甚深。宣统元年,清廷下令筹备立宪,湖南成立谘议局,组蔫为谘议局议长,先生为驻会议员,两人携手合作,对湖南财经策划及确定预算,建树尤多。民国元年,先生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并加入国民党。二年四月赴京出席首届国会,时值二次革命前夕,袁世凯对国民党籍议员,威迫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先生大义凛然,毫不屈服,为同志所敬佩。民国五年六月,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病逝,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是年八月,国会重开,先生再度赴京与会。
民国六年六月,黎元洪因受张勋所迫,下令解散国会,未几张勋复辟失败,黎去职,冯国璋代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国父孙中山先生率海军赴粤号召护法,召集非常国会,开府广州,先生不远千里而与焉。自是南北两政府对立,湖南为四战之地,北京政府先派傅良佐督湘,湘军师长赵恒惕及程潜旧属旅长林修梅等起而逐傅。先生奉派赴沪劝迎谭延闾,途经南昌,往说赣督陈光远,利用直(冯)皖(段)矛盾,使其设法延缓北军张子忠(怀芝)部攻湘,惟事机不密,在九江途中,险遭捕杀。先生脱险抵沪,陪同谭延阎自粤西上,取道广西,抵湖南永州。
文摘吴佩孚失败后其遭际颇狼狈。大军二十万溃败之余仅剩残卒一万许,随之趁舰浮海南下。抵山东烟台,为鲁督郑士琦所拒,未得登陆。不得已乃绕道吴淞口,人长江,溯江而上,沿途地方首长多神情落寞唯恐受吴之牵累。南京齐燮元能登舰慰问,已极难得。吴原冀在汉口,组护宪军,图东山再起,而鄂督萧耀南与汉口地方绅商均表反对。不得已而走鸡公山,又受各方逼迫,不能久居,十三年十二月杪离去时铁路又为拆断,种种难堪与开封、洛阳时之风云得意,诚有天壤之别。吴佩孚终于车抵广水时,经人疏通,始抵汉口,萧耀南劝其入驻法租界,吴拒之,乃趁舰赴黄州。未几,段祺瑞复命海军第二舰队来捕,吴得杜锡硅之报告,先期乘舰溯江而上,经武汉直驶岳州。此时仅小舰两艘,一名决川,一名溶蜀。亲随多叛离,船上所需米煤给养亦煞费张罗。赵恒惕闻吴抵岳州后即表示愿任保护,供应给养,并遣余登舰慰问。时在十四年二月,吴佩孚驻此凡半年,始终居舰上。未尝登岸。余往慰问时,见吴佩孚神色自若,毫无颓丧之态,此亦常人所不能及之处。余盘桓数日,方辞别。归途曾登洞庭湖君山一游,偿数年来之宿愿也。君山景色宜人,又有彭玉麟之遗迹可瞻仰。吴佩孚此次落魄南奔,能通电欢迎,颐任保护者仅川、’湘两省而已。两省以倡联省自治,稍具自卫之力量,故得不必事事窥伺北京之动静,否则,亦不敢收容吴氏。如此局面,固非吴佩孚反对压迫联治运动之日所能预料者也。世局之变幻有如此者。
直系鼎盛时期,反对势力之奉天张作霖、广东孙中山与浙江(皖系)卢永祥颇相结托,曾有“三角同盟”之谣传。其内中默契如何,虽非局外人所能揣测,但直系失败后北京政局之变化中则不无蛛丝马迹可寻。黄郛摄阁未一月,即为皖系所取代,段祺瑞自津人京,号日执政。段氏出山,乃得力于张作霖之坚邀,段氏执政内阁邀孙中山一系之杨庶堪(沧白)出任农商总长。未几,孙中山本人且应段之邀亲自北上。
段祺瑞接受执政名义,而未任总统实为明智之举。盖国会贿选以后声誉扫地,段欲建立新法统,则总统犹为旧国会之产物,唯执政之地位可不受旧法统之限制。善后会议乃段氏谋建造新法统之努力。其努力虽无何可观之成绩,但其见解之卓越则不可抹煞。
孙中山虽应邀北上,然其见解与段祺瑞未尽一致。段祺瑞积极筹开善后会议,而孙中山于北上时即以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号召。段氏则主张先行召开善后会议,由与会人士商讨决定国民会议之是否召开。孙氏复主张国民会议,与会分子包括农工商
……[看更多书摘]
后记同盟会创会元老邓家彦先生,他的访问记录在完成之后二十九年问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透过这部书,可以多一种角度,来看孙中山当年革命的过程。同时也看到邓氏本人参与肇建民国的情景。当然,由于时间的差别,访录者在民国五十年依原音整理记录而成的稿件,自然保留了讲述者当年的原意与情绪。原来的用意和情绪的保留,最足以彰显讲述者个人的风范,这是口述历史记录最大的长处。
口述录音的整理有多种方法,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逐次整理记录。每次访问的内容,随讲述者之意气,在时空中飞跃,最为真实可爱,惟难免多所掺杂,主题较不集中,时序较不谨严。二、全部依时间顺序。在初稿完成后,由访录者依编年原则排列,佐以记事本末之法,而有严格排比循时道来的效果。前者最忠于原音原意,但顺序难依前后连串;后者娓娓叙述,如行云流水,但已有若干程度的更动。本份记录,采第一种方式。读者在每一次的访问记录中,可以看到邓氏随性之所至,意气奋发,翱翔于时光隧道的原样。访录者为了保留这份典致,同时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另外编有“谈话分类目录”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