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革命(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情境主义国际系列)
分類: 图书,政治,政治理论,革命理论,
品牌: 鲁尔·瓦纳格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5055751/9787305055751
·条形码:97873050557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情境主义国际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日常生活的革命》一书,在当今逐步衰落的世界中,标示了一个全新纪元的突然出现。
近年来,时代的节奏在加快,风流人物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在席卷这一切的潮流中,新纪元的端倪则越来越清晰。
我觉得还有一种与个体自治意愿相反的感觉,一种肯定绝望的感觉,即处于敌对环境的全面围攻之中。消极就是放弃的托词,永远不想树立自我,永远也不想抓住自己生活的丰富内涵。
我情愿在欲望之上建立一种清醒,让它每时每刻都照亮着生者抵抗死亡的战斗,更加肯定地展现商品日渐衰落的逻辑。
从对自然的开发和毁坏中获取利润,这种倾向在20世纪末决定了新的生态资本主义和各种新的生产方式。生者的收益不再把赌注压在它的枯竭上,而是放在它的重建上。创造生活的意识在增长,因为事物的意义都在说明这一点。各种欲望在回归到日常琐事后,哪一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大的威力,它正在打破那些让它颠倒的东西,否认它的东西,使它物化成商品的东西。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想象敢于支持这一观点:即个体的炼丹程序不为其他目的,正是为了完成从非人性的历史向人性的实现的转变。
编辑推荐我情愿在欲望之上建立一种清醒
让它每时每刻都照亮着生者抵抗死亡的战斗
更加肯定地展现商品日渐衰落的逻辑
从对自然的开发和毁坏中获取利润
这种倾向在20世纪末决定了新的生态资本主义和各种新的生产方式
生者的收益不再把赌注压在它的枯竭上
而是放在它的重建上
创造生活的意识在增长
因为事物的意义都在说明这一点
各种欲望在回归到日常琐事后
哪一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大的威力
它正在打破那些让它颠倒的东西
否认它的东西
使它物化成商品的东西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权力的视角
一 寓义的无意义之物
不可能的参与或作为束缚总和的权力
二 屈辱
三 孤独
四 痛苦
五 劳动的没落
六 减压和第三力量
不 可能的交流或作为普遍中介的权力
七 幸福的年代
八 交换和赠与
九 技术及其中介用途
十 数量的王国
十一 中介的抽象和抽象的中介
不可能的实现或作为诱惑总和的权力
十二 牺牲
十三 分离
十四 外表的组织
十五 角色
十六 时间的迷惑
存活及其虚假争论
十七 存活的痛苦
十八 不牢靠的拒绝
第二部分 视角的颠倒
十九 视角的颠倒
二十 创造性、自发性和诗意
二十一 无奴隶的主人
二十二 经历的时空和往事的纠正
二十三 三位一体:实现一交流一参与
二十四 世界缝隙和新型无辜
二十五 在“你们拿我们开玩笑”后,你们将笑不长久。
给革命工人们的祝酒辞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
文摘如果说“消灭剥削者”的古老口号不再在城市中回响,那是因为另一种呐喊已经取代了它,这是来自童年的呐喊,发自更为纯朴的热情的呐喊,并且表现出它的坚强毅力:“生活高于一切!”
在砸破玻璃橱窗的同时,反抗者表现出对商品的拒绝,在1968年公开地突出了经济线的断裂点,这条经济线千百年来描绘着人类个体的命运。这种拒绝以人们通常对恐惧与无能的条件反射的形式,掩盖了反抗运动的真正的彻底性:终于有了一次机会,要在每个人都具有的生活意志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让人们步入真正的人类社会。
许多人则抓住这个时机,在争论中开辟自己的小商店,但他们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没有和商业主宰一切的机制彻底决裂。还有一些读者,他们在我对生活痛苦的分析中,在我试图摆脱这种痛苦的努力中发现了一个托词,为他们面对存活状态但不采取任何弥补措施而辩护。因为在此之前,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通过众多苦涩的安慰曾经向他们掩盖了这种存活状态。
前者在恐怖主义战斗的语言大火中为自己打造了一副颇有特色的新铠甲。然后在不放弃火灾式话语的情况下,他们一个个进入官僚生涯,荣耀地参与到国家和市场中最佳的操作机制中去。
在六十年代,经济变革扎根于社会生活,其后果到今天才逐步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们能从这段空缺期(interregne)中得到莫大的益处,这时过去的权力已经撒手而去,而新的权力又似乎力不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消除主观性通常会带来的信誉危机,在“以全民享受为目标的自我享受”的基础上描绘一幅社会蓝图。
我们有三四个人赞同这一观点,分享这种“构建情境”的热忱。这种热忱,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生存状态的命运来体验。然而,这种热忱在它的要求中并没有丧失任何东西,正像生者那不可压制的进步和新的生态资本主义投资带来的利益所证实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