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传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地球科学,
品牌: 徐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6345390/9787506345392
·条形码:978750634539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地球传》集科学、历史、地理、科学、文学之大成,追问无限遥远的过去,寻觅文明曲折的里程,忧虑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
作者简介徐刚,上海崇明岛人,世代农人之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诗成名,兼及散文.传记文学。近二十年来则以环境文学.人与自然之创作著称。其代表作有《徐刚九行抒情诗》、《秋天的雕像》、《艾青传》、《袁世凯传》、《梁启超传》以及《伐木者,醒来》、《中国风沙线》、《守望家园》。《长江传》、《大山水》等。
编辑推荐第一部人类为地球母亲作传的科学读本。我们各有生身母亲,我们共有地球母亲。
目录
引子:我们的地球
非洲大裂谷的东边猜想
初始认知的幽微火光
哥伦布与达·芬奇及其他
水火相容
地球状态
天象记事
太阳札记
婴儿地球
少年地球
古生代:海洋万岁
恐龙时代
新生代:第四纪素描
南北极
第三极与中国冰川
地球的先知年代
漂移大陆
万物皆灵
月亮叙事曲
尾声:末日是这样的
后记:遗鸥之思
……[看更多目录]
文摘非洲大裂谷的东边猜想
我们在自然界看见的不是字,而是字的开头字母,当我们随后想读时,却发现新的所谓字又不过是另外的开头字母。
——利希滕贝格
亲爱的读者,在叙述——猜想——天地玄黄、混沌初开之前,我们似应简略回顾一番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此又不能不涉及到人之初的若干推测与判断。
人类的历史总是支离破碎的。
愈是遥远的史前时代,其破碎和贫乏愈是达到空前的程度,人类学家便在这几百万年的近乎空白中寻觅、挖掘、想象。那些离体的牙齿、破裂的头骨、单块的骨骼似乎都闪烁着灵光,但那灵光是幽暗而断续的,不过是史前时代的几个字母、几块断片。然后是拼接或者说拼凑,成为历史的某种线索,“如果没有这些线索,我们就无法叙述人类史前时代的故事了。”(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1969年,理查德·利基去探测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东岸地区的古老砂岩堆积,他相信“那里的成层堆积物是富有潜力的古老生命的库藏”。终于在一个烧灼般的中午,理查德·利基写道:“突然,我看见就在我们正前方的橙色沙土上,有一具完整的化石头骨,它的眼眶茫然地凝视着我们。”这是早已灭绝的人类的一个物种——南方古猿鲍氏种的一具头骨,在埋没了175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的原因很简单,是季节性的河水把它从沉积层中冲刷、剥离而出,而且恰恰走进了一个考古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可是,在这之前难以计数的季节性洪水中,它为什么避而不现呢?就在理查德·利基拾获这具头骨之后几个星期,特卡纳湖东岸,倾盆大雨便溢满了这个干涸的河床,洪水浊流滔滔滚滚。
是理查德·利基来得更是时候?还是南方古猿鲍氏种的在天之灵促使它显现的呢?
关于人类起源,有多种说法,而所有起源的故事都是那样扑朔迷离、激动人心。
荷兰古人类学家科特兰特率先提出的“人和猿在非洲分歧的裂谷假设”,以及法国人类学家伊夫·柯盘斯1994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与美国人》上的“人类起源的东边故事”,均指出:正是因为非洲地理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分开了。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呢:当起源时,是环境创造了人。
1500万年前的非洲是绿色的非洲,从西到东都为葱郁的森林覆盖,林中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猴与猿,猿的家族最为庞大。非洲的森林不再平静,是在以后的几百万年里,非洲大陆东部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一线裂开,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抬升,形成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
……[看更多书摘]
后记2005年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十,我从北京赶往大雪纷飞的内蒙古高原,在鄂尔多斯采访退耕还林、还草时,从当地的朋友处得到了一个信息:在毛乌素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之间高原湖泊的湖心岛上,1990年春夏之交,中国鸟类学家发现了已知的最为庞大的遗鸥巢群,从此,中国的遗鸥研究在鄂尔多斯的高原荒野之间走出了第一步。
我匆匆赶往伊金霍洛旗阿拉善湾海子的湖边上。
湖心岛一派沉寂,这里的沉寂是一种等待,大约还有两三个月,遗鸥们就会结队而来,到秋天时再相继离去,当地牧民年年和遗鸥相聚又作别,说那是一种温和、美丽,戴着黑头巾,披着白长袍,长着尖尖翅膀的鸟。从保护区的资料中得知:这是人类认知时间最晚的一种鸥类,不到30年,在这之前,鸟类学家把它们与棕头鸥、黑嘴鸥、红嘴鸥相混淆,而取名为遗鸥(LayusRelictus)就包括了一种遗憾和感叹;那是遗落之鸥啊!
我在这干枯的湖畔徘徊许久,忽然想起我们还遗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毛乌素沙漠的雄沉、广阔以及可以期待的遗鸥的翅膀,湖水的清洌,似乎都在提醒我:当人类面对着缺水、缺少耕地的严峻时刻,沙漠便是现实和未来的阳光闪烁的思想库。
风在沙漠中的工作就是揉搓。
揉搓着巨大,揉搓着嶙峋,揉搓成细小。细小成为沙粒,被称为沙的一个颗粒,其直径介于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我们记住沙的持久与坚韧了吗?
那些细小的沙粒渴望过重新回到悬崖陡壁、重新高大自己吗?
高大的倾塌了,粉碎了,细小的将与岁月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