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话(齐如山作品系列)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方言,
品牌: 齐如山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8280448/9787538280449
·条形码:978753828044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齐如山作品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北京土话》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作者简介齐如山,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撰写并编辑大量戏曲著作、和大量介绍北京(中国北方)风俗掌故作品。
齐如山在台湾有“文豪”之誉,大陆亦推崇其“戏曲理论家”之实。其著述丰富、篇章浩繁、涉猎广泛,皆令人惊叹;尤其笔触所向之雅俗兼备堪称观止。
编辑推荐日寇侵华,北平沦陷,齐先生藏进裱褙胡同,写起《北京土话》。著述八年,为什么?他说“为的解闷”:笔在灯影婆娑下,夜在域池风雨中……
故人不在了。土话留下了。
漫漫着翻,细细着读吧——去揣摩那余音绕粱,去感受那美意延年。
目录
序
凡例
第一章 名词
第二章 动词(上)
第三章 动词(下)
第四章 形容词及其他
第五章 成句
词目汉语拼音索引
编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大盖人一生遇到烦闷的时候,能够解除的事情最好是闭户著书。但是,我于真正学问合那救国救难的文章、经济等等,是一点也不知道,就想有这样的著作也无从下笔。想把关于戏剧的事情再写出点来,以公同好,而手下一本参考书也没有,写出了几种也觉太空,没什么价值。没有法子,于是乎写了这一本书。写的时候本不过是借以解闷,没什么意义在里头,更不值大雅一观。但是写完以后,再这们一想,却也有点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的文字语言,不过都是表现人的思想、传达人的心情的。做文章稍差的人,他的文章传达心情的能力便不充足,别人看着也不动心。可是,会行文的人便能够把思想充分地传达出来,使他人看着格外的提神起劲。这是什么原故呢?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用典故字眼乃是最要之点。
文摘第一章 名词
棍
凡人强硬不讲理者日“棍”,本由“光棍”二字而来。“光棍”者,硬而滑,且身外无物也。久之,“棍”与“光棍”又有分别。大致无钱而强横不讲理者日光棍,有钱而强横不讲理者日棍。
小
小者,妾也。此由小老婆而来,初皆呼“小老婆”,后简言之为“小”,日久便成专门名词矣。余见后《小老婆》条。
鹰 [放鹰的]
世有男女合伙骗人者,将女的嫁出,过门之后,遇机会便偷。男则佯为小买卖人,时至其房之前后行走,以便接收女子所偷之物,结果大偷一次卷包而去。此女子即名日“鹰”,讥其吃饱即飞去也。男子即日“放鹰的”。久之,乃各成专用名词。比方,有人娶得如此一位女子被偷而去,若述其情形,则颇费言词,但说曰“娶了一个鹰”,则闻者皆明了矣。
乌
初会说话sDJLU乎叔父日“乌”。原字未详。想只因“叔”字不易呼,故以“乌”字代之耳。“乌”“叔”本系叠韵,不见得另有意义也。
哏 [斗哏]
哏读如艮,阳平声,取笑也。如二人争说取笑之话,日“斗哏”。如云这话成了笑话了,便说“这话归了哏了”。如有人说个笑话,则亦日“这是个哏”。按此字各字书皆无之。《康熙字典》有“詪”字。《广韵》注:争言也;似可借用,但音岘。《元典章》有“哏”字,而作现在之“很”字解,但如今之作戏评者,皆书此字,姑从之。
枹
货物一堆或若干斤为一檑,平常皆书作“泡”。按《篇海》有“枹”字,意义与此正同。
户
物之大小好坏,俗皆以户分之,.如瓜果等。大者为头户,次者为二户;或好为头户,次为二户。原字未详。或云物之大小亦如户口之不同,故云。或云最初系由鱼之分类而来。鱼以扈盛,大者为一扈,小者为一扈,未知何是。
货
“货”与“东西”意义略同,但情形较轻,如日“你这老货”。《红楼梦》第十九回丫头说:“李嬷嬷,讨厌的老货。”长者骂小儿亦日“你就不是好货”。
料
“料”与“货”意义皆相似,但情形又较轻。如朋友玩笑,恒说“你这块料”,或日“你就不是好料”。
幕
幕读如磨阴平声(且读小索卜辙)。次也,回也,遭也。如见过一次,则恒说“见过一幕”;如云一回半回则恒说“一幕半幕”。但原字未详,姑借用此字。小说中有书“一末半末”者。
伧子[耍伧子]
伧,读如苍,上声。凡不讲情理,强横而讹诈人者,人辄以此呼之,或云“耍伧子”。
膘子[半膘子]
凡人遇事不服气,虽自己吃亏而亦免强支撑者,人便以此呼之。或有遇冷天而彼偏要赤背等等
……[看更多书摘]
后记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往往感受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文风——乡土文学之风,“北京土风”。且别不信这北京土风,如果不是对北京方言土语极其熟悉,或者不是极擅表达,那都是了不了的(这“了不了”,就是北京土话)。
汉语学之不易,方言弄懂更难。至于指出个东西南北,排出个一二三四,写出《北京土话》个样儿的书,就更不简单。齐如山当年与北京各层人物广泛交际,有了对北京历史、民俗、风物,尤其对语言的入微观察,才能写出《北京土话》这本书。而且其2500多条目,也不是日积月累就算完事,他重视来龙去脉的辨证考量,更讲究字词声韵的训诂推敲。
写作背景也不妨交代给读者。据《齐如山回忆录》,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齐先生不想逃走,又决不做汉奸,东躲西藏无奈之下“拿定主意”自己把自己锁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