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第26版)(外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数理化,
品牌: 石田英一郎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5096336
·条形码:978710509633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外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人类学》一书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的石田英一郎、泉靖一、曾野寿彦、寺田和夫四位教授。此书在当时是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的委托,作为大学文化人类学教养学科的基本教材而编写的。这本著作自首版以来,已再版了26次,是日本大学中文化人类方面较为畅销的重要基础教材。中国至今还没有这样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又具有较高学术起点的文化人类学方面基础教材,因此,在中国翻译出版此书,是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了一件基础理论方面的重要工作。
作者简介金少萍,1957年出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就职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任研究员。曾受聘为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学术著作有:《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探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译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等,并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100多篇。
目录
序言人类学的目标和领域
第一章 人类和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一、人类属于灵长类
二、录长类的种类
三、人类与类人猿的形态学的差异
四、人类的特性
第二节 食物采集时代
一、新生代的地质学
二、第三纪灵长类
三、旧石器时代前期
四、旧石器时代中期
五、旧石器时代后期
第三节 食物生产时代
一、后冰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类的适应
二、定居农耕村落文化的形成及其传播
三、文明的萌芽
第四节 史前时代的研究方法
一、时代划分、型式学、层位学
二、自然科学的年代研究方法
三、原始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 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 人种的特征
一、人类的多样性
二、人种是什么
三、人种特征
第二节 人种的分类
一、白色人种群
二、蒙古人种群
三、黑色人种群
第三节 民族和语言
一、民族是什么
二、世界的语言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类本来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进行生产的。然而,产生与人类相独立、相对立,被迫否定人类的现象时,哲学家们称之为“忽视人的作用”。过去,人们或由于权力,或由于神威,屡屡陷入忽视自己的境地。每当反抗人类之外的权威的束缚,人类尊重自己,进而战胜这种否定人类的观点时,便能够很好地恢复其主体性。人类的文化历经这样过程的反复而得以发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现代文明的巨大机构,依靠最冷酷的非人类的力量压制人类、支配人的精神,不但使人逐渐成为机械的一部分,而且通过核武器的竞争,将人类逼入灭绝的境地。
像这样奇怪的现象,正是现代世界文明所带来的忽视人类的现象,克服这种忽视,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且也是如今我们的体验。基于这样的认识,便会反省人类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人类学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科学。当然,关于人类的科学,从医学诸领域直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所有领域,划分成为诸多的学科,各自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作为这些专门领域的对象,却是称之为全体人类中的特定的方面或部分,而不是作为全体人类的形态。而与此相反,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方面,涉及地球上的全人类。
文摘插图: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一、人类属于灵长类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在生物学上属于智人种。如下文将要说明的那样,远古人类的种属与我们不同,他们具有很多类人猿的特征,而那时的类人猿也并不像现在的同类那样被人们视为特殊的动物。越往上古追溯人类的进化,便越难区分人类和类人猿的差别,两者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诞生的过程,让我们先考察一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被视为造物主杰作和万物之灵并在动物界占有特殊位置的人类,并非动物界以外之物,不过是猿的同类,最早对此进行科学阐明的,是林奈(C.Linne)的《自然系统》(1735年在荷兰第一次出版)。今天,对于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这一点,已无人怀疑。哺乳类其他目的名称,如长鼻目、食肉目等,顾名思义,使人很快便联想到其形态和机能的特征。
后记《人类学》一书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的石田英一郎、泉靖一、曾野寿彦、寺田和夫四位教授。这本著作在当时是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的委托,作为大学文化人类学教养学科的基本教材而编写的。这本著作于1961年11月出版后,到1984年2月时已再版了26版,是日本大学中文化人类学方面较为畅销的重要基础教材,作为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中国至今还没有这样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又具有较高学术起点的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因此,在中国翻译出版,是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了一件基础理论方面的重要工作。
石田英一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文化人类学学科普及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出任日本民族协会(日本民族学会的前称,是日本全国民族学方面最高的学术团体)的会长,并担任该学会杂志《民族学研究》的编辑长。日本民族学会及《民族学研究》至今仍是日本全国最高学术团体及最权威的学术杂志。石田英一郎教授著述丰硕,并在日本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其中《河童驹引考》(东京筑摩书房,1948年)、《桃太郎的母亲——比较民族学论集》(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56年)被日本学术界誉为是历史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