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品牌: 司马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108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289858/9787802289857

·条形码:978780228985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2辑)(东汉、魏)所记,起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讲述东汉、曹魏,凡242年之史事。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割据豪强林立。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关中一鼓而下。刘秀乘时而起,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聚集豪杰,扼杀赤眉,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党锢祸起,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再无宁日。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孙权抵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195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叶。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

此242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潼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多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诸般纷繁史事,司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识高迈,两臻佳妙,读来赏心悦目。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媒体推荐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宋]胡三省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公之《资治通鉴》,其沦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清]曾国藩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

中国有两大部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毛泽东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编辑推荐王立群心水推荐:该书不错,文译精审,尤其是地图为该书增色颇多!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细缕,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2辑)(东汉、魏)最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专业书评“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

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胡三省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曾国藩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橫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读通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德川家康只是小儿科

新京报(2008年12月6号)作者:涂涂

都知道《资治通鉴》,但没几个人读过。这么重要的一本书被锁闭在文言文里面,实在是可惜了。

《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最流行的书之一了,这书确实好看,不过每每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它腰封上的那几句话有点刺眼:“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

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杨说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过硬要把这书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伦不类,特别是对于曾经以白话翻译过整部《资治通鉴》的柏杨来说。

虽然我觉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历史励志小说,不过在出版商的宣传上,它首先是一部讲谋略的书,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商界人士都可以从中学习斗争技巧,我猜,《资治通鉴》会被拿来与《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马光这部书,讲的就是谋略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资治通鉴》的谋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儿科罢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们在《资治通鉴》里面可以读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丰臣秀吉闻名日本的“位攻”战术,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的那些战术大师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还是柏杨说的对,《资治通鉴》被锁闭在文言里面,影响不广,可惜了。

不过,《资治通鉴》绝对不仅仅是讲谋略的书,虽然司马光私下的意思,确实也希望这书能给皇帝提供一点谋略上的参考,但更重要的,书里面传达的还是两千年间绵阳不绝的传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类似,二者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历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当年明月写得太过浅显,而《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

最近我正在读《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而且还真的存了一点点把这书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比较一番的意思。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当年明月写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纪事本末”的套路讲故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一目了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大概很少会有人动心去读《资治通鉴》,即便是白话版,而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读者恐怕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当年明月的叙述了。

最后絮叨两句,《资治通鉴》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自然是中华书局的校点版,不过我猜没有很多人有耐心读完20大册文言文的。至于白话版么,柏杨的译本自然最出名,不过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总是让人觉得别扭。我现在读的,是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湾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合译的白话全译本,清浅好读之外,文字古雅,与原文的气韵颇为相合,是读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当然,如果有耐心的话,我还是觉得,直接去读文言文,是最好的。

柏杨之外的另一种读法(图)

《广州日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一泓秋水

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上世纪末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文言文产生了很大隔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化字的普遍实施,读者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更是直线下降。一个鲜明的事例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发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匮乏”的声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和文言文的读者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减少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就难以尽得奇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由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似可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资治通鉴》的译本就出现了多种。但是,有的译文纯粹是出自现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没有文采。有的译本,译者喜欢发些感慨,评论是非。诸如柏杨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种评论的得失,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做法也不失为良策:每页都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既解决了阅读原典时因文字古朴带来的困难,又直接接触到了原典。对于司马光自己的评论,本书在段落中刻意标明。此外,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设计的朝代世袭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阅读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黄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费三年时间翻译此书,时间上虽然没那么长,人力却是更多。在我看来,本书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每一页的严格对应。这种做法为读者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不仅让读者毫无困难的进入了司马光的历史,而且可以增强文言文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原书文字即达300万字,再加上500万字的现代汉语,因此,本书的规模较大。但是,对于那些诚心希望吸收历史经验,“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者而言,读完本书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书中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易看出。如果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参照,必有更多的收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杨,在翻译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他甚至将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感想结集成《柏杨曰》。两“曰”相距千年,历史的沧桑尽在其中。

目录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看更多目录]

序言出版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有资于政治,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有资于政治”,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数年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 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 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 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 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 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 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 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鋐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 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 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文摘插图:

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资治通鉴:第二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淮阳王

更始元年(癸未,23)

1.春,正月,甲子朔日(正月壬子朔,甲子日当是十三日),汉军和下江兵一起攻打甄阜、梁丘赐,将他俩杀了,又杀了两万多个士兵。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带领军队想占据宛县,刘縯和他们在清阳县一带交战,大败严尤、陈茂,就包围宛县。在此之前,青、徐二州的盗贼虽有几十万人之多,可是,始终没有公文、号令、军旗、编制;等到汉军兴起,都称将军,攻城掠地,寄出书函,指责王莽之罪。王莽知道这件事,就开始惧怕。

春陵戴侯的曾孙刘玄在平林兵里,称为更始将军。这时汉军已有十多万,众将商议认为军队众多而没有一个总管的领袖,想立刘氏来顺从大家的愿望。南阳郡的豪杰和王常等人都想立刘縯;然而新市兵、平林兵的将帅以不守军纪为乐,害怕刘縯的威严明察,贪恋刘玄的柔弱无能,预先共同决定策立他,然后再召刘縯前来,表示他们的意见。刘縯说:“各位将军希望要尊立宗室,非常好!然而如今赤眉兵在青、徐二州兴起,人数有几十万,如知道南阳立宗室为领袖,恐怕赤眉也会立宗室为领袖,这样,王莽还没消灭,而宗室就开始相攻,这将使天下人不知所从,疑窦丛生,而自损其权,不是破王莽的好方法。舂陵县距离宛县只有三百里路罢了,突然自行立起领袖,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让后来人承受衰败,这不是好计。不如暂且称王来发号施令,而王势也足以斩杀众将。如赤眉所立的人贤德,那么,我们率领人马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夺取我们的爵位;如现在我们不立领袖,等消灭王莽,降服赤眉,然后再上尊号,也不算迟。”众将多数说:“好!”张印拔剑击地,说:“对事疑虑就不能建功,今天的议决,不能不同!”大家都顺从他。二月,辛巳朔日(初一),在清水沙洲中筑土建坛,刘玄登上皇帝之位,向南站,接受臣子们的朝见;可是,他惭愧流汗,举手而不能说话。于是大赦,改年号,派族父刘良做国三老,王匡做定国上公,王凤做成国上公,朱鲔做大司马,刘縯做大司徒,陈牧做大司空,其他都是九卿将军。因此豪杰失望,很多人不服。

2.王莽想向外界表示内部的安定,就将自己的须发染黑,立杜陵人史谌的女儿做皇后;设置后宫,各位称号比照公、卿、大夫、元士的,一共是一百二十人。

3.王莽赦天下,下诏说:“王匡、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