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

分類: 图书,艺术,传记,综合,
品牌: 高莽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208752X/9787802087521
·条形码:978780208752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作者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当年,这座城市有几个区很有俄罗斯风味。1945年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那是一个多民族学习的地方,以俄罗斯孩子为最多。
作者简介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当年,这座城市有几个区很有俄罗斯风味。1945年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那是一个多民族学习的地方,以俄罗斯孩子为最多。1945年以后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其所属单位工作,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翻译、编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先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理事,现在是中俄友好协会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会员。
媒体推荐让没有知觉的躯体在任何地方腐烂都一样,但我还是殷殷期盼长眠在亲爱的故乡。
——亚·普希金
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独立一人存在,如同蜜蜂不能独自生存一样;人身上有一种为他人服务的要求……
——列·托尔斯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解放的斗争!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画家应当像歌手,当他有嗓子时才能上台,才能展出自己的作品。只要嗓音蜕化——就应当退出舞台,别再露面,免得让人讥笑。
——阿·库因吉
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即使是他们的亲属也不知道)。我有许多朋友就是这种遭遇。到哪里去为梅耶荷德或者图哈切夫斯基建立墓碑?只有音乐能为他们作这件事。我愿意为每一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德·肖斯塔科维奇
他们的名字不可能一一列举,那么多的人在花岗石下安葬。不过,诵读碑文的诸位须知: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被入遗忘。
——奥·别尔戈利茨
编辑推荐《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是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1作家·诗人篇
自由颂——亚·拉季舍夫(1749-1802)
俄罗斯文学的麦加——亚·普希金(1799-1837)
作家的头哪里去了?——尼·果戈理(1809-1852)
最早到过上海的俄罗斯作家——伊·冈察罗夫(1812-1891)
早逝的英才——米·莱蒙托夫(1814-1841)
落叶归根——伊·屠格涅夫(1818-1883)
灵魂的拷问——费·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文豪与土坟——列·托尔斯泰(1828-1910)
遥望明天——安·契诃夫(1860-1904)
铁流——亚·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
革命的见证人——亚·勃洛克(1880-1921)
神秘的诗人,神奇的墓碑——韦·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
苦难的十字架——·阿赫马托娃(1889-1966)
迟到的荣誉——鲍·帕斯捷尔纳克(189-1960)
“我是个神秘主义作家”——米·布尔加科夫(1891-1940)
伊里亚·洛赫马蒂——伊·爱伦堡(1891-1967)
想喝一口中国江河的水——鲍·拉夫列尼约夫(1892-1959)
孤独的灵魂——玛·茨维塔耶娃(1892-1941)
他带着遗憾走了——弗·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自缢之谜——谢·叶赛宁(1895-1925)
松林寻孤魂——米·左琴科(1895-1958)
血谊的纪录——弗·伊万诺夫(1895-1963)
醉心于东方——尼·吉洪诺夫(1896-1979)
不,他不会被忘却——米·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
是懦弱还是勇敢——亚·法捷耶夫(1901-1956)
不残的心——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顿河边上的巨石——米·肖洛霍夫(1905-1984)
思念老波——鲍·波列沃依(1908-1981)
白天的星星——奥·别尔戈利茨(1910-1975)
长眠在橡树下——亚·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
2戏剧·电影篇
跨世纪的艺术大师——弗·涅米罗维奇-丹钦柯(1858-1943)
爱心中的艺术——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喊冤的碑——弗·梅耶荷德(1874-1940)
不可忘怀的往事——亚·塔伊罗夫(1885-1950)
演员和角色——阿·季基(1889-1955)
只因饰演过斯大林——米·格洛瓦尼(1892-1956)
银幕上的列宁——鲍·史楚金(1894-1939)
非凡的电影人——谢·爱森斯坦(1898-1948)
难忘的演员——马·施特劳赫(1900-1974)
木偶大师——谢·奥布拉兹佐夫(1901-1992)
新闻纪录摄影大师——罗·卡尔曼(1906-1978)
一代电影人的经历——谢·邦达尔丘克(1920-1994)
难演的角色——尤·尼库林(1921-1997)
平民艺术家——瓦·舒克申(1929-1994)
3音乐·舞蹈篇
俄罗斯第一位经典作曲家——米·格林卡(1804-1857)
我的格言没有改变——莫·穆索尔斯基(1839-1881)
神奇的音符——彼-柴可夫斯基(1840-1893)
绝唱一列·索比诺夫(1872-1934)
不落的歌声——费·夏里亚宾(1873-1938)
游子歌手归故里——亚·韦尔京斯基(1889-1957)
音乐大家族——鲍·亚历山德罗夫(1905-1994)
音乐是善不是恶——德·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神州上空的苏联歌声——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
友谊之声——瓦·穆拉杰利(1908-1970)
芭蕾女皇——嘉·乌兰诺娃(1910-1998)
人与神的媒介——斯·里赫特(1915-1997)
弹唱诗人——布·奥库扎瓦(1924-1997)
唱尽人间辛酸——弗·维索茨基(1938-1980)
4绘画·雕塑篇
拥抱大海——伊·艾瓦佐夫斯基(1817-1900)
森林之王——伊·希什金(1832-1898)
闯将——伊·克拉姆斯科伊(1837-1887)
光之歌——阿·库因吉(1841-1910)
永恒的魅力——伊·列宾(1844-1930)
历史的追寻——瓦·苏里科夫(1848-1916)
画坛鬼才——米·弗鲁别利(1856-1910)
抒情的犹太族画家——伊·列维坦(1860-1900)
山魂之恋——尼·康·廖里赫(父,1874-1947)
——尤·尼·廖里赫(长子,1902-1960)
——斯·尼·廖里赫(次子,1904-1987)
根雕大师——谢·科年科夫(1874-1971)
苏联美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亚·谢·格拉西莫夫(1881-1963)
思——谢·梅尔库罗夫(1881-1952)
出身搬运工——伊·沙德尔(1887-1941)
先锋派中的先锋——纳坦·阿尔特曼(1889-1970)
最后的恳求——薇拉·穆欣娜(1889-1953)
库克雷尼克塞——米·库普里扬诺夫(1903-1991)
——波·克雷洛夫(1902-1990)
——尼·索科洛夫(1903-2000)
石雕的诗——叶·别拉绍娃(1906-1971)
闻鸡起舞——尼·茹科夫(1908-1973)
化剑为犁——叶·武切季奇(1908-1974)
“谁也不能责怪我!”——德·纳尔班江(1909-1993)
激情奔放——亚·基巴利尼科夫(1912-1987)
杰出的插图画家——奥·韦列伊斯基(1915-1993)
彼得堡的歌手——米·阿尼库申(1917-1997)
十月革命的同龄人——列·凯尔别利(1917-2003)
严于律己的插图画家——达·杜宾斯基(1920-1960)
传统油画的杰出代表——鲍·乌加罗夫(1922-1991)
苏联先锋派雕塑家——瓦·西杜尔(1924-1986)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0年我出版了一本记述俄罗斯名人坟墓的书。
那本书出版后,我拿给妻子摩挲(她双目失明,看不见,只能用手抚摸)。她摸了半天,然后对我说:“写坟的书最好不要送人。收到书的人难免唤起忧伤的感觉。”
在这之前,我每写一篇,便给她读一篇,她觉得情谊深厚,兴趣盎然,鼓励我写下去。没有想到书出版以后,她会如此反应。
我写作那本书的过程中也和俄罗斯朋友们谈过。有的人感到不能理解:“你可以写英雄烈士、文化名人,何必一定要写他们的坟墓呢?”看来,他们也不赞成写这样的书。
这类书在俄
文摘自由颂——亚·拉季舍夫(1749-1802)
1996年早春,我有机会再度访问俄罗斯。
涅瓦河正在解冻,冬雪还厚厚地覆盖着两岸,我和朋友走进圣彼得堡市内的沃尔科沃公墓。
跨过铁栏大门,眼前是一座教堂。米黄色的墙上,两扇窗户之间,镶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板。石板顶部是一位端庄英俊的中年人的侧面浮雕头像,下边嵌着几行字:
作家——革命家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1802年葬于沃尔科沃公墓区内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俄罗斯按当时的宗教信仰,自杀者不能埋在教堂公墓里。拉季舍夫是自杀身亡的。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只能在教堂的墙上镶嵌一块纪念牌,甚至连他的出生年代都没有记载。
2007年10月,我又来到了沃尔科沃公墓。在教堂旁一眼就看到了一座墓碑。走到碑前,上边注明是为拉季舍夫建立的。
拉季舍夫的遗骸早已化为祖国的灰土,他的精神遗产像空气一般回荡在俄罗斯大地上空。
二百多年前,拉季舍夫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留学德国,专攻法律,接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改革落后的俄国法制。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