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
分類: 图书,经济,金融投资,国际金融,
品牌: 孙毅坤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4948799/9787504948793
·条形码:978750494879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银行卡是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包括借记卡、信用卡等多种电子支付工具。欧美自20世纪50年代发行银行卡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银行卡产业。我国在2002年3月,由国内70多家金融机构出资组建了中国银联,推动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卡联网通用,中国银行卡产业也正在成为独立的产业。由于银行卡产业特殊的双边市场特征和网络外部性等,多个市场主体和监管机构对银行卡平台企业的运行方式、定价行为等是否合法或是否影响社会福利的判断很难达成一致,这就加剧了有关的争论和矛盾,矛盾的升级和范围的扩大使各国政府增加了银行卡产业进行或加强监管的理由。《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和监管体系、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并给予了比较,并在附录中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政策进行介绍。全书逻辑清晰、论述简洁明了,对我国不断完善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立足于中国银行卡产业对有效监管的需求,按照“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对比分析”的层次布局谋篇,揭示了银行卡产业的监管规律,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经验》的理论部分分析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内涵,揭示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理论基础;实践部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按照“监管背景——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展开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础得出了相关的研究结论。附录部分列示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监管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方便读者查阅。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及时分析和总结国际银行卡产业监管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目录
第一章 银行卡产业及其监管——引论
第一节 银行卡产业概述
一、银行卡产业的定义
二、银行卡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国际银行卡产业现状
第二节 银行卡产业监管的内涵
一、监管的定义
二、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界定
三、银行卡产业监管的分类
第三节 银行卡产业监管的主要原因
一、校正市场失灵
二、保证国家与个人信息安全
三、控制银行卡产业风险
第四节 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理论依据
一、规制经济理论
二、自然垄断理论
三、进入壁垒理论
四、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章 司法监管的典型——美国
第一节 产业概况
一、产业参与机构
二、产业发展特点
三、产业面临问题
第二节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
一、监管的主体
二、监管的对象
第三节 监管的政策体系
一、法律法规
二、司法判规
三、行业自律
第四节 监管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业务的监管
二、创新业务的监管
三、系统风险的监管
四、垄断行为的监管
五、信息安全与反洗钱监管
第三章 监管创新的表率——欧盟
第一节 产业概况
一、多年来国别分割的市场特点
二、零售支付一体化的整合与创新
三、近年来欧盟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变化
第二节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
一、监管的主体
二、监管的对象
第三节 监管的政策体系
一、法律法规
二、司法判例
三、行业自律
第四节 监管的主要内容
一、支付风险的监管
二、垄断行为的监管
三、零售支付的综合监管
四、信用卡消费贷的监管
五、信息安全与反洗钱监管
六、产业标准规范的监管
第四章 监管改革的先行者——澳大利亚
第一节 产业概况
一、差异化产品发展路径
二、相对有限的市场规模
三、多元化产业参与机构
第二节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
一、监管的主体
二、监管的对象
第三节 监管政策与监管内容
一、基本法律法规及主要内容
二、发卡与收单机构的监管标准
三、网络运营商监管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监管改革对市场的影响
一、对定价的影响
二、对发卡机构的影响
三、对信用卡持卡人的影响
四、对银行卡组织的影响
第五章 行业自律监管的典范——日本
第一节 产业概况
一、发卡机构
二、收单网络
三、产品种类
第二节 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
一、监管主体
二、监管对象
第三节 监管政策与监管内容
一、消费信贷业务的监管
二、债务处理程序的监管
三、信用卡利率的监管
四、支付创新的监管
五、信用卡犯罪的监管
第四节 银行卡产业的监管特点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政府侧重消费者保护
三、行业组织势力强大
第六章 在信用卡危机中重生——韩国
第一节 产业概况
一、产业参与机构
二、相关支付网络
三、产品种类
四、市场规模
第二节 信用卡危机与监管体制重构
一、信用卡危机
二、监管体制重构
第三节 监管政策与监管内容
一、法律法规
二、监管内容
第四节 支持银行卡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支持受理
二、激励用卡
第七章 日臻完善的监管体系——中国台湾
第一节 市场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市场规模
第二节 监管主体
一、行政主管机构
二、行业自律组织
三、其他监管机构
第三节 监管政策与监管内容
一、市场准入监管
二、交易监管
三、风险监管
四、内控监管
五、股权投资监管
第四节 推动银行卡发展相关政策
一、网络交易安全与“电子签章法”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
三、政府采购刷卡
四、税收支持
第五节 对台湾地区监管的评价
一、银行卡消费者保护体系相对完善
二、监管机构多手段调整信用卡市场
三、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八章 银行卡产业监管——国际比较
第一节 监管目标的比较
一、共性目标
二、特色目标
第二节 监管主体的比较
一、分类相同
二、职能各异
第三节 监管对象的比较
一、共性特征
二、实践差异
第四节 监管内容的比较
一、总体范围相近
二、具体内容有别
第五节 比较分析的主要结论
附录: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近年来,全球银行卡产业迅猛发展,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力度,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反垄断监管和行政监管等措施引起了广泛关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信用卡危机举世瞩目;日本行业自律监管成效显著,监管领域经验与教训并存。与此同时,我国银行卡产业高速发展,有必要积极探索银行卡产业监管理论,及时分析和总结国际银行卡产业监管经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产业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建议。
本书立足中国银行卡产业对有效监管的需求,以揭示银行卡产业监管规律为目标确定研究方案。按照“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对比分析”的层次布局谋篇。在理论部分,提出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内涵,揭示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银行卡产业监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部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按照相同的逻辑“监管背景——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政策——监管内容”展开研究工作,使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为研究结论的形成奠定了方法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监管是基于法律法规的监管,实质是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需要建立健全监管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相融合和相激励,在对监管成本一收益评估的基础上实施,需要对监管效果及时评价。监管主体既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行使监管职能,也要在职能范围内明确监管对象与监管内容,同时依据市场变化,创新监管方式。此外,为确保监管有效性,需要适时改革监管体制。
文摘三、进入壁垒理论
市场进入壁垒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其主要学派的理论对相关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制定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设置市场进入壁垒在银行卡等行业显而易见,因此进入壁垒理论对银行卡产业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J.Bain提出,含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Stigler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此外,Von Weizacker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Stigler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作进一步的衡量。
Bain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排斥新竞争的壁垒”(1956)中将进入壁垒当做分析市场势力的一个因素,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内部市场结构转到外部条件上来。Bain等人认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至于遏制了新厂商加入竞争。这种观点分析的出发点是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从而损害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效率。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反垄断行为长期以来一直以进入壁垒的高低作为判别反竞争活动的主要根据。
芝加哥学派(1956)对Bain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批评。他们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Bain对进人壁垒的定义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厂商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厂商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Stigler(1968)对进入壁垒的定义比Bain要窄得多,他认为,进入壁垒是指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因为,在Bain看来为进入壁垒的因素,如规模经济、资本需求量和产品差异等,在stigler看来不是进入壁垒,后者所强调的是人为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政府管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