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理论与实践(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品牌: 烟建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17111755/9787117111751
·条形码:97871171117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全书所述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在元气、命门、三焦、奇经、腧穴理论以及脉法、针刺补泻等方面,均有创造性发挥,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难经》的教学,历代都很重视。1956年我国开办中医院校,《难经》曾是《黄帝内经》教学的一部分。中医研究生教育开办以来,《难经》规定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位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但各地在其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上难以尽如人意。为此,组织编写研究生《难经》教材,重点阐述其原创理论和特有的诊治方法,并紧密联系有关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以期加深对《难经》理论的理解,打好中医研究基础;开拓思路,提高中医研究能力。
《难经理论与实践》共分7章。第一章介绍《难经》其书,主要是《难经》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学术成就和历代研究与主要注本;第二章《难经》脉法研究,阐述脉学源流、独取寸口原理、阴阳脉法、元气脉诊、脉证合参及临床应用;第三章《难经》藏象理论研究,阐述《难经》的解剖学成就及其意义、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及其学术与临床价值;第四章《难经》病机病证研究,重点讨论《难经》病机理论特点、伤寒等五种病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第五章《难经》经络理论研究,除介绍《难经》对一般经络知识的整理外,重点阐述奇经八脉理论的学术与l临床价值;第六章《难经》腧穴理论研究,重点介绍五输穴的五行分类、原穴概念与临床应用;第七章《难经》针刺理论与方法研究,介绍《难经》针法原则、刺法要领及补泻法。此外,由于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无《难经》本科教材,学生对原文较为生疏,故于书末附《黄帝八十一难经》原文及简要注解,以资学习参考。
《难经理论与实践》的编写,是中医界多年来对《难经》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的一次总结,各位编委付出了心血,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立果博士作为协编也参与此项工作。当然,由于研究生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新的工作,《难经理论与实践》必存在不足之处,期望在使用过程中提出意见,以善修改。
目录
第一章 《难经》其书
一、《难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一)《难经》成书年代的争议
(二)《难经》成书年代与沿革
(三)关于《难经》的作者
(四)关于《难经》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二、《难经》的内容与学术成就
(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二)《难经》的学术成就
三、《难经》的历代研究
(一)《难经》历代研究概况
(二)《难经》的注述形式与特点
(三)代表性注本简介
第二章 《难经》脉法研究
一、《难经》“独取寸口”脉法源流
(一)《黄帝内经》、《难经》脉法考辨
(二)《难经》脉法与后世脉学
二、《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原理
(一)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诊病原理
(二)寸口切脉诊病原理的现代研究
三、《难经》“独取寸口”诊脉方法
(一)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法
(二)寸、关、尺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属关系
(三)寸口脉象诊病
四、《难经》阴阳脉法
(一)浮沉阴阳脉法
(二)尺寸阴阳脉法
(三)脉象阴阳分类
五、《难经》元气脉诊
(一)《难经》元气脉诊的原理
(二)《难经》元气脉诊方法
(三)《难经》元气脉诊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临床运用
(一)从历代临床医著看《难经》寸口脉法的地位与应用
(二)从古代医案看《难经》寸口切脉法的临床应用
(三)《难经》寸口切脉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四)《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评价
第三章 《难经》藏象理论及其学术成就
一、《难经》脏腑、营卫气血理论及其成就
(一)《难经》的解剖学成就
(二)《难经》脏腑理论及其成就
(三)《难经》营卫气血理论及其成就
二、《难经》元气、命门、三焦理论研究
(一)元气论
(二)命门论
(三)三焦论
三、命元三焦系统理论研究
(一)命元三焦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学术价值
(二)命元三焦系统理论的病机分析方法
(三)命元三焦系统理论与临床病证诊治
(四)命元三焦系统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第四章 《难经》病机病证理论研究
一、《难经》病机制论及其学术价值
(一)《难经》病因论
(二)《难经》病机论
二、《难经》病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一)伤寒病
(二)积聚病
(三)泄泻病
(四)癫狂病
(五)头痛病与心痛病
第五章 《难经经络理论研究
一、《难经》经络理论的成就
(一)充实十二经脉理论
(二)发展奇经八脉理论
(三)丰富十五别络理论
二、《难经》奇经理论
(一)《难经》奇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二)《难经》奇经理论的历代研究与发挥
(三)《难经》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难经》腧穴理论研究
一、《难经》五输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五输穴理论
(二)《难经》五输穴理论的应用
二、《难经》原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原穴理论
(二)《难经》原穴理论的应用
三、《难经》八会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八会穴命名及意义
(二)《难经》八会穴理论的应用
四、《难经》俞募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俞募穴理论
(二)《难经》俞募穴理论的应用
第七章 《难经针刺理论与方法研究
一、《难经》针刺治疗原则
(一)辨证补泻
(二)因时制宜
二、《难经》针刺方法
(一)针刺基本方法
(二)《难经》论“脉气”
(三)《难经》论“得气”
三、《难经》针刺补泻理论与方法
(一)《难经》的针刺补泻法
(二)《难经》论针刺补泻效果的判断方法
(三)《难经》论补泻失误的后果
附:《黄帝八十一难经》原文(附简要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2.寸口部位的解剖研究《中医脉诊学》认为:寸口部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后,该部位是桡动脉所过之处。桡动脉由肱动脉分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先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绕桡骨茎突拇指三个长肌腱深面至手指。其下段位置较浅,可摸到搏动,为临床切脉部位。
《中国脉诊研究》指出:寸口脉是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该处的桡动脉位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面是指浅屈肌,故动脉的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又比较表浅,毗邻组织亦比较分明,构成了诊脉的有利部位。
《黄帝内经》和《难经》从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的角度选择该处作为诊脉部位,从现代解剖学来说,这种选择确有其合理性。因此,“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解决其前诊脉方法复杂繁琐及不为患者所乐于接受的弊端,更主要的是古代医家从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处确为全身中能够诊察、分辨脉象的最佳部位。有人提出恢复以前的遍诊全身动脉法以增加诊脉的信息量,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颇值得考虑。
3.寸口脉象与其他部位脉象的差异性研究 寸口脉由于其所在部位的特定性,其脉象亦与其他部位有不同。《中国脉诊研究》载王国庆运用硅杯脉搏传感器描记了健康人、高血压病、慢性肾炎患者155例的寸口、趺阳、少阴脉图,发现健康人寸口、趺阳和少阴三部的脉图形态不同。将健康青年人三部脉幅参数视为百分之百,与健康老年组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脉幅分布不同。老年人寸口脉比较弦劲有力,趺阳、少阴脉相对沉弱无力,反映了老年人阳明气血已衰,肾气亏虚,与青年人比较有下虚上盛的特点。同时发现女子组脉图指标有提前向老年脉图特征转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在少阴、趺阳脉表现更为明显,符合女子生理比男子早衰的特点。可以认为三部脉携带了不同的生理信息。研究提示我们,必要时可以将寸口脉象与其他部位脉象参照对比,以求诊断的精准,但亦必须注意不要把寸口脉象主病等理论简单搬用于与人迎、趺阳等其他诊脉方法之中,方不致误。
4.寸关尺脉象特点的研究由于寸关尺脉位同在桡动脉上而且紧密相连,为运用脉象仪分别研究其各自脉象带来困难,但随着多探头脉象仪(多导脉象仪)的研制,同步测录寸关尺三部脉图成为可能。据《中国脉诊研究》所载,运用3MX-1型脉象仪所测得的脉图,显示正常平脉的尺脉波幅较小,脉力较弱;用指套式脉象仪测量,所得的寸关尺三部脉图亦显示尺脉波幅较小,而随着取脉压力的增大,关脉脉幅变小而寸脉脉幅则增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