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述论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民族文化,
品牌: 谢重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51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0475349/9787500475347
·条形码:978750047534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呈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就以汉族地区的文化来说,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古今一贯的特点,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辅相成”。
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体现着中华文化精神,又具有鲜明八闽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谢重光,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院和宗教研究所教授,福建省社科联委员。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及教育部、福建省等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1993年超享受国务院有重大贡献的专家称号和津贴。
目录
导论
一 客家学的奠基及其局限
二 当前学界关于客家源流的主要争论
三 民族和民系多元一体理论观照下的“客家”界定
四 从不同层面观察和认识客家文化
上编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客家形成之前华南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格局
第一节 六朝至唐初华南溪洞社会的缓慢变化
第二节 唐代对华南溪洞社会的经略
一 南选的推行与变化
二 地方首领世袭刺史制的终结
三 地方官加强礼乐教化
第三节 五代闽国对福建的开发与福佬民系的形成
一 人口和社会结构巨变,民族融合加速进行
二 漳、泉密切互动,福佬民系最终形成
第四节 盘瓠蛮的南迁与畲族的形成
一 盘瓠蛮的南迁
二 畲族的形成
第二章 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一节 唐安史之乱后北方、江淮人民的南迁
一 安史之乱阶段北方和江淮人民的南迁
二 唐末至宋初赣南、闽西接受移民的情况
第二节 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汀赣贼”的活动与客家民系的孕育
第四节 客家民系在南宋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客家形成初期中心地域在闽西
第三章 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客、畲联合抗元与畲族融人客家——客家民系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一 文天祥、张世杰领导的畲汉人民保宋抗元斗争
二 元初畲汉武装的反抗斗争
三 元代中后期畲汉人民的反抗斗争
四 族群互动中客家民系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的畲、客融合与客家扩张——客家民系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一 “征瑶”和“抚瑶”
二 南赣巡抚的设立
三 王阳明的剿抚功业及其心学在畲、客融合中的作用
四 粤中的畲、瑶、客家融合
第四章 明清时期客家人的对外拓展
第一节 客家向闽南的推移及其与福佬民系的接触——附论土楼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客家人向台湾、四川、东南亚、赣北和浙西南的迁徙
一 移民台湾
二 移民四川
三 移民东南亚
四 移民赣西北
五 移民浙西南
第三节 客家移民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广东西部及广西和海南——附论“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
一 康雍乾时期客家人向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及广西的迁移
二 土客斗祸及客家人大举迁入广东西部、广西、海南
三 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台湾客家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汀州客、漳州客与潮籍移民中的非客家人
一 汀州客对台湾开发的贡献
二 若干漳州移民的族群属性问题
三 潮籍移民的族群属性问题
第二节 台湾闽、客族群建立和谐、合作关系的基础与途经
一 义民问题
二 客家运动
三 建立闽、客族群和谐、合作的基础与路径
下编 客家传统文化探析
第六章 客家传统产业
第一节 山地农业和山林副业
一 耕种山田
二 经济作物种植和山林副业
第二节 矿冶业
第三节 手工业
一 织布业
二 丝织业和棉织业
三 造纸业
四 刻书业
第四节 商业
第七章 客家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巫道结合的客家道教
一 神仙道教的传入和衰落
二 赣南的民间道教
三 闽西的民间道教
四 粤东、粤北的民间道教
第二节 客家民俗佛教
一 客地的正统佛教
二 客家民俗佛教
第三节 客家民间信仰
一 赣南客家杂神
二 闽西客家杂神
三 粤东客家杂神
四 客地各片共同的杂神
五 石崇拜和树崇拜
第八章 客家山歌源流探析
第一节 情歌是客家山歌的精华,其本质特征是乡民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
第二节 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
一 此前关于客家山歌渊源诸说
二 客家山歌根在客地
第三节 客家山歌形成的时间
第四节 客家山歌之河中的两座波峰
一 太平天国歌谣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闽粤边苏区革命歌谣
第九章 客家形成崇文重教风气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客家崇文重教风气举证
第二节 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转变
一 宋元时期客家民风的基本特征
二 明中叶后闽西、粤东客地文教的进步和民风的丕变
第三节 推动客家民风转变的关键因素
一 官师的推动
二 理学的传播
三 宗族的作用
第十章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刍议
第一节 客家人的人文性格
第二节 客家文化类型与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呈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又以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就以汉族地区的文化来说,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古今一贯的特点,就是“基本的同一性和不同地域特色相辅相成”。
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体现着中华文化精神,又具有鲜明八闽山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福建别称“闽”,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枕武夷山脉;三面与浙、赣、粤依山为邻,一面与台湾隔海相望。山海兼备的特殊地缘和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环境,塑造了灿烂多彩的闽文化。
上古时期,闽地的原住民,是南方土著百越族的一支闽越族。首见于先秦古籍的“闽”和“七闽”之称,当泛指这些闽地土著。这些“善舟船”的闽越人所创造的闽越文化,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也同诸越文化产生交融,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国时期发展到辉煌的顶点。闽越文化是闽文化的源头之一,对闽文化的底层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汉晋以降,特别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以多种形式,大量地向偏安东南一隅的闽地迁徙,汉人和汉化的闽越人成为主要居民。闽文化承袭中原文化,并在汉越文化交融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
文摘风俗习惯属于人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族群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风民俗的承传性很强,但也会因开发程度的提高及国家权力的介入而发生重大变化。以客家风俗文化来说,饮食、服饰之类曾长期相沿,少有变化,但礼俗方面,部分区域部分内容却有深刻变化,在婚姻习俗和崇文重教风气的养成方面尤其突出。变化前后以及未变已变之间,呈现出“文”与“野”的强烈对比。
思想与价值又称心态文化层,具体可再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其中社会心理一层,最难捉摸,而客家民系的社会心理,被有些人谈得玄而又玄。其实一个族群的社会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也离不开这个族群的历史进程。例如客家人的勇敢斗争精神,是他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同时又长期反抗外部族群和封建国家的压迫而形成和强化的;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则来自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浸淫。把问题放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来理解和把握,是本书谈客家精神文化的原则,也是本书处理整个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原则。
以上我们按文化结构分层的理论,观照审视客家文化的物质、制度、风俗和精神各个层面,从中可以看到,客家文化无论在哪个层面,都既有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南方各族文化的因素,不同的只是在某一层面中原文化的因素多些,而在某一层面南方各族文化的因素多些而已。我们还看到,在制度、风俗和精神文化层,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之间。
后记2004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计划组织编撰一套“闽文化研究丛书”,列为福建省社科规划“十五”二期重点项目。主持该会学术研究工作的吕良弼先生要我承担其中《客家文化述论》一书的撰写任务。我考虑到自己从事客家文化研究已经十余年,陆续出版的相关专著已有六七部,其间自己的学术观点也有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正好借此机会,把自己关于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最新观点系统地梳理、总结一下,和盘托出,奉献给学界,提请大家批评指正,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2005年,我调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工作,即以“客家文化述论”为题向教育部申报人文社科课题,获得了批准。而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创新基地也希望我承担“族群互动视野下台湾客家史”的研究任务,纳入“客家文化述论”研究的总计划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我的这项工作同时得到了福建省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国家“985工程”基金的支持,这是我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得到的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在出外开会、调查、购买设备和书刊、复印文献资料等方面获得很大的便利,为研究、撰述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物质保证。
但在研究的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始料不及的。首先是到师大后教学任务重,又有另外几个课题同时进行,时间上比以前是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