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即将逝去的血色记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回忆录/口述,
品牌: 赵铁林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44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4307383
·条形码:9787544307383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几十年间兴衰升沉的历史,如同佛家所说,一粒微尘,可见大千。
这部书不但以上山下乡起始,其中主要篇幅也涉及这场知青运动,忠实记录和保持了知青生活血肉丰满的原有生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是一部“双城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新乡……前一个城市,有着童年温馨的记忆与梦想,到处是鲜花与明媚……而后一个城市,却处处弥漫着灰暗阴郁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沉重的无边泥淖之中……
作者简介赵铁林,1948年生人。 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后留校任教,1986年调入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1996年做自由摄影撰稿人,主要从事底层社会的报导。2002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任影像工作室主任。
1996年至2002年,发表了30余篇关于底层社会的深度报导,涉及“边缘女孩”,社会弱势群体,都市文化等诸多内容,引起海内外社会的普遍关注。
编辑推荐这部书里,把他在底层社会生活的那些机心与算计,包括他那不无几分粗鲁的情爱与婚姻,毫无讳饰地呈现给世人。
他的镜头平视,采取的是日常的视角,与他那清新畅达的文字配合,有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他的文字风格:冷峻明达而不失温情,刻画入微却能心存悲悯。
目录
序一 是我,还是南来北往的风?
序二 让“记忆”不再“逝去”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已经记不得是文革中哪一个秋目的黄昏,大约是1975年罢,朋友张复带着铁林来到我当时寄居的亲戚家,说,“这是铁林。”放眼看去,只见一条敦敦实实的汉子立在那里。我们从此就算相识了。那时我名义上在陕北插队,实际上待在北京,到处搜求、阅读能够弄到手的各种书籍。当时北京的青年人罩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圈子,从文学艺术、哲学理论到时事政冶,关注的中心各有不同。我那时候正耽读黑格尔的书。一本贺麟先生翻译的《小逻辑》在朋友圈里传来传去,翻得稀烂。有时仅仅为了对黑格尔某个哲学范畴的不同理解,莫逆之交也会反目相向,几挥老拳。存这样的氛罔巾,有时朋友也会带来一些怪怪奇奇的人物。
文摘插图: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怀念也许不会始终如一、亘古不变,但是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却是铭心刻骨的,特别是当儿子还处在青春期时,特别是当母亲是死于非命之时。母亲那年43周岁,我18周岁。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不能让母亲就这么杳无声息地走了,我要说些什么,送她“上路”。趁人不备,我将母亲生前没有用过的一方手帕拿了出来,写了一行字:“亲爱的妈妈,我们最终还是要见面的。”写好后赶快放到了骨灰盒中。清理遗物的工作都进行完了,我们一行四人赶赴前门,回到父亲下榻的前门外西打磨场的一个小旅馆。
父亲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他说,这件事情不能算完,母亲身上有伤,一定是被防疫站这伙人害死的。他要打官司,要替母亲申冤,并说他认识北京市公安局的几位领导。“看护”父亲的人事科朱科长一言不发,没有表示反对。而我却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种“解放”的感觉,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要哭,眼睛里已经没有了眼泪,只是心里一阵阵地发紧。我对父亲说应该将这个消息用电报通知家里的亲戚。
后记有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001年我回到新乡,就是这种感觉。“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年纪渐渐的大了,少儿时的生活场景不时地在眼前出现,三十多年前在卫河看水时,曾发誓要写一本书,现在已到了还愿的时候。其实人最怕的是健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都是如此,否则邓拓就不会写“专冶健忘症”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光景好,说到底是“文革”结束以后,大家突然发现此路不通,党才决定“拨乱反正”走改革开放之路。为什么非得事情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人们才幡然醒悟?这个道理就深了,不是吾辈之流所能说得清的。窃以为缺少“悲剧”的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全是悲剧的社会肯定是不完整的社会。不知谁说了那么一句:所谓幸福就是有着良好理由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包括些已经逝去的痛苦,那也许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