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中国农村研究书系)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国家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工作,
品牌: 樊红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0474717/9787500474715
·条形码:978750047471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农村研究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全部。
作者简介樊红敏,女,1968年生。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学术上的晚行者,虽喜读书,但漫无目的,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多有涉猎,《红楼梦》是作者最爱。2004年师从以实证研究、问题导向而蜚声学界的徐勇教授,始踏入学术研究领域,才初步有了问题意识和学术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改革与县域政治发展”,“农村社会转型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县域政治运作的实践逻辑与改革方向”。
目录
序一 方法论的自发、自觉与自为
序二
导论
一 问题:县域政治是如何被实践的?
二 研究进路:日常政治分析
三 主要内容
四 主要概念说明
五 资料说明与个案县简介
第一章 干部:县域日常政治运作中的行动者
引言
一 干部的界定及其系谱
二 干部职业地位获得资本分析
三 干部地位获得的个案分析
四 余论:制度性权力与实践性权力
小结
第二章 领导:县域日常政治的权力实践
引言
一 地方最高领导——市委书记
二 如何领导——市委书记的权力实践
(一)“全党抓经济”:权力运作空间的重塑与权力边界的不确定
(二)“创制活动”:权力的维持与再生产
三 混合型权威:县域领导权威类型学分析
四 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县域政治运作形态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关系:县域日常政治行动模式
引论
一 “关系”疏议
二 三种景观:县政场域的关系运作
(一)“跑项目”,“跑资金”:地缘关系网络的建构与运作的正式化
(二)“打点”:地位获得中的策略行动
(三)“活动”:权力运作的幕后空间
三 关系运作:县域日常政治行动模式分析
(一)非正式关系网的类型及其建构
(二)关系理性
(三)关系权威
四 关系:权力运作的隐秘机制
小结
第四章 开会:县域日常政治的典型景观
引言
一 会议:静态扫描
(一)会议的界定及其系谱
(二)会议的类型
(三)常规会议的功能
二 开会:动态考察
(一)片断:一次会议的过程描述
(二)开会与地方权力运作
三 开会政治:一个初步分析
(一)开会仍将继续
(二)开会政治:一个初步分析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 问题和基本结论
(一)文本与实践的二元性:转型中的县域政治
(二)一体化治理:县域政治运作的模式
(三)双轨政治:县域政治运作的机制
(四)正党卡理斯玛支配:县域政治运作的实践形态
二 进一步的讨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德治与去魅政治的比较分析
三 未来县域政治改革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弹指一挥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成立已经有25年,从人生的周期来看,已经进入青年时期,但是对于需要传承、传统,需要积淀、积累的团队建设、学科发展、研究风格来看,25年的时间只是一个起步时间。回首25年华师农村政治研究方法,经历了一次转型、两个阶段,即从自发的实证研究阶段转向自觉的实证研究阶段,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转型,但是转型尚未完成,也远没有达到自为的实证研究方法阶段。
方法论的自发阶段。改革开放不久,已经退休的张厚安老先生老骥伏枥,牵头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基层政权研究中心,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学术宗旨,高举实地调查的大旗,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用脚来做学问。我们坚信,要做好研究,必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现实中寻求问题的求解之道。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中心的主要方法:下乡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对策建议。问题研究是此阶段研究的主要目标。当时并没有考虑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跳跃问题,也没有考虑材料与理论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没有考虑到分析框架和理论建构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处于一种自发、自然的状态,感觉到做农村研究就是要调查,但是对于怎样从事科学的农村调查,事实材料如何使用,如何从实然转向应然,如何连接材料与理论,则鲜有方法论指导,也没有较为规范的研究模式借鉴,处于一种方法论的自发启蒙状态。
文摘导论
一 问题:县域政治是如何被实践的?
2004年初,我以南河市市委办“主任助理”的身份在河南省南河市进行挂职调查①,这是一个从书本和理论中走出来面向现实和真实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不断反思和冲击的过程。清晰的逻辑和知识性建构的确能带给我们简洁明快甚至是一针见血的兴奋,每一种新的理论的学习都或多或少使我产生了“有知”的自负和对真实生活琐细无味的不屑。但在田野调查中,我的最大感受是这些规范性知识或者说是理论与现实经验的脱节甚至是对经验本身的切割和拼装对我造成的冲击。即有的理论很难解释中国政治转型中的诸多模糊、歧异甚至相悖的地
方。对县域政治的认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层面都有许多亟待廓清之处:一方面是对基层政权内卷化的不断置疑,一方面是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对县级政权的普遍不信任,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肩负的来自上下的巨大责任和压力。中国地方政治的真实图景究竟是怎么样的?是哪些因素、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在支撑着科层制的运作?
后记每当我坐着火车走在中原大地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以及不断闪过的树木和河流,我的心中总会涌出一股热流,就像郝思嘉热爱着她的庄园一样,我深深地热爱着这块土地——河南,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更有我熟悉的文化,她养育了我,更给我了激情和灵感。为了研究的需要,我的足迹踏遍了中部的县市,并在黄河边的一个西部小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挂职调查,走在乡土上,我终于有一种超越小我,将自我与社会完全交融的愉悦感、幸福感。我深知我的学术的根就扎在这里,仅把此书献给我的家乡!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我的导师徐勇教授对我的影响和潜移默化可能远不是一篇博士论文的指导完成那么简单,“立意要高,要追求一种境界”是对我论文的指导,更是对我人生的砥砺,它直接涉及我对人生的体验和对超越的追求。他的胸襟与智慧,优雅与率真,可能都在这篇论文的指导之外。先生的学术深深扎根在中华这片热土上,我最大的收获就在于研究方法的习得。这篇论文的完成,也是一次充满了痛苦和愉悦的学习过程,它使我明白华丽的词藻、深奧的理论并不就是学术,学术是去掉了所有的雕琢后对真实简洁而洗练的表达,是踩在坚实土地上的攀越,而不是飞行在空中的浮光掠影。学术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个“悟道”过程的背后是先生不厌其烦的教诲和充满智慧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的于建嵘教授是我的大师兄,他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着魔般的学术激情感染着我,他对县域政治改革的独到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他的鼓励和指导使我对县域政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