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笔迹(下):真实案例与写作进阶训练

分類: 图书,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
品牌: 高云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3690921
·条形码:9787503690921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思维的笔迹》从追问法律职业的现实选择和法律职业新人如何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命题入手,以我10多年的真实律师生涯经历、社会热点案例和经验总结为材料,涵括了法律思维、文书文法(语法、句法和词法)、各类文书写作和修订技巧、真实案例、写作技能测试和实务写作进阶训练等内容,以一个法律职业人的眼光,总结了法律思维与写作在实务操作当中的经验、技巧和理论体系。
这是一本讲求实践经验和理论充分结合的书。我非常赞同实用主义法学创始人霍姆斯的观点,“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我相信,市面上已经有一大堆文书范本、模板、指南之类的书籍,读者不缺范本,缺的是范本背后的东西——法律思维和写作技能。与其给初学者提供一大堆不知就里的文书模板和理想化的写作标准,倒不如提供这样一本的经验之谈和真实案例,尽管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错误,但至少它来源于真实。
书中俯首可拾、启发思考的是智慧的光芒——法律思维。文字不过是思维的外化,唯有思维才是写作的基础和灵魂。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文书写作研究过于注重外在文字表述形式而忽略内在思维规律,导致理论和实务严重脱节。《思维的笔迹》摒弃纯理论研究,立足于实务操作技能,创新性地提出了法律思维模型——棱椎模型,总结了写作和谐律、写作法则、合同写作的七种武器、文书四段论、诉状七段高手等大量新鲜内容。无论在立意、选材还是写作方法上,《思维的笔迹》都与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不相雷同,力图为读者奉献出一场实务技能的思维盛宴。
如果说到《思维的笔迹》最有特色之处,应该就是有趣。正如王小波在他的小说《红拂夜奔〈序〉》里所言:“这《思维的笔迹》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思维的笔迹》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在我看来,法律文书虽然讲究专业知识、逻辑和严谨,但仍然可以写得美丽动人,生动有趣。只不过,法律文书的美犹如夜空的烟花,偶尔绽放于文书表面,更多的是时候,默默地潜行于文书字里行间,思维深处,轻易难寻其芳踪。那些只懂得将法律文书写得晦涩难懂的律师,拥有的只是一颗“枯燥的灵魂”(狄更斯语)和无趣的工作,这正是法律人的通病。
《思维的笔迹》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和轻松的笔调,将枯燥的法律文书分解成“命题作文”般熟悉、直接和简单。描述法律实务,可以在生动之余,仍然不失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即使在最枯燥的语法篇,你仍然可以读到各种生动的案例和在优劣双方之间的文书攻防策略,亲身体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你愿意耐心读下去,在下册当中,你更加可以读到八个真实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故事,既有初学者的入门趣事,也有中外律师集体劳动的智慧结晶。最后,特意安排的“律师幽默故事”,可以让你放松一下阅读氛围和心情,感受律师生涯有趣和生动的若干瞬间。
作者简介高云,成长于广州越秀山麓的青石板小巷深处,在珠江江畔的中山大学感受法学之精髓,求学于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大学,体味经济学的奥妙,终修成法律经济双学士。
1993年踏入律师行业,进出过各地各级的法院,服务过各等各色的客户,登上过各地的会议讲台,个人经历尚算精彩;而立之年写过两本书、创办过小有名气的律所、组织过充满活力的团队,事业还好用心;多年来藉办案和讲学之机,饱览大江南北之风光,交游八方好友;也曾移居外国,感受东西文化之交融,游历传说中的童话世界,人生不谓不富足。
无意为官,唯愿以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身律己,以独立之姿态,在尘世中守望理想,寻找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媒体推荐传统教科书在纵横古今中外,宏大叙事之余,却对法律职业的实务操作、微观应用语焉不详。此书另辟蹊径,单刀直入,倾作者10多年的律师工作经验,为我们全面总结了法律实务思维与写作的技能,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法律职业实务操作指南。
——田松,80后法律人
一直以为,律师是律师,作家是作家,法律是法律,散文是散文,逻辑推理的刻板终究难以与智性的愉悦水乳交融,直至看到这套书,方始让我对上述看法有所改观。这是一本充满智性之美的书,它将味同嚼蜡的法律文书写作转化成一场智性愉悦的智慧旅行。对于像我一般经验尚浅的年轻法律人而言,是近距离观察真实的律师工作、学习实战经验的绝佳机会。
——紫瞳,现任职某公司法务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它的通俗、幽默的行文风格,还在于它的深入解构,它把繁琐、复杂的法律文书写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生动案例、精彩故事乃至写作要点,令我一扫以前认为的法律文书写作很深奥、枯燥和难学的印象。
——黄琪,某法学院研究生
喜欢这本书的单刀直入,喜欢这本书的朴素真实,更喜欢这本书的真情流露……。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哭诉”,从你打开书的那刻起,它就知道作为法律职业新人的我们需要学会些什么。顺手掂来却又妙趣横生的案例,通俗但又深刻的规律总结,一切都是那么地轻松自然,全然感受不到阅读的压力。
——黄丛伟,80后法律人
虽然作者的写作重点在于非讼业务文书方面,但是书中所呈现的律师执业经验总结,几能为任何类型的法律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陈波,在读法学研究生
目录
第一章 写作基础之非常专业的第一案
很垃圾的文书
很专业的论文
非常专业之迷
附文
附文一:初稿
附文二:修改稿
附文三:定稿
第二章 财产租赁案之简单任务
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过了司考不等于学会了思考
由简变繁后如何化繁为简
最简单而又最难的事情
附文
附文一:初稿之《L广场商铺租赁合同》
附文二:定稿之《房地产租赁合同》
第三章 诉讼程序案之四地律师的时空连线
标的上千万
程序问题很重要
找关系抑或凭本事
电话打到澳洲海边
时空中往来
午夜后的工作
对方的反击战
大致同意对方
放出胜负手
漫长的等待
附文
附文一:对方的《起诉状》
附文二:双方签署的《2005年购销合同》
附文三:我方的《管辖权异议申请书》
附文四:我方的《香港法律专家意见书》
附文五:对方的《答辩状》
附文六:对方的《香港法律专家意见书》
附文七:我方的《香港法律专家补充意见书》
附文八:我方的《中国律师意见书》
第四章 诉讼实体案之高新企业的绝地反击
猝不及防致命伤
不能完成的任务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击代号T+10
律师的台下工夫
预知结局的诉讼
附文
附文一:进攻方案之《法律意见书》
附文二:挑战书之《民事起诉状》
附文三:侧翼攻击之《证据保全申请书》
附文四:侧翼攻击之《不公开审理申请书》
附文五:开庭材料一《质证意见书》
附文六:开庭材料二《关键时间对比表》
附文七:开庭材料三《代理词》
第五章 企业设立案之网络时代的法律服务
来自加拿大的邮件
网络上的沙盘推演
三地律师网络联动
网络时代的专业定义
附文
附文一:当事人提供材料之一《备忘录》
附文二:当事人提供材料之二《生产许可证协议》
附文三:当事人提供材料之三《合资合同》草稿
附文四:律师起草的《工作计划》
附文五:律师起草的《工作分工》
附文六:律师起草的《文件框架和设计要点》
附文七:律师起草的《合资合同》定稿
附文八:律师起草的《关于文件起草和修订工作的说明》
第六章 企业融资案之周末的场景变换
办公室,周末的工作
江边,星空下的女孩
家里,奶爸的勤奋工作
体育馆,匆匆赶到的选手
结语
附文
附文一:《承销协议》初稿
附文二:《关于文本审核的法律意见书》
附文三:《承销协议》定稿
第七章 债权转让案之冰棒效应
不良资产的冰棒效应
将债权和风险一起打包
有逻辑的婆婆嘴
学习做一个“坏人”
办案感言
附文
附文一:参考稿之《不良资产包转让协议》
附文二:修订稿之《债权转让协议》
附文三:定稿之《债权包转让合同》
第八章 债务重组案之大浪淘沙
逝者如斯
吹沙拾金
方案地图
重组协议
律师本色
附文一:初稿之《法律意见书》
附文二:定稿之《法律意见书》
附文三:初稿之《债务重组协议》
附文四:定稿之《债务重组协议》
第九章 律师幽默故事
情书的专业点评
律师楼的故事
主任
重要文件
像唐僧的律师
美女的魅力
晒电脑
手提电脑PK小本本
说不得的大实话
律师与当事人的故事
妇联不受理
打离婚案的风险
自学成才
开胃酒
当事人的称谓
要密码的电邮地址
粗鲁的美女
律师与法院的故事
非常人道的法官
电信局的人来了
西装革履
为什么包二奶
手电筒
第十章 写作进阶训练篇
如何提高训练效果
找出问题的症结
明确现状和目标
学习从模仿开始
记录每日的进步
三周写作训练计划
第一周:沟通、思维与写作技巧(一)
第二周:写作文法与写作技巧(二)
第三周:案例研究和总结
高手是这样诞生的
附:法律职业实务技能测试题的答案和建议
后记:感悟幸福人生密码
……[看更多目录]
序言恍惚间,思维展开翅膀,掠过村里阳光斑驳的石板路,寂静的山林,重回十多年前的法学院,那个高大明亮的古老课室。耳中又传来爽朗的笑语,看到窗外新鲜的绿树和阳光,自由飞翔的小鸟,那段对知识充满渴望和虔诚的青葱岁月,一切多么的美好和值得回味。除了四年里面一直围绕脑海中不曾散去的,缠绕思维的部分——一段段枯燥乏味的法律文字,一份份面孔古板,充满发霉味道的法律文书"八股文"。
我一直疑惑不解,难道这就是法律思维与写作的本来面目?经过十多年的人生历练,转换过数个职业、圈子、环境乃至生活的国度,才逐渐明白真相并非如此。法律思维与写作不应是空洞、枯燥与乏味的代名词,它不仅与法学有关,还与艺术有关,与文学有关,乃至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具体实务的融会贯通,竟然可以将平淡无奇的文字,时而变作侠客手中翩如惊鸿,矫若游龙的利剑;时而化成画家笔下雨斜谷幽、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
多年以来,我一直像一个渴望寻找童话世界的天真孩子,不断地思考、行走和写作。读更多的书,让心灵向灵魂更深处溯源;走更多的地方,在路上发现更美的风景;不停地写作,用笔真实地记录下对生活的愉快体验。
我是个不喜欢重复的人,因为前方总有充满未知惊喜的世界在等待,此书算是个例外。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觉着无以回报读者的厚爱和编辑的热情鼓励。于是再次经历一轮花开花落之后,颠覆性地推倒重来,最后成就此书。
文摘第一章 写作基础之非常专业的第一案
案例故事
这是律师助理SUGAR办理职业生涯第一案的真实感言。一份原本很简单的文书——研究并出具关于对外担保有效性的法律意见,却让这位法律职业新人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体验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深刻领会了课堂理论与实务操作的差异。
很垃圾的文书
这家律所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律所,服务的客户大多是当地著名的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等大客户。律所办公室在市内商业中心区的高级写字楼35楼,办公环境宽敞和明亮。透过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可以俯瞰这个城市的风景。
2006年,我毕业于南方某大学法学院,成为浩浩荡荡的求职者队伍当中的一员。经过了三次考试,我最终和另外两位应聘者幸运地成功突围,应聘进入这家当地有名的律所。
负责面试的张律师——也是我进所后的直接指导律师,后来告诉我,因为对我的论文水平印象深刻,使他最终决定向律所建议录用我。也正因为如此,我被分配到以从事非诉讼业务为主的投资部做助理。
获悉这一内幕后,我不禁暗地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自鸣得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能力后来却变成了职业生涯当中绊倒我的第一块石头。
上班第一个星期,岗前培训、欢迎仪式、领钥匙、签合同等各种杂事一大堆。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岗位,办公环境舒适,同事友善,还有频密的培训机会,都令我感到新鲜和满意。除了一个人,就是我的指导律师的老板——投资部主管合伙人高律师。他总是很忙,只是在面试时见过我一次。但是,我已经听过了很多关于他的传闻。据说他是一个专业要求非常严格乃至苛刻的律师,对功课(律师行业术语,指法律文书)的要求从文字到排版,一丝不苟。即使是排版行距、字符用错半角这类小错误,不管你是律师还是助理,都会被骂个狗血淋头,据说部门好几个女同事都给他骂哭过。
上班第二周,还没有等我从入职的新鲜感当中回过神来,我的第一案就来了。
张律师让部门秘书转过来一个关于担保的案件,限于今天内完成。我们的客户C公司是在本市注册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早年曾经担保它的母公司香港B公司向香港的A银行借款,出具了一份《无条件承诺函》。函件当中承诺,假若B公司未能到期还款,C公司将无条件代为偿还。现在,B公司在香港宣布破产,C公司眼看被A银行追债上门,所以向我们寻求法律意见。
我按照岗前培训当中讲述的工作规范,首先打通了客户C公司黄经理的电话。我对案件完全不清楚,所以以请他将案情的前后经过向我介绍一遍,并
……[看更多书摘]
后记这是一个湿润沁凉的夜晚,一场秋雨自幽暗的天际而来,滴落在我书房的窗前。人心而化,来去之间,将蒙尘的心灵清洗得纤尘不染。在这如水的夜晚,思绪静默成开合有致的百合。我沏了一壶普洱茶,就着窗外的雨声与夜色,在弥漫满室的清馨和橘黄色的灯下,翻开了我的旧作《一个人在途上》:
一个人在途上,在宿命中漂泊,为了寻找灵魂的宁静。如果有命运,命运中有神,我只祈求以我青春和梦想所作之祭品,感动于神。至少,当我老去,仍然可以保留一点点当年的记忆和勇气:永远记住多年之前,有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在这个远离故土万里之外的陌生城市,一个青春已经逐渐远逝的中年人,为了心中那点残存的火焰,独自穿过大半个城市,去为命运献上自己的祭礼。
这是2003年的我,为了追寻理想远赴异国求学时的纪念。明白在生命的间隙,有时候需要一段空白来沉淀思绪,在静默中自我蜕变。为了重生,必须忍痛抛弃一些习惯、传统或记忆。正如传说中的阿尔班鹰,为了重生,努力地飞到山顶,把自己的趾甲和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鲜血一滴滴地洒落。经历足足150天的风雨,等待新的羽毛长成,才能重新翱翔蓝天之上!
回首过去的岁月,除了感慨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外,更感悟到一些幸福人生的密码。正如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杂质。一些发自内心的感悟,可以沉淀我们生活当中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怨气。愿在此与君共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