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天地玄黄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品牌: 钱理群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1063561
·条形码:978710106356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1948:天地玄黄》是和三个“八字尾”的年头联系在一起的:它写的是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写作、初版于1998年,现在,又再版于2008年。其背后,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作者简介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十八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问题。2002年8月退休。 主要著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心灵的探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压在心上的坟》、《1948:天地玄黄》、《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之一》、《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六十劫语》、《鲁迅作品十五讲》、《语文教育门外谈》、《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生命的沉湖》、《鲁迅九讲》、《我的精神自传》、《致青年朋友》、《论北大》等。另主编或合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八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新语文读本》、《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等。
编辑推荐《1948:天地玄黄》:1948年,是两个中国——所谓“新中国”与“旧中国”生死大决战的时刻,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历史的大转折中作出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的时刻;1998年,是“新中国”经历种种曲折,从1978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转折的二十年;2008年,迎来了三十周年的纪念,书中围绕各类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而发生的极其复杂也极其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心理现象展开了论述。
目录
楔子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一)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不算尾声年表(1946~1953)参考文献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代后记再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那么,这个创刊于1948年这一历史转折年头的《大众文艺丛刊》,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刊物呢?90年代的有关回忆说法并不一致。时为香港工委负责人之一的周而复回忆说,有一天,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大家觉得有出一种文艺理论刊物的必要,夏衍、冯乃超十分赞成,最积极的是邵荃麟,好像胸有成竹,早就想好怎么出这个刊物”,商量的结果,就办起了《丛刊》②。作为主要作者之一的林默涵则说得比较明确:“领导文艺工作的,是党的文委,由冯乃超负责。在文委领导下,出版了《大众文艺丛刊》,由邵荃麟主编。这是人民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而面临全国解放前夕。香港文委的同志们认为需要对过去的文艺工作作一个检讨,同时提出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经过交换意见,遂由荃麟执笔,写了《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一文,发表在《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上。”③看来,林默涵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即使如周而复所说,开始是几个人有所议论,最后仍是得到了中共文委的同意与领导的。而林默涵所说,作为《丛刊》办刊指导思想的纲领性的文件《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虽由个人执笔,却是代表了文委领导集体的意见,则提供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大众文艺丛刊》的办刊方针、指导思想、重要文章与重要选题,都不是个人或几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了“集体”即至少是中共主管文艺的一级党组织的意志④。或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为这一论断提供旁证:当时熟悉文坛、特别是左翼文坛情况的人,对邵荃麟批判胡风,乔冠华批判胡风,胡绳批判姚雪垠都会感到惊奇:因为正是邵荃麟在1944年(即四年以前)著文高度评价了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说这本书“充满了那么强烈的生命力”,是“人类灵魂里的呼声”,因而“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里”“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⑤,而“生命力”之类正是邵荃麟们这一次批判的重点。直到1945年邵荃麟还在呼吁作家“主观战斗力量的提高”,“面向人生的追求和搏斗的人格力量”⑥,更是在用语上都与胡风接近了。
后记这本书是和三个“八字尾”的年头联系在一起的:它写的是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写作、初版于1998年,现在,又再版于2008年,前后整整六十年。 其背后,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1948年,正是两个中国——所谓“新中国”与“旧中国”生死大决战的时刻,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历史的大转折中作出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的时刻,正是这一时刻围绕各类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而发生的极其复杂也极其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心理现象,构成了这本《1948:天地玄黄》的基本内容。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