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
分類: 图书,政治,外交、国际关系,国际关系,
品牌: 赵恒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3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1234809/9787501234806
·条形码:978750123480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核武器问题、核武器的扩散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核军备控制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机制建立与维护问题,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在冷战最紧张时期还是最急迫、最重要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虽然导致两个超级核大国走上核裁军之路,核战争的危险减弱了,但核扩散问题却有加剧的现实与趋势。
在防止核武器的横向、纵向扩散过程中,国际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统称为“核不扩散机制”。《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对核不扩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简介赵恒,河南省镇平县人。1987年、1997年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04年7月在复旦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年10月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教学与科研涉及世界现当代史、国际关系、德国史以及军备控制与裁军等领域,并就这些领域在《西亚非洲》、《德国研究》、《韩国研究》、《军事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已出版专著《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安全机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安全机制概念的确定
第二节 历史上的安全机制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下的安全机制
第二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文解读
第四节 核不扩散的基础理论
第五节 核不扩散的机制架构
第六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学总结
第三章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上)——机制内挑战的不同类型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不同类型挑战
第二节 不成功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经验
第三节 边缘性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未来
第四节 游离性的机制内挑战:历史与前景
第四章 核不扩散机制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下)——机制外挑战的不同类型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明晰的印度型挑战:历史与现实
第二节 模糊性的以色列型挑战:历史与未来
第三节 迷途知返的南非式挑战: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体制外非国家行为者挑战——核恐怖主义:历史与前景
第五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与非历史局限
第一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非历史局限
第三节 核不扩散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机制挑战
第三节 美国的核双重标准:历史及不扩散意义
第七章 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延续——若干重要问题探究
第一节 《核不扩散条约》的修改
第二节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生效
第三节 核双重标准的核不扩散应用问题
第四节 核恐怖主义
第五节 反扩散的历史与政策
第六节 其他问题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2)条约自身设置的保障条款
在重要的不扩散条约与协定中,除了NPT外,其他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保障监督条款。例如还没有生效的CTBT,就专门在条文中建立了一个包括监测系统、磋商和澄清、现场视察、信任措施在内的完整核查机制。这些条约中的核查条款有形、无形中增加了保障监督的力度,降低了扩散的冲动。
(3)条约法的义务
对于上述的诸多条约,除了NPT、CTBT这两个核心条约有几个非成员国外,多数国家要么都加入,要么是有选择加入。换句话说,条约成员国既获得了相应的好处,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为依照国际法“签约必须履行”的基本原则,违约不仅仅要承担道义谴责、损害国家信誉的后果,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按照《IAEA规约》的条款,违约情况严重的话,该状况会提交安理会进行讨论,如果安理会认可了IAEA的报告,违约国就有遭到联合国制裁的风险,这是多数国家所不愿看到和经历的。
(4)针对核禁试的技术安排
由于核试验是核武器研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那么通过监测其他国家的核试验,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就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其发展核武器的方向。最初的核试验是以大气层方式为主,因此,通过空中摄影可以了解核试验的准备过程,通过次声监测可以确定核试验的时间和威力的大体范围,通过对核爆炸沉降物的取样分析可以给出核试验的威力、核装置的原始装料等重要信息。当《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核试验转入地下后,核试验的地震监测就显得更加重要。与之相关的信号探测、识别、定位等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在1996年9月通过的CTBT中明确指出:对一切违约的核爆炸进行监测和核查由国际监测系统负责,该系统包含由地震、放射性核素、次声、水声四种监测技术的321个台站,以及相关的通信手段组成,并由国际数据中心技术秘书处提供支持,监测能力覆盖全球。据此,国际社会要在全球设立50个监测能力较强的地震台站,再依靠120个能力一般的辅助台站在需要时提供数据。这样,威力在1000吨梯恩梯当量以上的地下核爆炸,不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进行,都能被迅速探测到。由80个台站组成的放射性核素监测网,加上次声监测网,也将能够监测到任何大气层和地下的核爆炸试验,水声监测网将使水下和近水面的核爆炸无处遁形。由此,完整的核试验核查技术就建立起来了,防止核扩散的技术安排得到了落实。
(5)政治保障:积极与消极安全保证
这两种安全保证应该属于政治保障的范畴,通过保证的落实,让无核国家对核不扩散机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是以我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期间完成的出站报告——《核不扩散机制:一种历史的解读》为基础完成的,在交付出版的时候对出站报告做了适当的增删,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博士期间,基于对国际政治学,尤其是对核武器问题的兴趣,我以非常积极的态度跨专业选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美国研究中心诸多专家学者的硕士、博士课程,甚至本科生的课程,选课数目大大超过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之必需。也就是在此期间,我选修了博士后指导教师沈丁立教授开设的四门课程:《不扩散与国际安全》、《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地区安全》、《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从中所学甚多。我的博士论文——《印度核政策研究》就是在跟着沈老师上《地区安全》课程的过程中选定的。我的博士后选题就是以《不扩散与国家安全》课程中的中心议题——“核不扩散,,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博士后选题是很早的。
还是基于对做学问的兴趣、对核问题的兴趣,经过努力,我如愿跟随沈老师做政治学的博士后。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在沈老师的严格督导下,自我感觉有很多的收获:第一,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