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

分類: 图书,英语与其他外语,外国人学汉语,综合,
品牌: 崔希亮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32158/9787301132159
·条形码:978730113215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汉语语言文字具有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字的特点,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也有自己的特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以日本和韩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他们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问题,研究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影响语言识别和理解的各种不同因素,了解他们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可以为汉语二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适宜于语言学研究者、对外汉语教师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阅读。
作者简介崔希亮,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熟语。已发表的论文有“并列式双音词的结构模式”、“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空问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解释”、“事件的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等四十余篇,著作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等。
目录
前言
综述与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语音习得专题
汉语语音研究与汉语语音教学接口中的若干问题
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
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普通话鼻音韵母的实验研究
英日韩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对比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汉字习得专题
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字形自然结构的分析与理解
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级阶段日韩学生汉语阅读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
什么样的汉字学习策略最有效?
词汇习得专题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日本学生汉日同形词词汇通达的实验研究
日本学生汉日同形词学习难点考察
语法习得专题
汉语空间方位场景与论元的凸显
日朝韩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中介语分析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汉语“把”字句认知表征图式的实验研究
中外学生汉语“把”字句认知图式的对比实验研究
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研究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汉语也逐渐成为地区性或者国际性语言,因此带来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热,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武术甚至中医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语言是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桥梁。语言学习是有捷径的,方法对了可谓事半功倍。对于很多国家的学习者来说,汉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原因有三:第一,从类型学上看,汉语属于孤立语,语法形态不发达,有声调,对于其他语言背景的人来说习得较为困难;第二,汉语的书写系统不是字母文字,汉字是学习中的瓶颈,汉字难学使得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第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比较短,很多问题没有研究清楚,我们对汉语本身、对如何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都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我们的教材、教学法、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些实际问题,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核心基地,在海内外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影响。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很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已经结项,有的还在进行当中。这批科研项目汇聚了北京语言大学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力量,其成果的发表必将在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这套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我感到十分高兴。
文摘有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Fries,1945),当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出于语言教学实践的需要,其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50年代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G),其心灵主义的语言观改变了语言学发展的轨迹。受此影响,从60年代末开始,第一语言(Brown,1973)和第二语言(Cazden等,1975)的习得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共同关心的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在理论上,它为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实践上,它对语言教学、机器翻译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如Bialystok,1978、1982;McLaughlin,1978)开始应用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概念、模型和方法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如今,这一研究取向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引进认知心理学,并应用认知方法开展了对汉语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在汉语字词、语音、句法等多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彭聃龄等,1997)。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认知研究却非常贫乏。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近年来非常重视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汉语习得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考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日本和韩国学生是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中数量最多的一群,帮助日韩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提高其汉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必须研究他们学习汉语中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影响语言感知和理解的因素,了解他们学习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语言学习的规律,验证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假说,为丰富和发展语言学理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做出贡献,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其他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打下基础。
后记几年来大家的辛勤工作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成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每个人在略感欣慰之余,都还存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和疑问。值此著作完成之际,我代表大家做一个小结。
课题开始研究的时候,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对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渐渐感到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来说,还有太多太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些深层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如何将语言的理论研究和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的理论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语言教学中,二是语言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解决语言教学中的问题,自身也得到检验和发展,提高理论价值。要做到这两点,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和科学研究意识,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在提高理论修养和研究层次的同时,还应深入教学实践,与教学人员相结合,发现问题,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2.如何将汉语本体的理论研究与语言习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学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语言事实,还要能够解释语言习得的问题。汉语本体的理论研究也不应例外。但汉语的习得研究(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在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中一直不受重视,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不仅使汉语习得的研究处于低水平,而且也影响了汉语本体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度。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课题后期进行了调整,在汉语本体研究和语言习得研究的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3.如何将汉语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语音、汉字、词汇、语义、句法)在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是一个整体,作为科学研究而被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层面。但是这并不表明语言是可以被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