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忧丛书)(SHAKESPEARE,EI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

分類: 图书,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品牌: 大卫·科伯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39586/9787301139585
·条形码:978730113958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忧丛书
·外文书名:SHAKESPEARE,EI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因持续加速的市场化而造成的巨变:为竞争精英学生,各大学将自己“品牌化”以增加吸引力;对学术超级明星开出天价工资以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声望;由纳税人资助的学术研究变成了有利可图的专利;学术思想以最高的价格被竞价者买走;在市场经营的压力下,文科逐渐萎缩。《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详尽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强劲的市场化动力,既赞赏企业化的活力打破了学术界的沉闷氛围,又对商业价值和市场标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泛滥怀有隐忧。《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指出,市场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有一席之地,但同时又必须恪守界限,不能超越高等教育的底线。
作者简介大卫·科伯(David L.Kirp),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著述甚丰。
媒体推荐大卫·科伯(David Kirp),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菩述甚丰。
本书是最优秀的教育类图书之一,任何对高等教育有兴趣的人都会认为它不可多得。
——《华盛顿时报》
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它充满智慧,是阅读书单上学生们最喜欢的一本书。
——《政策与管理杂志》
本书研究的真正主题是“美国精神”。科伯明确地指出,大学的核心是公共利益。我们越多地考虑到公共利益,大学的世界就会越美好,整个国家就会越美好。
——《旧金山纪事》
编辑推荐如何将大学院系变为获利中心?如何防止产业对科研进程横加干涉?学术活动遭遇利润盈亏问题时会怎样?《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对这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和探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案例典型,眼光独到,叙述生动,结论极富于洞察力和启发性,是高等教育及公共政策等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目录
前言:新的大学
第一编 高等教育的市场
一 这个幼小的学生去了市场
身份盗窃
马加尔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诱饵
产品标价
不惜代价:改变学院经历
操纵市场
“我指导的不是申请,是生活”
有可能进行“地区军备控制”吗?
二 尼采的地位: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赫钦斯的幽灵
问题的核心
但丁还是德里达?
与雨果的矛盾
数字
雨果之后:更加平静、温和,并且几乎没有变化
三 本杰明·拉什的“孩子”:迪金森学院
濒临灭绝的种类
“没有因英语而死”
形成“思想共享”
学院大门上的牌子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被马卡罗尼公司拯救
很多的意见,很多的机会
分析哲学是最优秀的
分析哲学的知识领域
纽约大学的“第二哲学系”
一个共产主义版本的全球性大学?
第二编 管理原则
五 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先例的阴影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一肯特
“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外包:从餐厅到学校的“商标”
“人须自立”
USC:特洛伊战争
密歇根大学:“地方支持”的限制
七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自治的漫长道路
“特许费用”的谈判
达顿校区的“旅馆”
托马斯·杰斐逊的巨型大学
市场与圣父
第三编 虚拟的世界
八 反叛联盟:南方联合大学的古典学系
“为我们的产品创造需求”
古典学的复兴
古典学家的先锋
眼前的问题
教授们的推动
今天的校园,明天的哈佛
九 概念中的市场: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天生权利”的市场化:哥伦比亚大学
“知识共享”:麻省理工学院
网上大学的教训
十 英国人来了——又走了:开放大学
“无产阶级的学院”
推广到国外
质量不是一切
金钱和“有意义的革命”
第四编 机智地赚钱
十一 广泛协作:伯克利加州大学
大学出租?
拼凑
进入伯克利
保持开放
与魔鬼共舞
吉规模Ⅱ,吉规模Ⅲ
十二 技术信息淘金热:硅谷的IT证书课程
人人都可以参加
希尔德学院与优尼泰克:了解顾客
精明的消费者
加维兰社区学院:普及IT培训
圣荷西州立大学:竞争赢利
圣克鲁兹加州大学:优越感的矛盾心理
学术价值有市场吗?
十三 他们都在经商:迪弗莱大学
“迪弗莱大学:直上云霄”
但这是高等教育吗?
结语:学习公司
回到未来
个人财产和公共利益
致谢
中英译名对照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审读《大学之用》、《废墟中的大学》、《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这几部忧患当代大学命运的译稿时,偏偏赶上电视台的哪个频道,也正连篇累牍地播放着宣传国外知名学府的系列节目——照倒是一路的天花乱坠,仿佛下界仰望着天国。
这种可巧插播在高考之后的追捧,明眼人一望便知,肯定是迎合了强烈的牟利动机。不过,首先引起我关注的,还不是它那骨子里的“学店”做派,而是装潢在其表面的、很少引起公众怀疑的神圣性。就冲这种煞有介事的神圣性,我简直有些不忍地念及:在这个空空如也的时代,就别再去撕破家长们仅存的虔诚了吧?试想,除了大
文摘大学是一个共同体。学者和学生在这里寻求真理。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1946)
知识是一种风险资本。
——米歇尔·克罗,《高等教育周刊》(2000)
这两个校园之间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在心理上的距离却有一光年之遥。在它们之间,标志的是美国新高等教育的外在差别。
第一个校园是现代版本的常春藤学院,一个与平淡乏味的世界相隔离的学习场所。这是一个真正的公园,青葱翠绿,掩映在周遭的公园之中,里面有池塘和蜿蜒的小径,是一个吸引学生和教师们来此进行对话的地方。这里的建筑现代而不张扬,大部分教室的大小只适合上讨论课,而且配备了电子时代的设备。这是一所选拔严格的学校,它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来自全球各地。对于在这里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接触相关事业的机会,学生们感到非常满意。
另一个校园是城市丛林中的一座仿哥特式建筑——那是犹太人区的“牛剑”。但迄今为止,那些暴露出的疏忽的痕迹仍然随处可见,从20世纪50年代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到用于奥运——1908年奥运会——选手训练的游泳池。从建校到现在,学校始终陷于经济困境之中。前些年,它有两次几乎难以为继,预计中的每年一千万美元的赤字吞没了杯水车薪的捐赠基金。就连那些非常忠实的毕业生中也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在格林尼治村的街道上空,到处都飞扬着紫色和白色相间的三角旗:它们在宣布,这里是纽约大学的领地。①离开市区五英里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领地。哥伦比亚大学称自己是纽约最好的大学,这一点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过挑战,但它不会想到如此直率地展示自己的领地。这不是250年前建立的常青藤盟校的行事方式。虽然纽约大学1831年就建校了,但它缺乏可以依赖的光荣历史。直到最近,它仍然是一个没有什么声望、缺乏资金的走读生学校(commuter school);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在破产的边缘挣扎。不过它发生了足以让任何一个公司感到自豪的转变: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纽约大学不仅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真正的竞争对手,而且成为一个将自己定位成“全球性大学”的全国知名的学府。它赢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纽约大学是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成功范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纽约大学就可以很快地筹集到资金: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筹集了20亿美元。它没有像其他大学那样用这笔钱来建立基金,而是把大部分钱都用于建筑、购买新设备和聘请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