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艺术专业,
品牌: 赵玉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4357502/9787504357502
·条形码:978750435750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例举大量古今史实,从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1923—1928)
第一节 早期外商在华的广播实验
第二节 国人自办广播的发端
第二章 抗战前的广播事业(1928—1937)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广播
一、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宣传
二、国民党广播事业网在全国的建立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迁
三、西安事变中的“广播战”
第二节 多向发展的民间广播
一、上海民营广播渐趋繁荣
二、其他地区民营台的发展
第三节 禁而不止的外商广播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1937—1945)
第一节 国统区的广播事业
一、国民党中央台的抗日宣传
二、国民党政府其他电台情况
三、民营电台的抗日宣传
第二节 日伪沦陷区广播
一、东北的伪满广播事业
二、华北的日伪广播事业
三、华东汪伪广播事业和其他
地区的日伪广播事业
四、沦陷区民营台广播
第三节 “苏联呼声”和美国军用广播
一、苏联呼声广播电台
二、美军在华广播电台
第四节 人民广播的诞生
一、人民广播事业溯源
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三、延安之声传四方
第四章 解放战时期的广播事业(1945一1949)
第一节 从膨胀到崩溃的国民党广播事业
第二节 从复苏到衰落的民营电台
第三节 经历挫折、日渐壮大的人民广播
一、延安台的恢复和发展
二、延安(陕北)台的三次转移
三、日益壮大的解放区广播
四、解放战争中的广播宣传
五、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人民广播
第五章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广播事业(1949—1956)
第一节 建立集中统一的国营广播事业体制
一、统一领导和建设人民台
二、接管原国民党广播电台
三、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发展广播收音网
第二节 广播宣传初学“自己走路”
一、对国内广播
二、对国外广播
三、改进广播宣传工作
第六章 初步探素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1956—1966)
第一节 一波三折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一、广播基础建设的“跃进”式发展
二、中国电视诞生
三、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规模调整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再发展
第二节 瑕瑜互见的广播电视宣传
一、扩大化了的反右派斗争宣传
二、“大跃进”宣传的严重失误
三、广播电视宣传的调整和改进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和广播电视报刊的出现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1966-一1976)
第一节 动乱时期的广播电视宣传
一、“文革”初期的广播电视宣传
二、“文革”中、后期的广播电视宣传
三、对外广播与对外合作交流
第二节 服从政治需要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一、有线广播的鼎盛时代
二、彩色电视开播
三、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逆境中的抗争
一、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极“左”宣传的抵制
二、广播电视界的抗争
第八章 改革开放前后的广播电视事业(1976—1983)
第一节 两年徘徊期间的广播电视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播电视
第九章 全面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1983—1992)
第一节 以新闻改革为重点的广播电视宣传改革
第二节 事业建设和发展方针的调整
第十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1992年至今)
第十一章 鲁港、澳门和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广播和电视是诞生于20世纪的两种大众传媒。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播出图像、声音的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①。广播的出现早于电视。广播可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种,有线广播的诞生早于无线广播。据现有的材料,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在一些中小城市出现了有线广播,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规模。但在2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有了外国人建立的无线广播电台。可见,中国的广播事业历史是从无线广播开始的。
第一节 早期外商在华的广播实验
无线广播的技术基础是无线电技术。人类对于无线电技术的科学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62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理论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不久后通过实验证实。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经过独立的研究,制成了最初的无线电接收装置。1899年,从欧洲大陆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报试验成功。1901年,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从欧洲传到了美洲。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越性很快显示出来,它被迅速、广泛地利用在军事联络、商业信息的传递和新闻发布等方面。
在无线电技术广泛用于通信联络的同时,利用无线电传送语言和音乐的试验也在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展开。有记载的首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是在1906年圣诞节之夜,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通过马萨诸塞州布朗特岩国家电器公司的无线电塔,使用功率为1千瓦、频率为50赫兹的交流发电机,借助麦克风进行调制、播发讲话和音乐,许多地区,包括海上的船只都可清楚地收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进行了无线电广播试验;大战期间,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广播节目。
后记1987年12月,拙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此后曾多次再版重印,发行甚广,成为各大专院校新闻院系相关专业使用的基本教材或参考书之一。多年来,由于该书下限截止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际,而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成绩斐然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却未能写入书中,因此出版社曾多次向我提出补充《简史》一书的要求,以全面反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但由于20年来,我先是担任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副院长一职九年之久,忙于教学、研究的行政事务,1998年卸职后又集中力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一书的撰写,同时又倾力指导新招收广播电视史方向的博士生,所以一直未能顾及补写《简史》之事。
去年,出版社再次提出补写《简史》的要求,以方便日益兴盛的新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学的教学以及广播电视业界培训的需要。然而,《简史》一书完成于我天命之年,如今光阴荏苒,我已年届古稀,限于个人精力碍难短期完成。经慎重考虑,并与艾红红副教授商议,决定由我们二人共同完成撰事。艾红红副教授是我指导的第一位广播电视史方向的博士生,此后又有幸成为我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后,目前已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专门从事中国新闻史和广播电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她虚心好学,勤于笔耕,已有多部专著、合著出版;同时,她曾参与我所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一书的部分写作任务,后又作为副主编参与了我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图史》一书的统稿工作。这些,都为她参与补写《简史》一书奠定了基础。
撰写过程中,先由我们二人共同拟定章节、大纲、基本布局和主要观点,然后由艾红红执笔完成初稿,最后由我统改、审定全书。前后历时两年,终于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大部分系在《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一书(该书下限截至2000年)基础上删节、补充而成。为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中其他书目名称一致,故定名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