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第2版)(History of japan)
分類: 图书,历史,亚洲史,东亚,日本,
品牌: 康拉德·托特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6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8082421/9787208082427
·条形码:9787208082427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History of japan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日本史》分3编,共20章,计80万字,涵盖公元前8000年到21世纪初的日本历史,分为渔猎采集者时代、散布农耕者时代、强化农业时代和工业化时代4个主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康拉德·托特曼追寻着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的不同模式,在人们更为熟悉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史的领域内考查它们的相互影响。作者特别重视资源获取在日本历史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就从一个新的史学视角——环境史学的视角,对整个日本历史进行了描绘。
作者简介责任者中文题名取自版权页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修订版前言
前言
致谢
概图
引言
第一部分 序章
简介
年表
第一章 地质、气候和生物区系
今日日本地理
地质遗产
气候和洋流的影响
生物遗传
第二章 从原始时期到农业的出现
早期采集渔猎者
后期采集渔猎者
农业的出现
第二部分 分散的农耕者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1250年)
简介
年表
第三章 公元671年前的政治统一
大陆影响
物质基础
争夺霸权
第四章 律令制的建立(672-750年)
政治情况
各种来源
都城的创建
国家教会的形成
750年的律令国家
更广阔的背景
第五章 律令制的适应与衰退(750-1250年)
政治情况
稳定的因素
改变的力量
第六章 古典的高级文化(750-1250年)
开端
繁荣:摄关家全盛期
扩展:后期岁月
第三部分 强化农业的时代(1250-1890年)
简介
年表
第七章 紊乱的世纪(1250-1550年)
生产和分配中的一些趋势
政治情况
第八章 中世的高级文化(1250-1550年)
权门文化
宗教发展
口头文学
第九章 幕藩制的建立(1550-1700年)
政治情况
1700年的幕藩体系
第十章 成长的年代(1590-1700年)
增长的几个方面
京都复兴
平民高级文化的丰富
第十一章 停滞与衰退(1700-1850年)
主要生产:趋势与支流
文化趋势与政治趋势
第十二章 危机与转向(1800-1890年)
外来的复杂影响
转向:朝向工业化
第四部分 工业化时代:早期年代(1890年-现在)
简介
年表
第十三章 早期帝国胜利(1890-1914年)
国内政治进程
成为帝国
国内发展
第十四章 早期帝国社会与文化(1890-1914年)
社会状况
文化状况
第十五章 后期帝国政治与经济(1914-1945年)
紊乱的政治
国内发展
第十六章 后期帝国社会与文化(1914-1945年)
社会状况
文化状况
第十七章 漂向灾难(1914-1945年)
紊乱的外交
卷入全球漩涡
第十八章 企业日本:政治与经济(1945-1990年)
外交背景
幸存与转向(1945-1960年)
昭和元禄时代(1960-1990年)
第十九章 社会与环境(1945-1990年)48l
社会状况
环境状况
第二十章 企业日本时期的文化(1945-1990年)
媒介与信息
文化表达方式
结束语:日本的今天与明天
当下状况
远景
附录
一、补充统计表
二、日语词汇术语表(不包括专用名词)
三、补充阅读材料
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是美国康拉德·托特曼(Conrad Totman)所著《日本史》(A History of Japan)的中文译本。
《日本史》原来是美国“布莱克韦尔世界史”(The Blackwell History of the Word)丛书中的一种,是美国的学者写给美国读者看的。
全书共分为三编二十章,先是介绍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状况,然后按时代顺序,介绍了从远古的渔猎采集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历史发展轨迹,分别从环境变化、经济生活、社会组织、行政制度、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论说,还包括各个时期的地图、统计图表、参考文献目录等资料。目的是供美国大学生和一般民众了解日本历史的概况。
编者认为,这部丛书,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一种关注各个地区的交互作用、各个地区共同经历过或先后经历的一些巨大转变的全球视野”(原书R.I.穆尔《丛书编辑前言》,XV页,以下所列,都是原书的页数,也是本书的边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日本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正走出历史的低谷,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然要走向世界。
要走向世界,首先不能闭关自守。必须开放自我,把自己展现给世界。自三十年前我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至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虽不能说已经非常足够,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
文摘就贵族社会结构而言,那种变化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安排,以及家族等级、职位和财富方面的联系,将贵族家庭连结到一起,这里面既有持续的变化,机会主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利益集团,以接近顶层政治人物,但同时又在这些集团中划出明显的层级界线。那些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在此时的政治体系中导致了很多不满,但它们多半是正常的政治纷争,律令制贵族机制的基本原则并未破坏。这个过程有助于抑制政治上的争斗,否则这些政治争斗会随着一些大家族——最主要的就是皇室和藤原家族——分裂为竞争对手而加剧。
贵族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强化了这种稳定性。这些价值观念肯定着贵族凌驾于大众之上的优越,而在那些最受宠的少数贵族中间,他们又至少是在表达上维持着一种信仰,这就是因地位和财富的层级而来的等级秩序。这样的观念得到了关于神灵祖先和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的支持,在这种观念中,律令秩序就成为佛教宇宙和中国古典哲学的“道”这种整体性的一种表述。万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理应如此。那些生而拥有高位的人,是因为他们命该生而如此,那些低下者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顺从这种命——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那就是这个人的过失(或者是异乎寻常的礼物),这可能是因果报应,但并非这个体系的问题。在最高层面上,如同圣武知道得很清楚的那样,自然或人的任何灾难都是统治者失德的证明,是因失德而昏聩或无能的结果。在较低的层面,这种观念则震慑那些野心家的篡夺王位,有助于维持藤原家族对为数不多的政府顶端职位的几乎垄断,强化了对平清盛这类僭越者的厌恶。
层级上的这种宗教支撑,通过一些严格的制度安排来维持。在平安时代早期,那些宗教传奇——主要是神道教-佛教的——对既定秩序的支撑,通过修建众多寺院和神社而得到了强化,它们首要和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佑宫廷贵族和都城。从那以后就维持下来,政府经常举行复杂的宗教仪式赞美皇室的圣洁和贵族的美德,并通过这些仪式的壮观,通过它们承诺的保佑,消除生活中的灾难,从而让那些参与者依附于宫廷。而且,对于许多关键人物来说,与宗教的连结还是个人性的,因为那些担任寺院和神社中主要职位的人,都是贵族家庭的成员,其中有些人在需要和有机会时还在神职与官职之间轮换担任。
这些因素就使得统治贵族能够较好地团结在一起,避免那些最严重的内部暴力冲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有助于排除——至少是几个世纪地延缓了外部竞争者的崛起。社会结构作
……[看更多书摘]
后记史著当然不是历史,只是史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评说,而且必然是选择性的叙述和评说——史家个人的选择或某种群体性的选择。读过一些史著,又翻译了几本这方面的著作,我产生了一个感觉:由人来写历史,无论国别史、断代史或通史,人类及其活动当然是聚焦点和主要内容,没有人类的出现和活动,如今地球还会是一片质朴苍茫,亘古不变;但是,放在广袤空间和漫长时间中,从根本上讲,这种人类及其活动究竟是自主还是受制、是动因还是产物?人如何进入一个漫长的自然一时间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引导和制约人类活动?人类与身处其中的这个空间和时间的复杂互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史家似乎已有了一种明显的视野拓展和基点转变。
传统视野和思考的史著,比如我们中国最古老的记言体《尚书》、国别体《国语》、编年体《春秋》和《左传》、纪传体《史记》和《汉书》及随后的那些断代史,也包括西方名著如希罗多德《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波罗奔尼撒战史》、李维《罗马史》、吉朋《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汤因比《历史研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等,作者都在明确意识或潜意识层面将人类及其活动作为动因,将历史视为是作为动因的人的扩散效应。历史长河中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无论采集、渔猎和后来的农业、工业,以及商业、政治、军事、文化、风俗等等,都是人类一种自主活动,而且往往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揭示和强调那些偶然性中其实蕴含着唯物史观的必然性。这也受到了一些史学家的批评,认为陷入了僵硬的决定论,没有看到个人、情绪、欲望、冲动和偶然性的作用。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马恩分明讲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不过,生产力变化的基本制约因素似乎没怎么进入他们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