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卷2):舞台小世界(1982-1989)

分類: 图书,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品牌: 王安忆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4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20069037/9787020069033
·条形码:978702006903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舞台小世界》收录了王安忆从1982年到1989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作者简介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其中《本次列车终冬》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和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编辑推荐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的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本个字定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渡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王安忆
目录
自序:论长道短
小家伙
迷宫之径
回旋曲
车往皇藏峪
B角
舞台小世界
窗前搭起脚手架
大哉赵子谦
麻刀厂春秋
人人之间
一千零一夜
话说老秉
打一电影名字
“少年之家”
作家的故事
阿跷传略
我的来历
母亲
战士回家
老康回来
街
前面有事故
大地苍茫
预备委员
爱情的故事
牌戏
鸠雀一战
阿芳的灯
爱情的故事(三题)
她的第一
洗澡
……[看更多目录]
序言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份量,相当的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蓬,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儿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
文摘这是一座迷宫似的房子,传说它的格式结构,是来自一个女孩子的梦。于是,她那位外国大富翁的爸爸便在她结婚的时候,送了女儿这么一件礼物。
走上一段楼梯,不料左右忽然又各出现一道楼梯。左边的一径向下,延出一条长长的走廊,右边的则弯了个半圆,不知向哪儿去了。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时,不知转了多少时间,才摸到我要去的中年级文艺编辑室,然而,该如何走出去却是一无所知。后来,中年级室的小高告诉我几句似歌非歌的词儿,熟背下来,便能顺利地走到中年级室。至于别的室,低年级、高年级、科学文艺、思想教育等编辑室,那就不得而知了,想必也各有各的词儿吧。走向中年级编辑室的几句词,是这样——“目视前方,不受诱惑,向上向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向左转,向右转,蓦回首,此门正在,灯火阑珊处。”十分不伦不类,倒也说明了问题。笔直向上,又笔直向下,到无从再上再下时,便转弯。中年级编辑室在一个短而幽暗的走廊的尽头。
离上班还有十分钟,人们还未来,门关着,显得更暗了。我轻轻地推开了门,这房间是我熟悉的,一眼就看见角落里新添了一张墨绿色的小办公桌。这是我的桌子,我将坐在这桌子面前。而不是坐在侧边,手里捧着茶杯,尽管渴得嗓子冒烟,却从不敢喝一口,怀着那样的战战兢兢的敬意望着桌子后边坐着的编辑老师。对于一个业余作者,哪怕是像我这样已出过一本小册子,发过若干小东西的作者,铅字仍然是神秘的。铅字,意味着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被赋予价值的含义。而那一行行写在五百或三百字一页稿纸上的钢笔字,要变成铅字,必定要通过编辑。啊,编辑!今天我开始学习做一个编辑了。
“啥人,来得这么早?”身后有人说话。
我转过身,见是室主任老韩,提着两个热水瓶进来了。
“哦,这么早!好,好!欢迎,欢迎!坐在什么地方晓得了哦那边,那边那张桌子是你的,墨绿色的。”他热情地说,“这桌子稍微小了一点儿,抽屉也只有四只。等会儿去总务处要块玻璃板垫上就像样了。”
“这就很好了!这桌子蛮好!”我衷心地表示着满足。
“唉,说起来,搞这么张桌子也不容易。其实‘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有好多很好的写字桌,喏,就像那边老姜那张。‘文化革命’当中搞得七零八落,再找不齐了。那木头多好!现在买不到了。你看现在的新桌子,油漆得铮亮,可木质松得很,样式也不好……”他站定了,细细地说着,热水瓶的瓶口在慢慢地滴水。我想提醒他,却又不好意思打断他。然而,打蜡地板上已聚成小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