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管理,
品牌: 环境保护部发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1380209225
·条形码:138020922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范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现批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监测方案
5 海上调查采样安全保障要求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7 数据记录与处理
8 监测报告
9 环境质量例行监测
10 专题监测
附录A(规范性附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年报告书格式与内容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文气象项目观测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D(规范性附录)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E(规范性附录)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F(规范性附录)海洋生物分析方法
附录G(规范性附录)流动注射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的氨
附录H(规范性附录)流动注射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的硝氮和亚硝氮
附录I(规范性附录)流动注射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活性磷酸盐
附录J(规范性附录)流动注射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溶解态硅酸盐
附录K(规范性附录)原子荧光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的硒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规范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内容包括: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沉积物质量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态监测、海洋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专题监测的监测方案、断面及站位布设、监测时间与频率、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样品采集与管理、数据记录与处理、监测结果评价、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的编制和采样人员安全保障。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1月4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文摘3.1近岸海域offshore area
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大陆海岸、岛屿、群岛相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的领海外部界限向陆一侧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为自沿岸低潮线向海一侧12 n mile以内的海域。
3.2特征参数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本标准引用的特征参数是指大型海岸工程在施工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海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明显改变海岸线和海底地形的水文动力要素(如海流、水深);生态敏感目标生物。
3.3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function zone of offshore area
指为适应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依据近岸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海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本行政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对近岸海域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划定的海洋区域。
3.4例行监测 rountine monitoring
例行监测是确定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监测类别,是沿海地区环境监测部门依法实施的常规监测工作内容之一,具有较长的监测周期性。其监测任务一般由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主要由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各成员单位共同承担。
3.5专题监测special subjeCl monitoring
专题监测是基于为反映特殊区域、对象的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需求所开展的监测类别,从本质上与例行监测并没有质的区别,但其针对性和机动性强,往往与社会服务和环境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一般包括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方面。
3.6应急监测emergency monitoring
应急监测是指在突发性海域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实施的对事发海域的污染物性质、强度、侵害影响范围、持续影响时间和资源损害程度等的短周期性监测。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和通报事件发生后的污染动态和影响,为其善后处理和环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执法管理和经济索赔提供客观公正的环境评估报告。
3.7科研监测scientific research monitoring
科研监测又称研究性监测,属于较高层次,水平和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工作,是监测工作及其监测工作能力不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为开展污染物迁移变化趋势和规律的研究、海域环境容量的研究、环境质量新指标和监测新技术的研究等而进行的监测活动。
3.8富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