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践的文化(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化社会学系列)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品牌: 齐格蒙特·鲍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1147979
·条形码:978730114797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化社会学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作为实践的文化》是当代社会学大师鲍曼的代表作之一,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关注文化这个为难了无数社会学家的主题。鲍曼将文化的意义分为三类:作为概念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以及作为实践的文化。鲍曼研究进路的中心是认为,文化是内在矛盾的。因此,文化既是失序的动力,也是秩序的工具;既是老化的因素,也是不朽的条件;它是创造性的温床,同时也是规范法则的框架。
作者简介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与思想家。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译者简介:
郑莉,1973生于哈尔滨。北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编辑推荐《作为实践的文化》处理的是近15年来困扰社会科学家的一个问题:文化。鲍曼将文化的意义进行分类,把作为概念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和作为实践的文化区分开来。对于鲍曼来说,文化是人类互动的一个活泼的、变动不居的方面,它必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整体部分来被理解和被研究。鲍曼认为,文化是内在矛盾的。因此,文化既是失序的动力,也是秩序的工具;既是老化的因素,也是不朽的条件;既是创造性的温床,同时也是规范法则的框架。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导言
作为现代社会自我意识的文化
系统还是基质(matrix)
文化与认同
文化的相对性与人性的普遍性
第一章 作为概念的文化
作为等级概念的文化
作为区别性概念的文化
文化的一般性概念
第二章 作为结构的文化
结构的概念
结构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地位
结构主义的规划纲要
第三章 作为实践的文化
文化的与自然的
文化与社会学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的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文摘第一章作为概念的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模糊性已是人所共知。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如下观念,即文化的模糊性与其说源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方式,不如说源于历史上以文化术语聚合起来的众多思想线索的不相容性。睿智的学者们一直明白,术语的相似不足以作为判断概念间相同或相异的依据。何况,方法论的自觉性是一回事,而语言的魔力则是另一回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无法摆脱的一种倾向就是把相似的术语牵强地解释为同一个概念,这种倾向相当草率,但相当普遍。这种做法对于科学的人工语言或许有效,但如果我们所探求的术语比如文化术语本身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前科学和世界历史的特征,那么这种方式就很难奏效了。此类术语几乎总是被不同的学术团体用来解答基于不同研究旨趣的形态各异的问题。一般说来,术语的固有特性不会太多地限制它最终的概念用法。然而即便如此,也不存在每当意识到需要一个特定的概念时就拿一个意义模糊的术语来搪塞这样的“自然的”必需性。
没有人比大西洋彼岸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类学家更了解这后一个原则了。尽管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把濒临消亡的异域生活“记录在案”的迫切需要,他们面对的却是两种迥异的情形。正如麦肯齐(W.J.M.Mackenzie)最近所指出的:“美国人必须花大量精力研究语言、人工制品以及个体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