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时代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崔曼莉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4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634615X/9787506346153
·条形码:978750634615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琉璃时代》四大看点:
小说叙述了从1910年到1935年,凤仪从十岁到三十五岁的成长故事。她与袁子欣一见钟情,子欣认为乱世之中,自己不可能时刻保护心上人,遂“爱她就让她成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凤仪更坚强,更有处事才干,这让凤仪对子欣是否真爱自己产生了极大困惑,直到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方顿悟子欣之爱的真挚深沉,并深谢这样的爱让她独立、智慧、幸福。
1910年到1935年,是民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二十五年。小说以凤仪成长为线索,刻画了邵元任、袁子欣,方液仙三位企业家的命运,和元泰、和兴、化工社三大企业的运营模式,发展中的所长与所限等,叙述了民国外资、本土资本、黑帮和政府势力之间激烈的利益冲突和复杂关系。通过中国传统企业家、海归、新兴本土企业家的商业理念冲突和管理手段差别,探讨了三种商业模式的存亡之道与商业规律。这对当下社会有很深的借鉴作用。
小说除凤仪、子欣、邵元任等主要人物之外,还叙述了杨练、杏礼、美莲、方谦、刘雅贞等十几个人物的故事与命运。反映了在大时代的变幻莫测中,个人命运的变迁与传奇、无奈与突破。他们每一个人尽管各有局限,却努力在乱世之中成为强者。读来激荡起伏,催人奋进。
小说对民国的展现,大到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小到服装、服饰、发型、餐饮、购物、娱乐等,都有史料为依据,全面逼真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可以说是目前唯一的一部融合历史与故事的民国小说。它既是故事,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民国商战史,更是一部民国大历史。
作者简介崔曼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年开始自由创作,在《青年文学》、《花城》、《芙蓉》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及诗歌。著有《艺术的敌人》(文学批评);长篇小说《最爱》、《浮沉》;合集《中国女性城市小说》、《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其短篇小说《卡卡的信仰》入编2003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选,《杀鸭记》获2006年金陵文学奖。爱情小说《最爱》为2004年新浪阅读点击冠军。职场小说《浮沉》为2008年年度畅销书。
媒体推荐我之所以特别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女性作家的独立感觉,这与其他同类优秀女作家相比,显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认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
——何建明(著名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
“爱她就让她成长”——是闪烁于这部小说深处的一束亮光。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以有悖常情的疏离,以被爱者困惑不解的“冷酷”,有意或无意地催生了她的坚强与自立。当谜底解开之时,女人已在岁月的暗示与磨砺中,成为乱世的胜者,也收获了稀世绝代的真情。
——张抗抗(著名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
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小说对民国历史真实的再现,和对民国三种企业模式与企业家命运的刻画,值得当代社会思考与借鉴。而“爱她就是让她成长”,是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过的爱情方式,这样的爱情在当代社会值得探讨。
——邱华栋(著名作家 《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
《琉璃时代》对民国历史的还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风俗,都有据可依,有史可证。它的故事十分精彩,但是它对民国生活丰富、真实的再现,实在是吸引我的目光。
——周利成(民国史料专家 畅销书《老照片》资料提供者)
这本书令我感兴趣的地方是从一个现代商业的角度写出了民国外资、本土资本、黑帮和政府势力之间激烈的利益冲突和复杂关系。其中海归、新兴本土企业家,和中国传统企业家的商业理念冲突及管理手段的差别,其命运的起伏变化,对于当下社会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黄永恒 SAS大中华区总裁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管理制度,当时的官办经济、民营企业和外资都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中凤仪、袁子欣、邵元任等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里的奋斗历程,在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仍然值得思考。
——刘为(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高级副总裁)
编辑推荐有些人永远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交于他人,甚至一个时代。
一部最真实还原矩民国的风云之作,强者的生存智慧,一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之歌。《浮沉》作者崔曼莉倾心四年磨砺之作。
序言2004年的春天,我的外婆病重住院。她是个九十四岁的老人了,离开是必然的。在她住院的那两个月里,她的子女们都不分昼夜的陪伴着她,而作为她第一个外孙女,我却因为工作,不能到医院陪床。我日夜加班,在完成一个项目。我觉得她不会那么快就离开的,她的身体多么好,她多么慈爱,她再等一等吧,只要我手上的工作结束了,我就去看她。
四月末的一天,我请好了假,来到了医院。外婆已经不认识人了,只是昏沉沉地躺着。我和舅舅聊了一夜的往事,包括外婆的,包括她的父亲的,种种追忆不可过往,而今日之人,亦令人神伤。大约早上七点多,舅舅去楼下买早点,护工也下班了,我一个人坐在外婆身边,突然,我看到她的表情变了,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心灵感应,我猛地跳了起来,冲出了病房,用变了调的声音嘶声大喊:“医生!医生——”
医生和护士们冲了进去,我独自站在住院部的走廊上,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外婆的最后一夜,也是她最后的一个清晨。二十分钟后,医生走了出来,他刚要说话,我便点了点头,他默契地保持了平静,朝旁边挪了一步,让我走了进去。
我注视着外婆,她已经走了,接着护士问我,需要找人帮她擦洗身体,整理遗容吗。我说不用了,我自己来。护士默默地帮我打来一盆热水,和我一起帮外婆脱去了衣衫。她就像一个巨大的婴儿,无声地躺在病床上。我仔仔细细地帮她擦洗着身体,她的身体还有一点温度,但是有点僵硬。她一共有四个儿女,还有多个孙子孙女,她一定帮她所有的孩子们都洗过澡、穿过衣。我何其有幸,能在她人生最后的旅程,为她洗一次澡、穿一次衣。
我何其不幸,在她人生最后的几个月,只陪伴了她最后一天。
文摘第一章
初秋时节,一条船沿江而上,正驶向古都南京。一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的年轻男人,站在甲板上,似乎在眺望景色,又似乎在听人们谈话。
“洋人就是莫名其妙,把动物放在一起还要展览,叫什么动物园,要是把人放在一起,岂不是要叫人园?”一位老先生愤愤不平地道。周围的人哄笑起来,有人问:“老先生,你不喜欢洋人,也去看南洋劝业会?”
“去!”老先生一抖胡须,倔强地道:“我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遗命,既然她要办这个会,一定错不了!”
周围人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讪笑。不多时已是傍晚,众人陆续回船舱用饭,年轻男人还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转暗的江面出神。天完全黑了下来,他慢慢地转过身,刚欲迈步,只见寒光一闪,一个男人举刀刺了过来,他侧身一躲,从袖中飞出一柄飞刀,直插男人胸膛,他再顺势一个倒地,又一柄刀从袖中飞出,直射甲板另一侧的暗处。
只听一声惨叫,扑通一声,另一个人也栽倒在地。年轻男人翻身站起,先提起一人,大踏步走到另一侧,再提起另外一个。这两具尸体加起来少说也有两百斤,他就像提着两条轻飘飘的布口袋,几步来到船边,向上一举、向前一掷,两具尸体居然飞出十几米远,在空中划出两条弧线,“砰”的一声,落入江中,转瞬不见了。
“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六。”年轻人默记了一下。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只能勉强统计被他杀死的人。在数到一百人的时候,他曾告诉过方先生,方先生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道:我代表四万万同胞谢谢你。
方先生的话总是接近于真理,在真理面前,他从不怀疑。但是他不喜欢杀人,杀人让他不舒服。此次自离开广东,“尾巴”就层出不穷,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他们大概以为他是去上海筹办起义资金。其实他只是去南京,执行方先生的私人任务。
他在黑暗中默默伫立,直到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他才转身回到船舱。船又行了一夜一天,方到南京港。此时正是清晨,年轻人怕仍有人跟踪,便打定主意去劝业会逛一逛。一来消磨白天时光,二来看看这个劝业会,到底有什么神奇。他随着众人出了港,来到市内火车站。车站铺着青瓷砖片,两边放着一排排木椅,人来客往、调制有度。年轻人暗暗称奇,早就听说原两江总督张之洞,把江南一带建设颇佳,一个小小的车站,也修整得这般精致。他略等了一会儿,上了小火车。火车内也是干干净净,有人卖票有人查票,次序井然。年轻人打量着窗外的景色,只见两边的马路极为宽阔,铺着一层细细的煤渣。路上的马车、人力车、行人来来往往,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