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能材料

分類: 图书,科技,一般工业技术,工程材料学,功能材料,
品牌: 欧育湘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页码:5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18060585/9787118060584
·条形码:978711806058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由德国Fraunhofer化工研究所(ICT)Ulrich Teipel主编的《含能材料》(Ener—getic Materials)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粒状含能材料的加工工艺及性能表征。
《含能材料》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粉碎、结晶、分散、混合、包覆及微胶囊化等加工工艺,及其工艺参数对粒子质量和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包括粒状含能材料的微观结构、晶型、粒度、润湿型、流变性、化学性能、热性能及爆炸性能等的理论分析和测定方法。书中还对有关加工工艺及性能预测的仿真和模型进行了精辟的述评。此外,书中还专门论述了含能纳米粒子,扼要介绍了近20年出现的几种新的含能化合物。
全书由40位全球含能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他们来自美、英、法、德、俄罗斯、意大利、荷兰、韩国及匈牙利。这些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他们对粒状含能材料加工工艺及性能表征的卓越的科学见解、精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结合了他们自身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此书反映了含能材料某些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现代水平,是一本能提供指导和非常实用的含能材料专著。
目录
第1章 新含能材料
1.1 导论
1.2 应用要求
1.2.1 炸药
1.2.2 固体火箭推进剂
1.2.3 发射药
1.3 新含能材料
1.3.1 CL-20
1.3.2八硝基立方烷
1.3.3 TNAZ
1.3.4 1ADN
1.3.5 FOX-7(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
1.4 结论
1.5 感谢
1.6 参考文献
第2章 粉碎
2.1 粉碎的基本原理
2.1.1 材料性质和断裂行为
2.1.2 粉碎能量
2.1.3 选择粉碎工艺的原则
2.2 粉碎工艺
2.2.1 销式圆盘研磨机
2.2.2 喷射研磨机
2.2.3 胶体磨
2.2.4 超声波研磨
2.2.5 转子一定子分散系统
2.2.6 搅拌球磨机
2.3 参考文献
第3章 结晶
3.1 结晶基本原理
3.1.1 热力学和动力学
3.1.2 结晶设备和结晶工艺
3.1.3 结晶缺陷
3.2 含能材料结晶
3.2.1 导言
3.2.2 结晶和产品质
3.2.3 HMX和RDx的结晶
3.2.4 CL-20的结晶
3.2.5 NTO的结晶
3.2.6 相稳定化硝酸铵(PSAN)
3.2.7 ADN的结晶
3.3 模拟
3.3.1 导言
3.3.2 含能材料的分子模型
3.3.3 结晶过程的模拟
3.4 参考文献
第4章 压缩气体结晶
4.1 导论
4.2 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RESS)
4.2.1 预膨胀的压力、温度和浓度对RESS的影响
4.2.2 后膨胀压力及温度对RESS的影响
4.2.3 喷管形状和尺寸对RESS的影响
4.2.4 RESS模型
4.3 超临界反溶剂沉淀(RESS)
4.3.1 压力和温度对SAS的影响
4.3.2 液体溶液的浓度对SAS的影响
4.3.3 液体溶剂和溶质的化学成分对SAS的影响
4.3.4 SAS模型
4.4 超临界流体沉析含能材料
4.5 结论和展望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粒径增大
5.1 团聚
5.1.1 导言
5.1.2 粘结机理——粒子间力
5.1.3 生长机理及生长动力学
5.1.4 设备和过程
5.2 微胶囊化和包覆工艺
5.2.1 工艺的基本原理
5.2.2 前言
5.2.3 微胶囊制造方法
5.2.4 含能材料的微胶囊化
5.2.5 流化床超临界流体包覆法
5.3 参考文献
第6章 混合
6.1 导言
6.2 原理
6.3 混合机类型
6.4 混合时间及混合效率
6.5 添加剂添加次序
6.6 放大效应
6.7 结论
6.8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米粒子
7.1 溶胶-凝胶化学法制备纳米含能材料
7.1.1 导言
7.1.2 溶胶-凝胶法
7.1.3 实验
7.1.4 含能纳米材料
7.1.5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
7.1.6 铁氧化物-铝纳米复合材料
7.1.7 可产生气体的含能纳米材料
7.1.8 碳氢化合物-高氯酸铵纳米复合材料
7.1.9 结论
7.2 炸药爆炸合成超细钻石
7.2.1 导言
7.2.2 超细钻石形成机理
7.2.3 外部条件对钻石产率的影响
7.2.4 超细钻石的性质与应用
7.2.5 结论
7.3 AIexR纳米铝在含能领域的应用
7.3.1 导言
7.3.2 工艺
7.3.3 铝粉的特征
7.3.4 作为固体推进剂组分及添加剂
7.3.5 用作液体燃料添加剂
7.3.6 用于炸药
7.3.7 用于发射药
7.3.8 结论
7.4 粉状含能材料的气动制备法
7.4.1 基本原理及优点
7.4.2 处理含能材料及亚微米级粉体的新型气动装置
7.4.3 粉体处理的研究结果
7.5 参考文献
第8章 粒子表征
8.1 粒径分析
8.1.1 单一粒子的尺寸和形状
8.1.2 粒子尺寸分布
8.1.3 取样和制样
8.1.4 粒径测试方法
8.2 粉末性能
8.2.1 密度
8.2.2 水含量
8.2.3 表面积
8.2.4 流动性能
8.3 参考文献
第9章 晶体的微观结构和形态
9.1 导言
9.2 炸药晶体颗粒的缺陷
9.2.1 内部缺陷
9.2.2 表面缺陷
9.3 X射线衍射表征的晶体微观结构
9.3.1 原理
9.3.2 评定
9.3.3 应用
9.4 显微镜探测混合炸药
9.4.1 导言
9.4.2 方法
9.4.3 应用于HMX混合炸药
9.4.4 应用于TATB混合炸药
9.5 参考文献
第10章 热分析和化学分析
10.1 热分析表征含能材料
10.1.1 导言
10.1.2 二硝酰胺铵(ADN)的热分析
10.1.3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热分析
10.2 核磁共振(NMR)表征含能材料
10.2.1 导言
10.2.2 NMR理论
10.2.3 仪器和方法
10.2.4 核磁共振袁征ADN及CL-20
10.2.5 用NMR鉴定4-甲酰基五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4-FPNIW)的结构
10.3 冲击波合成材料分析中的化学分解法
10.3.1 导言
10.3.2 实验
10.3.3 结果和讨论
10.4 结论
10.5 参考文献
第11章 润湿性分析
11.1 前言
11.2 表面能测试
11.2.1 表面张力理论
11.2.2 自由界面能测定模型
11.2.3 平面接触角测试
11.2.4 以毛细管渗透法测定粉体的接触角
11.2.5 实验结果
11.3 色谱法表面表征
11.3.1 反相气相色谱(IGC)
11.3.2 典型的IGC实验条件
11.3.3 IGC原理
11.3.4 RDX和HMx表面的典型IGC测试结果
11.3.5 反相液相色谱
11.3.6 结论
11.4 参考文献
第12章 流变学
12.1 稳态剪切流
12.2 流体的流动特性
12.3 非稳态剪切流
12.4 流变仪
12.4.1 旋转流变仪
12.4.2 毛细管流变仪
12.5 悬浮液的流变性
12.5.1 分散系统的相对黏度
12.5.2 基质流体
12.5.3 分散相
12.5.4 铸造性
12.5.5 固化和时间的影响
12.5.6 纳米悬浮系统
12.6 凝胶推进剂
12.6.1 材料和方法
12.6.2 硝基甲烷/二氧化硅凝胶的稳态剪切流变特性
12.6.3 硝基甲烷/二氧化硅凝胶的黏弹特性
第13章 含能材料性能
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由德国Fralmhofer化工研究所(ICT)Ulrich Teipel主编的《含能材料》(Energetic Materials)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粒状含能材料的加工工艺及性能表征。
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粉碎、结晶、分散、混合、包覆及微胶囊化等加工工艺,及其工艺参数对粒子质量和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包括粒状含能材料的微观结构、晶型、粒度、润湿型、流变性、化学性能、热性能及爆炸性能等的理论分析和测定方法。书中还对有关加工工艺及性能预测的仿真和模型进行了精辟的述评。此外,书中还专门论述了含能纳米粒子,扼要介绍了近20年出现的几种新的含能化合物,如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尔兹烷)、ONC(八硝基立方烷)、TNAZ(1,3,3-三硝基氮杂环丁烷)、ADN(二硝酰胺铵)、FOX-7(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烷)等。
全书由40位全球含能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他们来自美、英、法、德、俄罗斯、意大利、荷兰、韩国及匈牙利。这些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他们对粒状含能材料加工工艺及性能表征的卓越的科学见解、精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结合了他们自身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此书反映了含能材料某些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现代水平,是一本能提供指导和非常实用的含能材料专著。
为扩大和加强与国外学者的技术交流,在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资助下,在国防工业出版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经德国Wiley-VCH的许可和授权,我们组织翻译了此书,现以中文版出版。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发现含能材料的精彩世界,以轻松而愉快的心情阅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此书第1、3、5、10章及第13章的13.1~13.3节由欧育湘译、校;第2、4、12及第13章的13.4~13.5节由韩廷解译,李战雄及欧育湘校;第6、7章由赵毅译,欧育湘及韩廷解校;第9章由孟征译,欧育湘校;第8、11章由李战雄译,欧育湘校。全书由欧育湘审定,韩廷解及赵毅整理。
文摘插图:

生物工程(微胶囊化的微生物,营养基,调节剂,生物催化剂);
涂料和油漆工业(片状涂料,抗污剂,惰性硬化剂);
建筑工业和建筑物保护(保护木材采用的、控制昆虫的特殊杀虫剂,集热剂等);
塑料工业(粘结剂,惰性硬化剂,加速剂,催化剂,阻燃外层,复配材料的辅助试剂);
纺织工业(阻燃外层,定型剂,织物辅助试剂,热保护和冷保护材料);
印刷和造纸工业(油墨盒颜料,发光涂料,香味化合物,无色染料,表面改性剂);
食品工业(增味剂,着色剂,酵母及其他发泡剂,防护剂,粘结剂等);
电镀(润滑剂,抗蚀剂,电镀槽用添加剂,去色剂,去味剂)。
5.2.2前言
以高聚物为壳材的微胶囊已在文献[5.22~5.41]中详细叙述。微胶囊化系将物质(固体、液体及气体)的细微粒子包覆于成膜高聚物的薄外壳中,此外壳能将一种或多种物质的粒子彼此隔开及与外部环境隔开,直至外壳中的粒子以某种方式从外壳中释出。微胶囊的直径可以是十分之几微米级至毫米级。在通常情况下,微胶囊中的芯材的质量约为胶囊总质量的50%~90%,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此比例可高达98%,这与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有关。
影响此比例的主要因素有: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温度、分散度、介质的黏度,及是否采用表面活性剂、保护胶体及其他辅助试剂等。如采用同样的制备方法和反应条件,且胶囊大小不为固体物质及胶囊内芯材含量限定时,则同一槽中微胶囊的粒度呈高斯(Gaussian)分布。
现在已熟知有多种不同结构的微胶囊。除了通常的单壳微胶囊外,还生产由两层或更多层组成外壳的微胶囊,及壳内有两个胶囊的微胶囊(这两个胶囊含有不同的物质)。此外,还有微胶囊化的分散体或乳液供应。还有一种微胶囊,它系位于液体介质中,而液体又为较大的微胶囊或吸附于基质上的黏稠物所包围,然后将此整个系统微胶囊化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