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分類: 图书,艺术,戏剧,京剧艺术,
品牌: 丁秉鐩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9047921/9787209047920
·条形码:978720904792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对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几位须生名伶,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一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这对每一位名伶来说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卓越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台北,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作者特别将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
此版引进台湾大地出版社最新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再加入沈苇窗先生所著《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与刘嘉猷先生所著《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这二篇文章,对孟小冬女士有深刻描写。
简体版增配了精美的照片和剧照四十多幅,添助了阅读的趣味。
作者简介丁秉鐩先生(1916-1980)笔名燕京散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赴台,痴迷于京剧,是一位著名的剧评家。
其创作多着重京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文笔洒脱,见解不俗,所搜集的资料也非常详实。丁先生生逢其时,曾亲睹民国众多京剧宗师的精湛表演,所述绝非一些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可比。
编辑推荐《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是著名剧评家丁秉鐩所著,叙谈发国须生名伶。 梨园旧事的经典之作。回到他们的时代,告诉你真实的孟小冬。
目录
侯序
王序
邱序
自序
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
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介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二十余年前,中国广播公司有个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猜谜晚会”。事隔多年,我们寄居美国的老中们,当然是老一辈的老中,常常引用“四个灯,答对啦”这句话。该节目主持人,即是丁秉鐩先生。不但此也,丁先生也主持大型平剧清唱晚会,是当时广播界的红人儿。
丁秉鐩先生,在我们小地方北平住过不少年,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也在天津住过多年,在他生前大著《北平、天津及其他》有很详细的说明。
那时,我们不但听到广播中丁先生的高亮声音,在平剧演出的场地,准可以看到他的本人:高大、健壮,笑口常开,一口的京片子。那时,大鹏剧团演出多在空军介寿堂,其他剧团演出多在国光戏院——即国军文艺中心——在前五排的左方,是剧评家的专席,群贤毕集,其中有两位高身量的北平人,一位是包缉庭先生,另一位即是丁秉鐩先生。包先生是北平科班富连成专家,丁先生则涉猎广泛,多着重平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轶事,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对于名伶演出的记载,可追溯到民国三年,其中有系统的文章,如:杨小楼、金少山,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小名旦,黄桂秋、徐碧云、程玉菁、李香匀四大霉旦,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李万春与李少春郎舅之争,等等,以燕京散人为笔名的大作,散见于国内杂志报章,以及香港《大成》杂志,描写生动,人物活跃欲出,极具可读性。美国寒舍猫庐珍藏丁秉鐩先生的《北平、天津及其他》、《孟小冬与言高谭马》两著作,乃舍亲陈衡力公使所馈赠,丁陈二位原系北平燕京大学同学,也是戏迷同好,赠之不久,即闻丁先生以心脏病逝世,再不久,陈衡力先生亦去世,算来应是年前往事了。而《国剧名伶轶事》一书,迄无觅处。
旧历年前夕,由美返台,与老乳母共度春节。节后会友,遇大地出版社社长姚姊宜瑛,谈到丁秉鐩先生三著作,早已购下版权,拟再版问世,惜觅丁先生令爱丁琪女士不着,无人写序,事隔五年向拖在这里等尔。闻之,不顾浅陋,当场自告奋勇,说是我可以替他写点什么,这就是上述与丁先生有关的滴滴点点。
当年在戏院中前五排左方的剧评家们,多已物化,只小周郎、王元富二君为硕果仅存者,写剧评原为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名伶轶事来龙去脉的专题报导,舍丁君外并无来者。现在,剧评家凋谢了,连发表这类文章的地盘也难找到了,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令人感叹。而在这渐渐步上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要把丁秉鐩先生的遗著,重版问世,怎不令人拍案称快!
离台在际,拉杂写来,权当序言,不到之处,莫怪。
文摘插图:
今年自年初迄今,老师哮喘日益加剧,最近用治标药不中用,延医来家诊治,医生劝老师住院,老师还不马上决定,说:“等我考虑考虑,你们听我的信儿。”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一阵剧烈哮喘以后,把头一低,人昏迷过去了。家人当然不必再等她决定,马上送到忠孝东路中心诊所,经医生剖开喉管,把痰吸出,但是仍昏迷不醒。延到二十六日午夜,终于以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七十岁。五、结语
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天津创刊一个《天风报》,是小型报纸,内容偏重国剧及小品,撰稿人多是名家。陈墨香以“嫂子我”的笔名,撰述他票戏生活,从文中知道他还练过踩跷。天津才子刘云若的连载小说《春风回梦记》,传诵一时,以后他就此走红,成了多产的名小说家。主持人沙游天,字大风,以字行。他对老师的剧艺非常推崇,由他发起崇上尊号,称为“冬皇”,一时风行景从,南北各报,都仿《天风报》的写法,以迄于今四十多年,这是“冬皇”两个字的由来。
老师在台定居以后,有许多方面请她义演、录影或录音,全被她婉谢。有些人不了解,甚至还有人不谅解.现在老师已经仙逝,笔者愿意很客观地把这种情形分析说明一下。前文谈过,她在北平经常演出的时候,一年顶多演十场八场,既然观众欢迎,上座良好,为什么不多演唱,难道对多赚钱还不愿意吗?非也!第一,她身体素弱,不耐常唱。第二,她在台上,忠实于艺术,一句一字,丝毫不苟,搏狮搏兔,俱用全力。所以她唱一出戏,要用别人唱三出戏的精力,唱完一场,就累不可支了。这一点,和佘叔岩的作风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有其师必有其徒的。因此她很少演,年轻时候,在天津、上海连续几天短期,体力上还可对付。后来剧艺愈益精湛,愈复爱惜羽毛,就宁缺勿滥,以少演为尚了。而越少演,只要戏码贴出,戏票一抢而光,能买到看她演戏的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抗战胜利以后,北平也在沦陷八年后光复了,自然万家腾欢,大事庆祝。北平广播电台,就办了一个国剧清唱庆祝节目,请孟老师和程砚秋合唱《武家坡》,由王瑞芝和周长华操琴,杭子和司鼓(程砚秋的司鼓白登云,资望上逊于杭子和)。程砚秋以前在义务戏里,与佘叔岩合唱过《武家坡》,见孟老师是余派传人,乐予合作。孟老师本来不习惯清唱,但是“庆祝抗战胜利”题目太大,也不便拒绝,就姑且一试吧!那次孟、程合播《武家坡》的精彩,不必细表,大家凭想象就可得知。但是播完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