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司法(中国司法研究书系)

分類: 图书,法律,司法制度,法院,
品牌: 高其才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3692444
·条形码:978750369244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司法研究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乡土司法》是一部以田野调查方法全面研究我国人民法庭个案的著作。全书以参与式观察获得的材料为基础,以内在视角从法庭概况篇、法庭法官篇、法庭运作篇三方面对杨村人民法庭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涉及人民法庭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自身运行、整体特点。《乡土司法》探讨了社会变迁对基层司法的影响以及人民法庭、司法本身在社会变迁中的功用,阐释了“乡土司法”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简介高其才,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学、法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法理学》、《中国习惯法论(修订版)》、《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瑶族习惯法》等,共同主编《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的实践》。
周伟平,男,汉族,1981年2月出生,湖南祁东人,法学硕士。2006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民一庭、民二庭工作,任助理审判员,四级法官,广西钦州市法官协会理事,广西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副秘书长,2008年8月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法规处工作。2005年至今先后在《法学杂志》、《法制与社会发展》、《广西审判》及《农村法制现状》、《法学论丛》等期刊和集著上发表数篇论文,调研报告和年会论文分获2006年度广西法院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和广西诉讼法研究会年会论文一等奖。
姜振业,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军川农场,祖籍山东荣成。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其后就职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工作期间曾以村支部副书记身份挂职于乡村半年;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研究成果有《判决是如何形成的一乡土社会语境中的法官判决模式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编辑推荐《乡土司法》为高其才主编《中国司法研究》书系:《基层司法——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十二个先进人民法庭实证研究》根据2004年“中国十佳人民法庭”评选活动中各地人民法庭的事迹介绍材料,从法庭概况、外部关系、法庭人员、法庭运作等方面对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进行了实证研究。《政治司法——1949~1961年的华县人民法院》以1949—1961年北方某省华县人民法院为样本,考察了审判机关、司法人员、审判工作等基层司法运作因素和状况,表明政治性是此一时期司法的核心属性,影响深远。《伦理司法——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与制度》从观念与制度两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人判形式——国家审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中国古代审判观念明显受到中国社会固有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国家审判制度也以伦理思想为指导而形成和发展。《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从社会事实出发,对中国古代汉族的神判和社会审判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思想、领事裁判权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对中国律师执业中的关系因素等进行了具体探讨。
目录
导论/1
一、杨村概况/2
二、研究综述/3
三、研究意义/6
四、研究过程/9
五、基本观点/11
六、创新之处/13
七、本书结构/14
上篇 法庭概况篇/16
一、杨村人民法庭概貌/16
二、杨村法庭的历史发展/22
三、杨村法庭成员的内部关系/24
四、杨村法庭的经费收支状况/29
五、人民法庭的任务、功能/34
六、人民法庭与民众之间的关系/47
七、人民法庭与基层人民法院的关系/59
八、人民法庭与上级人民法院的关系/68
九、人民法庭与“四大班子”的关系/78
十、从个案看人民法庭与当地人大、政府的交往方式/87
十一、人民法庭与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的关系/95
十二、人民法庭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100
十三、关于人民法庭的“行风评议”/101
十四、人民法庭之存废/103
中篇 法庭法官篇/107
一、杨村法庭庭长赵辉的法院工作经历/107
二、杨村法庭的一天/109
三、透过“司法手段”看法官/114
四、副庭长钱雄/115
(一)个人形象/115
(二)工作作风/117
(三)对杨村法庭的治理/123
(四)对法庭工作的感慨/126
(五)未来的职业走向/131。
五、助理审判员孙强/132
(一)“专业的执行官”/132
(二)“独爱杯中物,酒是遮羞布”/133
(三)“世事练达”/136
六、书记员李明/138
七、法官们有限的权利和权力/142
八、人民陪审员角色的实证分析/145
九、裁判文书的签发与法官的职业观念/149
十、杨村法庭法官的当事人观/154
(一)法官如何理解当事人问题/154
(二)法官眼中的当事人类别/155
(三)法官针对不同类型当事人的不同对策/158
(四)法官为何持有如此的当事人观念/180
十一、法官的诉讼代理人、法律服务人员观/185
十二、杨村法庭法官的证据观/192
(一)法官面对举证能力较弱的当事人/193
(二)法官获取证据能力的局限/194
(三)法官偏爱言词证据/195
(四)法官独特的证据观念/199
十三、杨村法庭法官的职业伦理/203
(一)审判公正/抛
(二)审判效率/216
(三)审判涵养/222
十四、法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观/227
下篇 法庭运行篇/231
一、杨村法庭案件的来源、数量、种类/231
二、立案方式的变易及其他/237
(一)诉讼流程中的立案/237
(二)现行立案方式存在的问题/239
(三)法官行为的理据/244
三、杨村法庭的文书送达/245
四、杨村法庭的调查取证/249
(一)“主动为常态,被动为例外”/249
(二)法官“主动”的原因/253
(三)法官“被动”的缘由/255
五、杨村法庭的案件审理过程/258
六、杨村法庭法官调解的“术”与“观”/280
(一)贯穿案件解决过程的调解/283
(——)法官的调解术/288
(三)法官的调解观/300
七、乡土社会语境中的法官判决模式/308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进路/308
(二)相邻权纠纷案件/312
(三)法官在办理案件中所利用的各种资源/317
(四)法官的司法经验——为增强判决的可接受性而努力/318
(五)法官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判决/321
(六)判决模式/323
(七)法律对法官的规范——一个未竟的话题/327
八、杨村法庭的裁判依据/328
(一)裁判依据适用的难题/329
(二)司法解释——法官判案的重要依据/331
(三)习惯法——另一种裁判依据/333
九、杨村法庭应对“执行难”/337
(一)县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规定/338
(二)“执行难”及其对策/341
(三)杨村法庭案件执行的实际过程/348
十、杨村法庭审理后的工作/352
结语:乡土司法/356
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性/356
二、乡土司法的特点/360
三、杨村人民法庭的“乡土司法”品性/363
附录一杨村人民法庭调查散记/365
一、华北平原上的杨村/366
二、机构改革背景下的乡镇合并和乡镇机构的存与废/370
三、杨村的社会属性/375
四、杨村乡民生活情境/376
五、村庄政治与派性斗争/382
六、婚姻继承习俗及其对乡民生活的影响/384
七、乡民的法律意识/387
八、乡镇法律服务所/391
附录二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法发[1999]20号)/396
附录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法发[2005]16号)/405
主要参考文献/408
后记/413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的法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上,中国习惯法与中国司法是两个主要的领域。中国习惯法方面我已经出版了《中国习惯法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瑶族习惯法》等著作,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中国司法研究”书系则是我关于中国司法思考的主要成果。
司法是运用法解决个案纠纷,将法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司法既是使书本上的法落实转化为具体行动中的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法进行宣示,使民众形成具体的法认知的过程。司法所担负的功能除了将社会纠纷消解在法程序之中外,还负有适用法、发展法的社会职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司法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核心环节,法治的关键在于法律的实施和实现,司法使法有了真正的意义。
文摘上篇法庭概况篇
一、杨村人民法庭概貌
杨村镇离华县县城仅l0公里,一条宽敞的国道贯穿全境,镇中心就在国道边上,从县城驱车到杨村镇不过十几分钟。杨村镇仅有一条东西贯通的街道,破破旧旧,零零落落,法庭就坐落于此街道之中部。初来观者,欲寻杨村人民法庭,可在此街道发现一电线杆上挂一醒目招牌,其日“有困难找警察——某某派出所”。在上述招牌处南面向里进入一破旧院落,迎面可见一所私立的地方戏校,左右两侧才是公安派出所和法庭。2004年调查时庭长告诉我们,杨村人民法庭新址已经选好,正准备新建搬迁。
杨村人民法庭的新址在国道旁边,现已建设完成,设计建筑面积l000平方米。至于为何要建新法庭,庭长介绍说:华县现有7个派出法庭,看来显然有点多了。因为现在交通便利了许多,农民出人大部分是乘车往返,往来县城也比较方便,所以原初设想的派出法庭的便民意义已经弱化。而且按照现在的情况,法庭的建筑面积、办公条件、受理案件的数量、审判人员的规模都达不到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要求。按照法院的规划是保留3个或4个法庭,其余全部撤掉,干警合并到其他被保留的法庭中去。
后记我与华县法院、杨村法庭很早就有联系了,2000年第一次与华县法院当时的院长于院长见面时,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对杨村法庭正式进行调查,则从2004年开始。
从2004年9月至今,已近四年了,我们以人民法庭为对象的基层乡土司法调查和研究基本告一段落了。我们实际参与人民法庭的案件审理等各项工作,亲身感受法庭运作,以法庭正式成员身份从内在视角进行观察、思考,再跳出来进行外在视角的客观反思。回顾这几年的调查和研究历程,我们有实地观察的新奇、发现事实的欣喜、把酒倾谈的欢愉、认真讨论的收获。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
我出生在农村,学术研究也一直关注中国现实问题;周伟平出生、成长在湖南农村;姜振业曾担任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三年,对基层社会和法院实际情况有丰富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