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套装上中下册)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鸦片战争以后,
品牌: 丁涤勋
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10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2144873
·条形码:978780214487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的作者就是那些曾经为了保家卫国异域抗敌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有抗战名将,但更多的是当年无名的士兵。有的已经离世,健在的也大都八九十岁,散居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等世界各地。在他们有生之年,为了缅怀那些死去的战友,共同努力,编写了这本珍贵的、极具价值的回忆录。
每每提及入缅作战抗击曰寇的经历,提及那些战死异域的兄弟,幸存下来的老兵们都不能自己,老泪纵横。没有经历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怎能真正知道他们,知道中国远征军在异域到底付出了什么。那绝不仅仅是鲜血、青春和生命……
编辑推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已六十多年。追溯过往,在人们所熟知的抗战历程中,是否还隐藏着不被世人所了解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否还有许多英烈被淹没于岁月长河之中?《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套装上中下册)》以许多亲临印缅抗日战场的老兵的回忆为主,辅以相关学者的研究,将一副真实的中国驻印军远赴印缅抗日的画卷徐徐地在读者面前展开,重现了仁安羌、密支那等阻击侵略者的惊心动魄的战役,读者从中可深切感受到血洒异域疆场的抗日将士的拳拳爱国情和赤诚报国心。
目录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上
征战实录
中国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概述
二战印缅战役纪实/薛庆煜罗古
鹰扬异域经实/蒋元
中印公路是怎样打通的/王伯惠
永恒的丰碑
中国驻印军新-军广州公墓的由来/卢洁峰
《陆军新编第-军印缅阵亡将士墓记》/孙立人
陆军新偏第-军远征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孙立人
流芳录-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日阵亡之将士名单
关于《流芳录》的出处/卢洁峰
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幸存者及其忆录的战友名单/卢洁峰
新一军公墓原貌/卢洁峰
新一军老兵广州扫墓记/卢洁峰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中
印缅抗战综述
日本侵略军是如何打到缅甸和如何被打败/何宇著李循棠摘编
缅北滇西反攻战——/《大公报》随军记者
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战役胜利的主力军/丁涤勋
风雨滇缅路
孙总练兵万士之师如一人/丁涤勋李纯明孟化新张才发
周家楣邱光第
二战印缅战场见闻琐记/汪海涛
生死与共患难相依/彭克立
缅甸抗日回忆录/关品枢(中国香港)
第一次缅战缅甸保卫战
远征缅甸救英军记/孙蔚民
仁安羌大捷/孙克刚
第一次入缅参战之回忆/李涛
缅南的苦战/罗古
随远征军入缅抗战记(摘录)/杨重野
远征军二十八师十三团的悲剧/贺蕴章
卡萨之役与齐学启将军/孙克刚
点名!仰光监狱/庞淼译[美]盖利·加什(GaryGcoth)
第二次缅战缅甸反攻战
悲壮激烈的于邦攻防战/丁涤勋
于邦之捷/煦东
临滨歼敌记/煦东
战斗在缅北/陈高扬
印缅作战回忆/孟化新
印缅抗战回忆录/李纯明
五十师战斗在北缅/晏伟权
密支那攻坚战/王大中
血战八莫/胡文宪
峥嵘岁月战斗年华——中国驻印军战士回忆录/潘克勤
战地杂忆
与炮兵连共赴前线/梁家佑
从军回忆/周明道
缅战译员点滴/江今俊
参加密支那战役/卢少忱
被征调的“叙永哥”在通讯营/吴铭绩
缅北工兵营战记/王伯惠
缅战回忆/孙致远李循棠
打鬼子去!/粱家佑
抗日从军回忆/蒋大宗
和十四师一起空降密支那/刘鸿允
雨夜巡逻/周文星
十个忠勇弟兄的自述/罗古
阵中珍闻集锦/罗古
缅北大捷俘大象/罗曼
打通中印公路打回祖国去——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李九龄
克扣军粮到医院,为国负伤也吃不饱/罗达仁
一段中缅关系史插话/孙克刚
中缅关系史实/吴景敖
缅北作战的军民关系和盟军关系/顾正祥
仁安羌战役日军兵力知多少/戴广德
二战印缅反攻战役胜利研讨会的书面发言/江今俊
评多诺万·韦伯斯特著
缜缅公路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一印度一缅甸战场壮丽的史诗》/王伯惠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下
孙立人将军的军事思想
统驭学
建军思想
祭齐故副师长文
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志
在东北清华中学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词
孙将军义重桃园
当代管鲍儒将风范——记孙立人将军与齐学启将军
由孙立人将军赠联所想到的
台湾郑成功庙孙立人联
三封手书寄深情
才识胆略论
辉煌胜利 蜚声中外
“总统府”褒扬令
陆军上将孙公立人神道碑铭
仁心佛性的中国战神
我所知道的孙立人将军
纪念孙立人将军诞辰一百周年
孙立人将军的抗日战绩
孙立人学长率领清华和西南联大校友驰骋在印缅战场
……[看更多目录]
序言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中、美、英、苏等爱好和平民主的盟国反对德、意、日等实行法西斯专政的轴心国家的正义战争,这场战争分为欧洲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两大战区。欧洲战场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历时6年,于1945年5月以德国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亚洲太平洋战场从1937年7月7日日本进袭中国卢沟桥开始,1941年1 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扩展至太平洋,至1945年9月3日以臼本无条件投降而全面结束,历时8年零两个月。
这场战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失败,将使全中国沦为万恶的日本等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殖民地,全国各族人民将遭受残酷的压迫欺凌,屈身为奴,久久不能翻身。战争一开始,全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不分党派、一齐奋起,以弱势的军力和国力,同凶残的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抗战早期我国孤军奋战将近四年半的时间,国土沦丧大半,但仍坚持抗战.直至珍珠港事件之后,欧、亚两大战场联成整体,盟国反法西斯阵线最终形成,再经过三年半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牺牲了两千多万宝贵生命,这样惨痛的血的代价才使中国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侮辱的历史,为以后的独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过程中,前四年半的战役都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大体上可分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寇偷袭珍珠港得手之后,集中主力急侵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南亚诸国,矛头直指缅甸,当时澳缅公路是中国获得国际军援的唯一通道,中国与盟国英国之间订有协防协定。1942年3月应英国政府之邀派远征军10万入缅,保卫缅甸,这就开辟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三个战场:印缅战场,也是中国抗日史上唯一的一个国外战场。
文摘征战实录
中国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概述
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
抗战中,中国有两次远征军和一次驻印军。
第一次远征军,是在1942年春天,从云南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参加保卫缅甸之战,它的正式名称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因为当时日军南进攻势如火如荼,国军为配合盟军作战,又另出第二路远征军去泰越,甚至有派出第三路远征军渡海去参加南洋各岛战争的可能,所以第一次的远征军便加上了一个"第一路"头衔。但是一般人只称之为中国远征军,或中国入缅远征军。司令长官是罗卓英将军。
中国驻印军是紧接着中国第一路远征军的结束而产生的。因为当时印度没有战场,中国军队不能称作远征军,故改称驻印军(C.A.I.)。本书所记的新一军,便是这支劲旅的主角。驻印军后来虽反攻入缅,但它的名称依旧不改,一直到打通中印公路,班师回国,它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称号。
第二次远征军,成立于1944年驻印军反攻缅甸的初期,任务是从云南西部向缅甸反攻,与驻印军里外呼应。司令长官起初是陈诚将军,后来是卫立煌将军。报章上多称之为滇西国军或滇西远征军,他们在怒江两岸、腾冲、松山、龙陵等处,取得许多辉煌战绩,光复旧滇缅公路,与驻印军在芒友(Mansyu)会师。
第一次入缅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阀为深陷泥淖的“中国事件”寻谋出路,不顾一切发动狂猛的南进攻势,一种赌注性的闪击攻势,使太平洋上风云色变!次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以后,日军铁蹄便踏入了中南半岛,长驱入缅。日本这一战略的目的,在于彻底打击英国殖民地军队,并割断当时我国唯一的对外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故以第三十三、五十五和第十八三个师团的兵力分路北犯,来势凶猛!
3月7日,仰光(Rangoon)失守,国军应英国的邀请,即以驻滇的第五军、第六军及第六十六军进驻缅甸增援。其中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便是后来转入印度,组成驻印军的基本部队。
驻印军的产生与新一军的成长
第一次缅甸之战,由于英国的作战准备不够和我国远征军入缅过迟,虽然有我第五军扼镇中路迭摧顽敌,新三十八师更于仁安羌(Yenangyaung)建立奇勋,破敌万众,援救英军7000余人出险,使敌攻势顿挫,但大势所趋,对整个战局亦不能挽回,缅甸终于沦陷。当时缅甸英军和国军分入印和入滇两路撤退,新三十八师秉仁安羌大捷的余威奉命殿后,掩护全军后撤。转战色格(Sagaing)、温早(Wantho)、米咱(Meza)、卡萨(Katha)、旁滨(paungbyin)等地,经过十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当年的中国驻印军的许多健在老兵及孙立人将军旧属亲友的帮助。他们纷纷来信,无偿提供资料、文献、图片,或新撰回忆文章,给我们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本书能汇集现在这样的比较丰富的内容,与他们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密不可分。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编者自感本书还存在诸多不够全面、挂一漏万等缺憾。恭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另,受篇幅所限等原因,有些作者来文未能载入本书,在此亦须致歉意。
中国驻印军自印缅凯旋归国至今已逾60余年。大多数将士已经仙逝,目前健在者屈指可数,且散居海峡两岸和其他国家,平时不通音息,联系困难,以致本书有些文章的作者至今仍未能联系得上。敬请这些作者或其亲友看到本书后即来信告知通信地址【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去函致谢并寄赠本书,以作纪念。本书三位主要编著者中的成都徐文同志,在书稿完成后即不幸重病住院,至今不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