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著名决策案例(中国党政领导案例教程)
分類: 图书,管理,管理学,决策学,
品牌: 孟艾芳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203045242
·条形码:978720304524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党政领导案例教程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著名决策案例》从总体上分为政事篇;经济篇;军事篇;外交篇;思想文化篇;人事篇;警示篇。内容涉及广泛,有: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严禁与弛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不败而败的战争、亲洋水师全军覆没、左宗棠收复新疆、创建黄埔军校、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万隆行、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袁世凯的“学历”问题、孙中山弃医从政、徐世昌测字、从皇帝到公民的溥仪。天朝里发生的内讧。
编辑推荐《中国近现代著名决策案例》主要讲述了: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自居,对“礼”自然格外注重。在所有的礼仪中,最为庄严、隆重、神圣不可“冒犯”的,当属拜见皇上之礼。中国的皇帝们认为,礼仪是“权威”的象征,维护、加强礼仪就是维护、加强“权力”,所以要不顾一切地维护“成礼”,有时甚至重“名”远甚于重“实”。
目录
政事篇
跪拜之争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严禁与弛禁——清廷内部关于鸦片的争论
台湾的统一与撤府建省
祖宗之法能不能变
“万木草堂”刮起的变法飓风——“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短命的立宪
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决不能再搞“南北朝”
进京“赶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和平解放西藏的决策
经济篇
为农民描绘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日升昌票号
红顶商人胡雪岩
铁路该不该修
冲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决策——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道路
军事篇
曾国藩的湘军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强军与求富的探索
主战还是主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道光皇帝
不败而败的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左宗棠收复新疆
创建黄埔军校
府院之争
放水冲的是龙王庙——花园口决堤的仓促决策
长城抗战失利
王牌军第七十四师魂断孟良崮
西北上空腾起的蘑菇云——共和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外交篇
大上海的“国中之国”——中国领土上的第一块租界
近代首批公派留学生之争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虎口索食——曾纪泽经历的重大外交使命
局外中立为“友邦”——日俄战争中的屈辱奇观
田中奏折
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万隆行——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外交艺术
中国政府的“乒乓外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思想文化篇
睁眼看世界的呼唤——朝野对学习西方“长技”的不同看法
废科举兴学堂
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同文馆的创建
南洋公学全体学生退学事件
由《京报》引发的“丁未政潮”
租界发生的“苏报案”
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
先进思想武器的寻求过程
在全党进行的一次学习竞赛
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过程
人事篇
警示篇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文摘仕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这段史实,是指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复台湾,从而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我国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为保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年的6月,郑成功病逝,台湾的军政要务则由其子郑经主持。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三藩之乱”后,国内形势较之清初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相对缓和,统一与分裂的矛盾急需解决。但这时的郑经集团仍以南明王朝为正统,割据台湾,已失去了原来抗清斗争的意义和作用,成为国家走向统一的障碍。
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郑经和他的叔父郑袭发生火拼,各派之间争夺权力,政治上越来越走下坡。许多将领和士兵感到没有出路,渡海归降了清朝。“三藩叛乱”时,郑经出兵攻占厦门,并攻泉州,与耿精忠一时勾结,一时成仇,军事行动失去了政治方向,不可能再提出有号召力的政治主张。
平定“三藩之乱”的这一年,郑经死,由其长子“监国”,因诸弟争位,又发生内讧。郑经手下一个姓冯的部将杀了郑经的长子,立年幼的郑克壤为头领。这时,台湾郑氏集团政治腐败,内部分崩离析,“人心惶惑未定”。郑克壤等为了苟延残喘,保存割据地盘,曾向清政府“遣使赍书,愿称臣人贡,不剃发登岸”,想要成为一个半归附半独立的国家。清政府正确地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拒绝了郑克壤的荒谬主张。
在统一台湾问题上,清朝政府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早在康熙皇帝亲政以前,以鳌拜为首的保守势力,压制攻取台湾的正确主张,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驱驰制胜,计难分全”为借口,把统一台湾之事搁置了起来。后来,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节节胜利,康熙皇帝再次提出统一台湾问题,主张“宜乘机规取澎湖、台湾”,以“底定海疆”。于是在福建沿海调兵造船,布置进取,并重用主张统一台湾的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筹划向台湾进兵。这一统一台湾的正确主张和部署又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说什么“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主张“征台湾宜缓”;且极力反对任用施琅,“举朝大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康熙皇帝排除了这些大臣的干扰,坚持统一台湾的主张,把认为“台湾难攻且不必攻”的原水师提督调为陆军提督,把反对收复台湾、以台湾“断不能取”的福建将军喇哈达调回北京,于康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