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
分類: 图书,考试,综合,
品牌: 王有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22047423/9787122047427
·条形码:978712204742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共分六篇二十七章,主要介绍了大学生任村官所要具备的角色转换、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管理、农业基础知识、科学发展及创业能力等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阅读性。《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内容全面、系统,可供在任大学生村官及即将上任大学生村官参阅,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培训机构参考。
编辑推荐《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介绍了: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全国上下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之时,北京农学院按照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找准学校定位,扎实开展工作,独辟蹊径的开创了一条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新路,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专门成立了“百名专家顾问团”,先后为北京市郊区县近千名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举行了农业知识系统培训,为“村官”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北京农学院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2008年6月23日,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撰写的《北京农学院多措并举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315期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领导同志做了重要批示,指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新型人才”。
目录
角色转换篇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有关政策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关政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的使命
第一节 肩负党的期望、农民的期盼、时代赋予的使命
第二节 肩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使命
第三节 肩负村官政策长效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换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在适应农村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第三节 大学生村官应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农村政策法律篇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土地承包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五节 对承包土地的调整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农业法律制度
第一节 动物防疫法律制度
第二节 种子法律制度
第三节 种畜禽生产经营制度
第四节 农药管理制度
第五节 兽药管理制度
第六节 饲料管理法律制度
第七节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农村管理篇
第六章 村民自治与依法治村
第一节 村民自治制度
第二节 依法治村是开展村民自治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农村社会矛盾的解决
第一节 信访制度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
参考文献
农业基础知识篇
第八章 作物生产
第一节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第二节 我国作物的来源、分类及引种原则
第三节 作物种植制度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植物保护基础
第一节 植物病害
第二节 植物虫害
第三节 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 农药的安全使用
第五节 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养殖技术
第一节 猪的饲养
第二节 肉牛的饲养
第三节 奶牛的饲养
第四节 羊的饲养
第五节 鸡的饲养管理
第六节 肉兔的饲养管理
第七节 鱼的饲养管理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营销类型
第二节 农产品市场营销战略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第四节 绿色与有机农产品直营策略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篇
第十二章 都市型现代农业
第一节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
第三节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
第四节 制定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
第一节 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
第三节 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第五节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创意农业设计
第一节 创意农业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我国创意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功案例
第三节 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
第四节 创意农业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村庄建设规划常识
第一节 我国村庄规划概述
第二节 村庄总体规划
第三节 村庄建设规划
第四节 本村性质与本村人口规模预测
第五节 本村发展用地
第六节 村庄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第七节 村庄内道路划分及各自特点
第八节 居住规划用地规划设计
第九节 村庄绿地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新农村建设投资项目选择
第一节 投资项目选择影响因素及实施原则
第二节 投资项目选择步骤
第三节 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一般格式和要求
第四节 农村家庭投资项目的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节 农业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生态农业发展
第四节 农业清洁生产
第五节 农村清洁能源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新型农民培育
第一节 人力资本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传统农民与新型农民
第三节 新型农民培育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城乡融合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三节 城乡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的对策与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
第一节 从第一产业划分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第二节 从第二产业划分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第三节 从第三产业划分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第四节 从第四产业划分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创业能力篇
第二十一章 科学系统思考
第一节 系统科学概论
第二节 系统分析
第三节 系统决策
第四节 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第一节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增强五种意识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
第三节 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提高带动乡村发展能力
第一节 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发现市场机会的前提——了解市场
第三节 发现市场机会的手段——市场策略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协调能力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组织环境分析
第三节 作为管理者应具有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
第四节 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
第五节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创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第一节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概况
第二节 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创建章 程
第三节 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
第四节 我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案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
第二节 专利法
第三节 商标法
第四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第五节 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起初的自发探索到后来的全面推进,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截至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全国上下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之时,北京农学院按照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找准学校定位,扎实开展工作,独辟蹊径的开创了一条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新路,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专门成立了“百名专家顾问团”,先后为北京市郊区县近千名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举行了农业知识系统培训,为“村官”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北京农学院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2008年6月23日,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撰写的《北京农学院多措并举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315期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领导同志做了重要批示,指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新型人才”。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北京农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结合近年培养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组织教师编写了这本《大学生村官培训教程》。全书共分六篇、二十七章,在探讨大学生“村官”重要角色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农村政策法律、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基础知识等相关内容,并从培养科学发展观、提高创业能力的视角阐释了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书可为大学生“村官”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支撑,为各地相关部门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提供教材参考,并与同行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共享。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由韩宝平、党登峰编写,第三章由张国柱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由李刚编写,第六章由华玉武、刘静琳编写,第七章由张彦敏、路兴编写,第八章由陈学珍编写,第九章由张志勇编写,第十章由蒋林树编写,第十一章由胡宝贵编写,第十二章由史亚军编写,第十三章由唐衡编写,第十四章由黄映晖编写,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由李华编写,第十七章由唐衡编写,第十八章由何忠伟编写,第十九章由黄映晖编写,第二十章由史亚军编写,第二十一章由李兴稼编写,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由邓蓉编写,第二十五章由李瑞芬编写,第二十六章由何忠伟编写,第二十七章由隋文香编写。
因时间仓促,本书的编写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角色转换篇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有关政策
从1980年开始,中央就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多年来,“选调生”总数已达10万多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后记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党中央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要认真研究,抓紧制订有关政策和实施意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战略举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历史性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但现在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匮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城市里找工作困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要向农村倾斜,人才更要向农村倾斜。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有利于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其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优化党政干部来源结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远大计。我们党的根在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干部必须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政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从农民、工人中成长起来的越来越少。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我国干部队伍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产生官僚化和机关化的危险,疏远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让党政干部培养链深深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之中,扎根到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中,有利于保证我们的干部队伍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
再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从工农一线培养年轻干部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重在工农群众中培养锻炼干部,推动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革命和建设第一线成长起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现在的党政领导干部许多都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我们从1980年起开展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多年来,“选调生”总数已达10万多人,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5800多人。这充分说明,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如果不到实践中去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炼,是不可能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的。”胡锦涛同志强调:“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符合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把这件事情抓奸。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关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任职工作的办法和途径,收到了很好效果。这次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从今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每年选聘2万名,总共选聘10万名,每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可分得一定名额,重点派往经济薄弱村、工作后进村。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选聘。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党员的,一般可先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可先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经过一段时间实际工作、被多数党员和村民认可的,可通过组织推荐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我们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和推进这项工作,确保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努力实现党组织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
第一,要实行公开选聘、竞争择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社会关注,群众期待,大学生热情也很高。一定要坚持标准,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整个选聘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以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大学生。要把选聘条件、选聘办法、选聘程序、选聘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要制定具体的竞争择优办法,平等对待每个报名的大学生,是否组织统一考试,由各地根据报名应聘情况和到村任职的需要自行确定。要把好资格审查关、组织考察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应聘大学生的德才表现,重点掌握考察对象的政治表现、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纪律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选拔出来。
第二,要切实抓好上岗教育培训。大学生到村任职,直接和农民打交道,仅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面临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他们既充满激情和向往,又有一种茫然不安的心理。抓好上岗培训是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要有针对性地对选聘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认真研究应聘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请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介绍体会、请乡村干部传授经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到村任职的信心,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第三,要充分发挥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作用。大学生应聘到村任职,是为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因此,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关键要为他们干事创业成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一是要根据大学生的服务意愿,把他们选派到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任职。要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有事做,感到有用武之地。二是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所在村的实际,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项目,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充分信任、热情鼓励大学生放手工作、大胆创业,对他们工作中的不足要多包容,对他们创业中的困难要多帮助,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多肯定,使他们始终保持激情和活力,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本领,积累农村工作的经验,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四,要落实保障政策。农村条件比较艰苦,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研究制定激励保障政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革命精神非常宝贵,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为了调动大学生到村工作的积极性,中央明确,对这次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按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确定补贴标准。中央财政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同时,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均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补贴。地方补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05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提出的有关政策措施,适用于这次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将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规定了8条政策待遇。这是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经有关方面反复商量形成的,要认真落实、保证兑现。要注意研究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是鼓励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政策。
第五,要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大学生到村工作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强管理和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到村任职大学生管理制度,制定行为准则,强化工作纪律,健全考核办法,建立业绩档案,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乡镇党委领导与到村任职大学生定期谈心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信念。三是要探索建立到村任职大学生间的交流机制,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四是到村任职大学生的母校,要关心学生在村工作情况,在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下村大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安全。县(市、区)委组织部要向驻村大学生提供“热线电话”,随时解决大学生下村后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加强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近年来还是第一次,缺少经验,情况复杂。中央明确,这项工作由中组部牵头,会同中农办、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各地的选聘工作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第一,要做好组织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领导班子成员中要有人具体负责。组织人事部门要像企业到高校招聘人才一样,组织力量深入高校,向大学生宣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生积极报名应聘。各有关部门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参与选聘工作,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要把政策的衔接配套作为重点,主动研究选聘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有利于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出发,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完善政策,协调一致把这项工作做好。
第二,要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大学生到村任职,风里来、雨里去,肯定会比在城市里工作遇到更多的困难,承受更多的辛苦,也会面临更复杂的情况。这些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不是公务员,而是带有志愿者性质。只有志愿到农村去的优秀大学生才能留得住、干得好。因此,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一定要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选聘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能吃苦,自愿到农村去摸爬滚打,自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才华的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选聘工作不要搞硬性分配,不要追求报名指标。要鼓励大学生弘扬志愿者精神,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成长成才。
第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要从各地实际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确保质量,不追求数量。中组部等部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省本地区的实施细则,确定具体选聘办法、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要防止互相攀比政策,盲目扩大规模。各省市区超出中央计划的选聘数量,要事先报中组部备案。
第四,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让社会各方面了解、支持、参与这项工作。要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建功立业。
在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同时,各地还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那些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潜力,但又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或挂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基层,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