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精典图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王彬彬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5057347/9787305057342
·条形码:978730505734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精典图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讲述了:实际上,在我看来,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人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是他们的作品共有的功能。当然,他们的“帮忙”和“帮闲”,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他们对“忙”和“闲”的“帮”,在方式和姿态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对“帮”的殊途同归,才是把他们视作“同类项”的最坚实的根据。
作者简介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82年毕业于洛阳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独自与驳诘》、《鲁迅晚年情怀》、《给每日以生命》、《为批评正名》、《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往事何堪哀》、《一嘘三叹论文学》等多部。
编辑推荐《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为精典图书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衡金庸之轻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赏的神话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一、历史的回顾
二、何满子的愤激
三、钱理群的模糊
四、刘再复的谬误
第三章 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
一、“人”在何处
二、“现代精神”质疑
三、孙悟空的跟头与如来佛的手心
附:面对“金迷”
第二编 论王朔之短长
第四章 王朔与“鸳鸯蝴蝶派”
一、“不写小说就没什么出路了”
二、“应该说真不幸,我成了这样……”
三、“反正我敢糟践自个儿”
四、余论:亟须确立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第五章 王朔与“大院文化”
一、“是什么鸟变的就是什么鸟”
二、“我小时候,管你们才叫痞子呢”
三、“强奸一次是强奸,再强奸一次就成夫妻了?”
第三编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价值定位
一、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
二、颂歌合唱中的几种声调
三、否定的声音及其评析
四、几种特别中肯的说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应该忏悔
一、问题的提起
二、余杰有多大失误
三、余秋雨为何不忏悔
增订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把金庸、王朔、余秋雨三人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三人是可以“合并”的“同类项”。几年前,王朔突然对金庸发起猛烈攻击后,颇有几位学术界内外的“金迷”在为金庸辩护时,以满是委屈的口吻,说王朔与金庸本是一类人,说他们既崇拜金庸也热爱王朔,如今王朔非但不与“金大侠”惺惺相惜,却一口一个“金师傅”地极尽嘲骂之能事,这种“同类相残”真令他们痛心不已。这些人的痛心,固然让我觉得可笑,但他们强调王朔与金庸本是同类,却也让我感到他们目光的准确。至于余秋雨,在与老侠的对话集《美人赠我蒙汗药》中,王朔也“骂”到过。我既厌恶王朔也反感余秋雨,但我也想说,王朔与余秋雨也有某种本质的相似之处,因此王的贬余,也具有同类相残的意味。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个人,在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和作品的外在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
文摘这番话的遣词造句、语调情绪,都与作为严谨学者的钱理群一贯的风格不合。“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几句话实在平淡无奇。类似意思的话,可说不知有多少,因这几句话而“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实在不像是出自钱理群先生之口。钱理群先生乃饱学之士,尤其对鲁迅有精深的研究和理解。如果钱理群先生在“极度的精神苦闷”中对鲁迅的某句话、某篇作品有了新的理解、与鲁迅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那会更合情合理。毕竟,把钱理群和他的学生以及“把你,把我,把他,把我们大家的心灵沟通了,震撼了”的,更应该是鲁迅作品,而不是金庸那些远离尘世、虚无缥缈的武侠小说。钱理群的这番话,如果不包含着“讨论会”上特有的客气,那就只能说他是在叙说非正常状态下阅读金庸的体验。如果说,是在“陷入了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几乎什么事不能做,也不想做,一般的书也读不进去”的时候,钱理群先生读起了金庸并且对其中几句原本寻常的话大为动情,那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中,在其他的书能够读进去时,钱理群先生或许会对金庸的感受大不相同。不过,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金庸的书是在别的书都读不进去时独能读进去的书,而这样的书,肯定不是“正常”的书。
至于严家炎先生指出的“金庸热”的第四个特点,就更有些可笑了。转述或伤其真,也原文照抄: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迷中有各种政治观点的人物,甚至海峡两岸政治上对立得很厉害的人,国共两党人士,平时谈不拢,对金庸小说的看法却很一致,都爱读。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他在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了一套金庸小说,很喜欢读。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而据台湾新闻界人士透露:海峡对岸的领导人……国民党前主席蒋经国先生,生前也很爱读金庸作品,他的床头也经常放着一套金庸小说。这样一种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难道不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
读这段话,我首先还是惊异于严家炎先生对邓小平、蒋经国也读过金庸之事如此清楚。看来,严先生确实是花过一番工夫对金庸小说的被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的,平时也一定很留心搜集有关资料,尤其是“金庸雅迷”的资料。如果是在从事文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这种工作当然也可以做。但严家炎先生搜集这种资料的目的,却是为了证明金庸小说的价值。这种心态就很有点耐人寻味了。还是前面说过的话,如果严家炎
……[看更多书摘]
后记二○○二年一月,《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这本小书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即原来的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那时,这样的一本书,要出版并不太容易,感谢大象出版社接受了这本书,也感谢代表出版社接受这本书并负责编辑的孟建华先生。这本书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编校的精细认真,几乎挑不出错处,这在今天有多么难得。
书出版后,算是有些反响,报刊上、网络上,都有一些评说。这些年,也时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向我索书。当初从出版社购买的100册书早已送完。我曾在南京的几家大书店搜寻,竟从未见过此书踪影。这使我意识到,那些人之所以直接向我索书,并非因为书很受欢迎以至于很快售罄,而是因为那些地方或许根本就不曾到过这本书。这不免令我有些许遗憾。如今,南京大学出版社愿意将此书再版,我当然很高兴。借此机会,我对六七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做了些增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