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精要(第2版)(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要辅导丛书)
分類: 图书,考试,法律考试,综合,
品牌: 黄如宝
基本信息·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码:1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0831756
·条形码:9787560831756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精要辅导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精要(第2版)》主要以图表的形式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用书的知识要点加以概括和归纳,突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法规内容的关联性,再通过例题精解对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帮助考生加深对本考试科目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编辑推荐编写《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精要(第2版)》的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考生在已经学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的基础上,把握本考试科目的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精要(第2版)》在内容的安排上突破了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知识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对要求“掌握”的内容归纳得比较详细,而对少数要求“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加以忽略,以便突出重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精要(第2版)》主要采用图表的形式将考试用书的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不仅简明直观,而且利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建设工程法律制度
第一节 建造师管理制度
第二节 法律体系和法的形式、民法
第三节 建筑法
第四节 招标投标法
第五节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劳动法
第六节 质量管理条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标准化法、保险法
第七节 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消防法、档案法
第八节 其他法律法规
第二章 合同法
第一节 合同法原则及合同分类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第五节 合同的变更、转让与权利义务终止
第六节 违约责任
第七节 合同的担保
第八节 建筑工程合同
第九节 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其他合同
第三章 建设工程纠纷的处理
第一节 民事纠纷处理的方式
第二节 证据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第四节 仲裁法
第五节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四章 建设工程法律责任
第一节 民事责任
第二节 行政责任
第三节 刑事责任
第四节 责任主体相应法律责任
模拟试卷A
模拟试卷B
……[看更多目录]
序言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考生在.z经学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的基础上,把握本考试科目的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突破了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知识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在编写时从考生复习迎考的需要出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突出知识内容的主次性
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中对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的要求,而这三个层次内容在考试命题中的比例分别为70%、20%和工0%,因此,本书对要求“掌握”的内容归纳得。比较详细,而对少数要求“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加以忽略,以便突出重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显示法规内容的关联性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章“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例如,安全生产法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与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这些法规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具体规定有不少是相同或相近的,将这些法规联系起来复习,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如果再注意到有关规定之间的区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表现形式的直观性
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法规的内容相对枯燥,如果仅仅用文字形式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印象不易深刻,因此,本书主要采用图表的形式将考试用书的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不仅简明直观,而且利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本书第二章由李辉编写,其余内容均由黄如宝编写,全书由黄如宝统纂。
在此,我们真诚地告诫本书的读者,考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考试用书中的知识点。 因此,考前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考试用书上,应先学考试用书,再做习题,而不要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尤忌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习题及其答案。若本书对考生的复习迎考有所裨益,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对本书中的不当或错误之处,希望本书的读者直言相陈,即使是一字之师,我们亦在此预先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摘插图:
我国法律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只有对分包单位的审查权,而没有批准权或认可权,故选项A错误(但在国际上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单位有审批权);选项C是建设部原部门规章的规定(现已取消),《建设法》并无此规定,故选项C错误(与此相关的规定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项E,应为“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其中“就分包工程”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