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追寻:中共思想史上若干问题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思想建设,
品牌: 鲁振祥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7327182
·条形码:978750732718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史事追寻:中共思想史上若干问题》所论问题,有助于对三个“永远铭记”的理解。在《探索的轨迹》出版前言中,笔者曾做这样的表白:“这些文章多偏重于史实的梳理,即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及所涉及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过程,其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同时也力求对这一理论体系和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做出合乎实际的历史评价。”本着这样的宗旨和研究方法,《史事追寻》一书仍重在史事的追寻和梳理。
作者简介鲁振祥,男,1938年生,汉族。河北蓟县(现属天津)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历史系,后在科学院近代史所学习两年。长期在高校历史系任教,199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调至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任该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第二编研部主任、《党的文献》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退休。专著有《探索的轨迹一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合著有《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内争外患的交错》、《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通史》第12卷、《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第13卷等;参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谈话录”的整理和“初拟稿”撰写;主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4册,参加编辑《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文集》第5卷.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近年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编辑推荐《史事追寻:中共思想史上若干问题》是鲁振祥编著的,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共思想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问题
毛泽东半个世纪关于孙中山及其主义和事业论说述要
近代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青年周恩来的探索求新和信仰选择
中共革命阶段思想的历史发展
瞿秋白犯“左”倾错误时期探索贡献的一面
中共早期“割据”思想和“乡村包围城市”提法史事钩沉
瞿秋白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周恩来与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毛泽东对国情的把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使用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情况的进一步考察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党的建设的永恒性意义
《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兼述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使用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问题文献发表情况简述
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几个重要关节点的再考察
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中“外部压力”说评议
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与演变
略论六十年代初的“调查研究年
七千人大会与党内民主精神的发扬
社会主义探索史上有价值的一页——中共领导人60年代前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推进
试论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
试谈邓小平经济建设“死扭住不放”思想
略谈“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论断的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长期性观点的最终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的开展
革命实践与革命理论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学术座谈会发言
《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与中共党史研究——写在《中共党史研究》创刊一百期之际
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贡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笔者前几年出版过一本集子,题为《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选入的是2000年前发表或写成的文稿,共20篇,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今次出版的《史事追寻——中共思想上若干问题》,共收文稿30篇,其中绝大部分即28篇,是2001年以来发表或写成的文稿,內有3篇系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上的讲稿;另外两篇发表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论问题均属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范围。
《史事追寻》同《探索的轨迹》相比较,有些论题基本相同或相似,但角度、立意和所用材料均有不同。就这部分论题而言,《史事追寻》所收文章,可视作《探索的轨迹》所做研究工作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当然,《史事追寻》所涉及的问题,要比《探索的轨迹》广泛得多,特别是它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邓小平一些理论观点形成过程两大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永远铭记”,科学地指明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同毛泽东一代领导人艰苦创业和艰辛探索之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之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几个发展阶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书所论问题,有助于对三个“永远铭记”的理解。
在《探索的轨迹》出版前言中,笔者曾做这样的表白:“这些文章多偏重于史实的梳理,即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及所涉及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过程,其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同时也力求对这一理论体系和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做出合乎实际的历史评价。”本着这样的宗旨和研究方法,《史事追寻》一书仍重在史事的追寻和梳理。
文摘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严峻的形势,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已开始认识到党直接掌握革命武装、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于是,“以暴动对付暴动”、农民武装“上山”、“整军经武,准备军事”等主张相继提出。“七一五”后,新组成不久的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做出了发动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和党所掌握的革命军队举行暴动的决定。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的中央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和四省农民秋收暴动的计划。此后,各地武装暴动蜂起,中国革命进入瞿秋白所说的“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
暴动之初,党中央的设想是:通过暴动,夺取县城、省城,推翻当地反动政府,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首先是在湘、鄂、赣、粤“推翻四省反动统治,建设工农德谟克拉西专政的革命政权”。就是说,当时仍然是以夺取城市、在城市建立工农政权为主要目标。但是,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现实,使这样的计划很难实现,各地武装暴动大都遭到了失败。由此,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工农武装暴动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革命力量究竟要到哪里去落脚,怎样才能保存自己、继续坚持斗争的问题。这是党重新举起革命旗帜后必须进一步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一如何继续革命的问题。对此,斗争的实践逐步提供了答案。一些以攻取城市为目标的暴动武装,当暴动失败后,开始转向农村去创造“割据”的面。这是形势所迫并借鉴历史上农民造反者占据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经验而做出的选择,也是前面提到的农民武装必要时可以“上山”思想的发展。
“割据”斗争的实践,引起党中央对革命斗争方式的思考。据瞿秋自在党的六大上回顾:“海陆丰胜利之后,就发生了‘割据’这个名词”。而实际上,“海陆丰胜利”之前,“割据”概念就已经出现。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海丰、陆丰两座县城,是1927年11月初,两县分别成立苏维埃政权是11月中、下旬,而1927年10月24日湖南省委紧急会议决议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