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
品牌: 岱俊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1128066/9787541128066
·条形码:9787541128066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发现李庄》讲述了:以翔实的资料、大量珍贵的图片,首次以图书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李庄”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它不是一般地写一个地方,而是写一段历史,写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那些卓有学术贡献的学者、先生们;它是对中现当代学术史的一次追源溯流的追问和展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当水准的史料价值。
媒体推荐读了《发现李庄》,感触不少,这么大的包涵量,写得如此得心应手,令我感佩。
——李济之子李光谟
涉及梁、林的那一段,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当时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梁思成先生之子梁从诫
您的文笔极好,写这样的书不容易,但您写得游刃有余,足见文化底蕴深厚,文字功力之强,我为之高兴。
——作家王火
他把雄心放入耐心,把目光投向微观,把研究变成扫帚和蓖子,等我们一觉醒过来,李庄已经不再是李庄,李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个闪亮的符号。
——作家何大草
编辑推荐《发现李庄》里的长江第一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举世瞩目的人文学术重镇,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笔耕不轰的书案。烽火战乱中,同济大学莘莘学子遮风避雨的浓阴。
目录
自序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楔子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
第一节 夏夜梆声
第二节 喜极而泣
第三节 梁思成与傅斯年
第四节 悲欣交集
第一章 从昆明到李庄
第一节 山重水复迢迢路
第二节 动议迁川
第三节 古镇李庄
第四节 山坳里的书案
第五节 安难居不易
第二章 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
第一节 谔谔之士傅斯年
一 卧病倒床
二 要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
三 白色的反思
四 板栗坳傅家
五 山深闻杜鹃
六 西行延安
七 谔谔之士
第二节 谦谦君子作宾
一 代理所务
二 甲骨彦堂
三 甲骨书法
第三节 那时的先生些
一 忧道不忧贫
二 中医与西医
三 吃人的故事
四 先生些不亏人
五 刺刀下生存
六 学者的自律
七 治学与入仕
第四节 《六同别录》
一 故纸堆刨出的历史
1 李光涛与明清档案整理
2 劳干的居延汉简研究
二 拓荒发轫的语言科学
1 李方桂——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2 马学良——深山寻宝人
3 同苦著“天书”
三 高山丛林中的民族学
四 锄头挖掘的辉煌
1 清溪阁醉别
2 “蛮夷之地”的新发现
3 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4 李霖灿——“东巴文化之父”
5 梁思永——病榻上的硬脊梁
6 夏鼐的西北行
第五节 李庄的姑爷们
一 傅斯年做月老逯钦立娶淑女
二 景云,你在他乡还好吗?
三 爬山豆,叶叶长
四 李光涛张素萱:鸿案相庄
第三章 陶孟和与社会科学所
第一节 从社会调查所到社会科学所
第二节 石崖湾与门官田
第三节 高山流水失知音
第四节 战时的济研究
第五节 幻想与破灭
第四章 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
第一节 营造学社的冬季
第二节 李庄的“太太的客厅”
第三节 中国建筑科学之父
第五章 风雨同济
第一节 东岳庙与工学院
第二节 禹王宫校本部
第三节 镇中心慧光寺
第四节 小镇之恋
第五节 童第周
第六章 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七章 走出李庄
第一节 念兹别离永怀缱绻
第二节 去留两徘徊
第三节 天下同济
第四节 史语所在台湾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李庄前缀“中国”,不是我的哗众取宠,而是~段实实在在被湮没了的历史。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李庄最盛时有一万二千人,人口绝对数不多,却多是高素质的人才。那时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单位。
中央研究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并列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等五大院。当时设有十九个研究所.人文学科有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在李庄。
博斯年,陶孟和,李方桂、粱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泥泞中。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粱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曾昭燏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几乎占了人文组的三分之一。
文摘插图:
第一章 从昆明到李庄
第一节 山重水复迢迢路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同中国守军发生激战。这是一个预设的阴谋。顿时,日本军方一片狂欢,他们叫嚣要在三个月征服中国,实现“雄国大业”。
10月29日,淞沪大战失利。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了《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的,有美、苏、英、法等三十余国驻华使领馆,及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世界著名新闻机构驻华办事处,另有反战同盟等国际团体。
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化整为零,以所为建制,陆续迁徙。
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中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所。先是由北平北海静心斋迁至上海曹家渡小万柳堂、南京的北极阁;七七事变后,再迁湖南长沙城东边的圣学校。
此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也撤到长沙,在傅斯年的倡议下,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许多研究员也在北大兼课。因此,史语所参与了西南联大由长沙撤退昆明的共同行动。
去昆明分成三路人马。第一批从广州、香港,坐海船由越南海防到昆明;第二批是沿长沙贵阳至昆明的公路徒步行军;史语所选择的是第三条路线,搭汽车先到桂林,再到龙州,镇南关到越南谅山,然后搭火车河内转轨火车到昆明。
史语所抵达昆明半个多月后,西南联大步行队的师生也从贵阳赶到昆明。队伍正好过史语所临时租赁的拓东路宿舍门前。语言组主任赵元任率同人在路边候,队伍一到,立即递茶送毛巾。大家还情绪激昂地献上一首歌。那是赵元任为欢步行的师生特地赶写的,歌词是: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遥遥长路,徒步。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不怕危险和辛苦。
再见岳麓山下,再会贵阳城,遥遥长路走罢三千余里,今天到了昆明。
歌声传递着必胜的信念,大家都感动得涕泗纵横。
高的金风,给流浪者暂时的抚慰。史语所青年研究人员劳干、陈述写信向在重庆的傅斯年所长报告:
学生等三月十二日到滇,此次千里长途运公家要物来此,李启生、高晓梅诸君费力甚大,梁(思永)先生尤卖力气,生等亦随同料理,不敢分一、三组畛域,亦不敢辞事务工作也。唯房屋至今无着落,故一切均未进行好在宿舍现已整理好,学生等及
……[看更多书摘]
后记第一次去李庄,是应《南方周末》之约,写一赢文字。
恰逢2000年的五一大假。邻近的蜀南竹海火暴得不行。车阵一直从江安排到宜宾,隔着长江,横亘在李庄人眼皮底下。然而。就没有一个人改道来李庄看看。
几天采访,我去了上坝的张家大院,寻找中国营造学社的遗址;去了板栗坳的栗峰书院,探访史语所的往事,去了门官田打听社会科学所的旧闻……
在通向板栗坳的机耕道上.有人以为我是收旧门窗的。史语所住过的板栗坳现在是永胜村,村干部对我探访旧事大为不解,“中央研究院?中央的人哪会到我们这里来?!”我在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房间里徘徊,两间屋已成了鸡舍,一群鸡自由地觅食。在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守门人告诉我,门票尽管只收5毛钱,但一年下来。还卖不到1000张票……
我心戚戚。失落之余,又生出一种责任感。我把此次见闻写成报告文学《李庄记事》《世界将重新叩访李庄》,在《南方周末》等媒体发表后,几十家网站竞相粘贴,于是众多媒体蜂拥而至。
就这样,李庄不经意地被撩开了一段湮没的历史,在沉积几十年后又一次走进了世人的目光。
此后,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李庄,而每。次总会有朝觐般的喜悦和身人宝山的收获。
我的朋友中茂和洁尘夫妇听了我的叙述后,也太为感动,鼓励我把李庄写成。本书。从此,本书的责任编辑洁尘就开始鞭策我,一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