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华民国史学科)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综合,
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0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9707609/9787509707609
·条形码:97875097076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华民国史学科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上下卷)》讲述了:1940年代的中国,可谓转折的年代。1940年代之始.中国集全国之力的抗战仍在艰苦卓绝地坚持;1940年代之中,抗战胜利的喜悦、大国崛起的憧憬与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同时弥漫在国人心间:1940年代之末,20世纪上半叶连续不断的中国革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合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下的革命胜利而暂告一段落。这10年的历史发展,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展现波澜壮阔的图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以“转折”言之都不为过。而且,这10年的历史演进.还深刻地塑造了其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路向,并且令后人至今仍可感受到其影响力。
编辑推荐《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上下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编写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卷
一、一九四○年代的中国政治
战时中国国民党党务经费问题初探
“武主文从”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与党务
党工看党务——以1941—1945年《王子壮日记》为例
危机中的因应——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研究
中国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研究
也论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动机问题——与马烈先生商榷
侍从室与战时国民政府的人事调查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抗战中后期日本“重庆工作”述论
新县制“政教合一”的演进和背景
传统制度的近代命运——国民政府保甲连坐处罚制度及其实践
抗战时期的民族矛盾与党派政争——国共两党在伊盟事变中的策略应对
理想与现实——抗战时期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
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现场”的政治矛盾——以《熊式辉日记》来看1945年
宋子文与1949年国民党撤守
战时章乃器赴皖仕桂的前因后果——一个来自“第三方面”的独特个案
蒋渭川与二二八事件
20世纪40年代韩中中间路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建设探索
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军关系初探——中共党史研究的再考察
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选举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关于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
盟友抑或潜在对手——老区土地改革中的中农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
毛泽东“外线战略”的修正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临清事件之历史真实与认识导向
声望、人缘与地缘——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省主席为考察中心
二、一九四○年代的中国经济
从战吋经济到战后经济的转换——尝试与挫折
社会正义抑或经济效率——试论战后国民政府国营事业公司制的推行
战后初期上海银行业与国民政府关系述评
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银行家
战后初期开放对日贸易问题上的中国
政府与民众
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经营活动
应对与调整——战时中国旅行社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
抗战时期西北农村借贷体制的演变——以甘肃省为例
1940年代前半期日本对山西煤矿业的经营
从推崇到反思——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认知
1947—1948年解放区新经济的建立和对国统区的经济斗争
中共西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营业税
抗战时期日伪合办的民航事业——“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下卷
三、一九四○年代的中国外交
欧战应对与国民政府“国际解决”战略的调整——1940年代中国外交的前提
顾维钧与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求援活动
走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政治过程与日本的
法庭报道(1946—1948)
四、一九四○年代的中国社会
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青年学生投奔大后方初探
关山万里情——家书中的战时生活(1937-1945)
音乐与政治: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的民众动员
从《孽海花》、《续孽海花》人物谈看上海沦陷时期的掌故热
1940年代初期日本南洋华侨政策初探——以日本的南洋华侨调查为中心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及其原因
战后的中国佛教(1945—1949)
剥极而复——1940年代汉传佛教在台湾
五、一九四○年代的中国学术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2004年起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并分别与《历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合作,以“年代”为论域,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为研究对象,先后召开了4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为该系列讨论会的终篇,“194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的学者9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并提交了60余篇论文。本书就是该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集。
1940年代的中国,可谓转折的年代。1940年代之始,中国集全国之力的抗战仍在艰苦卓绝地坚持,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形为中国带来了胜利的希冀;1940年代之中,抗战胜利的喜悦、大国嵋起的憧憬与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同时弥漫在国人心间;1940年代之末,20世纪上半叶连续不断的中国革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合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下的革命胜利而暂告一段落。这10年的历史发展,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图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以“转折”言之都不为过。而且,这10年的历史演进,还深刻地塑造了其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路向,并且令后人至今仍可感受到其影响力。
参加“194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们,以他们各自的精当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1940年代的中国历史,或宏观论述,或个案探索,在在都有其价值与意义。
文摘上卷
一 一九四○年代的中国政治
战时中国国民党党务经费问题初探
江沛
世界各国进入近代民主体制后,政党竞争及活动合法自由。不管是执政党抑或在野党,党的经费通常是由多渠道募集或由党产事业经营而来,国家财政并未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执政党或在野党的党务活动,这可以视为西方宪政体制的一定之规。
民初第一届国会通过的财政预算中,没有对政党政治的专项资金支持。1923年后,孙中山力主国民党采取联共(布)党的组党原则及运行模式。1925年6月,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推行“党国”体制,置党于行政权力之上,首开国库支付党务费用之先河。1927年4月后,国民党开始全国执政,党务经费成为政府财政中的固定开支之一,国民党不必再为必须的巨额党务经费操劳,“党政双轨制”所附生的大批党务人员有了经济保障;政治统治所必须的众多宣传、训练单位及经济类企业单位和在海外展开的党务及宣传活动,得到了相应的资金补助。抗战全面爆发后,处于经济及军事困境中的国民党,面临着转入“宪政”阶段的压力,党务经费自理及从国家财政开支中剥离党务经费的提案也不时出现在国民党各类会议上。但无力经费自理的国民党,仍通过财政开支维系运转,党务经费短缺也成为影响各级党部生存、效率及基层党员向心力的重大问题;围绕着党务经费的源出,党内外不同势力的争论一直未绝。因此,从国民党党务经费切人,是考察战时中国国民党党务系统运转实态、政治理念的重要视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