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莲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吴虹飞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7597976/9787807597971
·条形码:978780759797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伊莲》是作者自传式的青春小说。无意中看到的一场摇滚乐队演出,让富家弟子程西泠爱上了歌手伊莲。他愿意帮助伊莲在音乐上发展,但后者却神秘失踪了。伊莲的失踪牵扯出两位神秘人物——“金三角”毒枭李军和多年前就离开京城的吉他手小龙。年轻的记者叶凌飞负责去追查伊莲的下落,却在南方邂逅了让伊莲魂牵梦萦的小龙。她得知了伊莲失踪的真正原因。原来伊莲随李军到了西贡,沉迷于致幻剂,黯然离世。叶凌飞此时虽与小龙相爱,但感伤之余也离开了小龙。我们这样的人,爱一个人很慢,不爱一个人也很慢。总是过分地爱,不合时宜地爱,不顾一切。在这个萧条的年代,所有人都失去了爱情。
作者简介吴虹飞,侗族人。幸福大街乐队主唱。写作者。出版过《小龙房间里的鱼》、《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征婚启事》《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娱乐至死》《名流》等9本书。唱片《小龙房间里的鱼》(2004),《胭脂》(2008)目前致力于第三张乐队专辑《冷兵器》,以及侗族音乐的收集、整理。
媒体推荐她的幽默感,是女作家中少见的。她的感性与敏锐,是作家中少见的。她对待世事与感情的执著与痴迷,是认识字儿的人中少见的。
——宁财神(作家,编剧)
我先后知道了阿飞的方方面面——这个人物,她的音乐、她的文字,以及她部分生活,这几个部分相互重叠交叉,构成一个不完整但是丰富地形象。进而反观本心,自己的价值观又一次出现一瞬间的恍惚,仿佛进入三十岁之后,每两三个月又一次,那种有震感的心率不齐。
——冯唐(作家)
哼哼唧唧的青春腔在拖腔拿调的海淀岁月中飘落,在衰亡的垃圾时代中寻找真情实意的落脚之处,一段带着山间气息的蹉跎青春流水账。一本关于梦想的,忧伤的书。
——艾未未(艺术家)
一个文雅而尖锐的心灵,一段细致而抒情的人生,一个精神恍惚的人活在一群精神恍惚的人中,正如一场爱情被置放于无数种欲望里面,难道情感、梦想、单纯的幸福都像存在本身一样是一个不容修改的错误?吴虹飞的小说写出了现代生活中这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侧面。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推荐《伊莲》是由吴虹飞编著的。
序言我自从到清华担任中文系导师以来,也担当了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当时清华的创作气氛还很浓郁,大教室里经常有许多学生在旁听。许多理工科的学生,都很喜欢写诗,他们其中的佼佼者,有些也成为了我的研究生。吴虹飞被保送就读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那年,系里外招学生增加,本校所招的学生名额有限,眼看她就要失去读硕士的机会。惜其才华,我力请本系招生委员,收她作为我的学生。后来作家格非调到了清华中文系,读到吴虹飞的《伊莲》,大为赞赏。他立刻打电话对我说,没想到清华还有这样的学生一一他更没想到的是,我恰好是虹飞的导师。我在清华教学多年,知道许多理工科学生都很有灵气,对文学也是有着热心和不俗的见解,只是他们大多内敛。格非当时觉得发现了好的写作者,十分高兴,向一些文学刊物大力推荐之时,也鼓励吴虹飞继续写作。我想她还是把这样的话记在了心里,她花好几年构思的长篇,往往因为学业、工作以及乐队排练的繁忙,无法完成。
吴虹飞当年报考中文系的双学位时,曾经给我看过她写的诗歌,她诗歌中的阴郁情绪和一个女孩子对爱情的看法,令我印象深刻。后来她因为诗歌而迷上了音乐,抱着吉他自己写歌,也是阐发于此。
文摘第一章
(1)许多年前,列农就在女生宿舍的楼下等伊莲。看门的大妈喜洋洋地告诉伊莲:“伊莲,有人找你。”伊莲就很害羞地跑了出去。见到他,就带着他绕到远一点的地方去,生怕别的女生看见。门房说:“他是不是你男朋友呀?”伊莲就斩钉截铁地说:“不是。”
他个子不高,又瘦,戴着眼镜儿,半长头发,脏兮兮的。伊莲觉得他长得有点难看。很快到了冬天,他们穿过圆明园到一个流浪的歌手那里去听他唱歌。他们在土丘上一前一后地爬上、爬下。树叶都掉光了,那些灰灰的树在风里显得细长细长的,麻雀们在地上一跳一跳地找东西吃。伊莲穿着列农的一件灰色的夹袄,肥肥的。他就说:“你就像这冬天的肥麻雀一样的。”伊莲听了这句话很不高兴。她想他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像麻雀。自己明明不是麻雀。
叶凌飞正觉得自己倒了八辈子的大霉,有人把她叫到了老总的办公室。原来《南国周刊》这期又宣告售罄,老总知道自己捡了个宝,当即提升叶凌飞为主任记者。叶凌飞这才知道古人说得没错,福祸相倚。她一时啼笑皆非。
(3)程西泠一早起床,就看到了《南国周刊》的副刊评论:世纪末的“冷兵器”。他知道说的是伊莲的乐队,心头突突一跳,赶忙读下去。
1994年第一张校园民谣专辑大获成功,应该归功于长期积淀的城市怀旧情结,和唱片公司精良策划的商业运作。同年“魔岩”推出的人称“魔岩三杰”摇滚歌手——窦唯、张楚以及何勇的专辑,暗示了一种个人创作的可能性。酒吧业的一度繁荣使得许多外地歌手、吉他手云集北京,与流浪的诗人、画家一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聚居区,如1994-1995圆明园村,1997-1999的树村、东北旺等,以及MlDI音乐学校。工人、农民、无业的游民、诗人、画家中的一部分转型为当下中国摇滚的精英分子。在唱片业的推动下,来自西安的许巍、郑钧,以及北京的朴树等,在几年间红极一时。“摇滚”这个曖昧不清的词形成于大众和官方的夹缝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