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忙族

分類: 图书,哲学,伦理学,人生观、人生哲学,
品牌: 门仓贵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19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615115/9787508615110
·条形码:978750861511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穷忙族》是震撼日本社会的作品;关于“穷忙族”最权威的著作之一;媒体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
“穷忙族”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的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
《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
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为何而“忙”。
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门仓贵史
日本知名经济学家。1971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毕业,主修宏观经济学。毕业后进入横滨银行智囊团综合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之后受命服务于财团法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研究所。2002年转任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担任经济调查部主任一职;2005年7月开始,转任BRICs(金砖四国)研究所的代表。关注领域为日美经济、亚洲经济、BRICs经济,并著有许多与经济相关的著作。
媒体推荐“你可以穷、可以忙,但绝对不可以穷忙”,这就是一个讲求高速度、高回报社会给予人们的警示。如果你对此警示置之不理,那么很快你就将被这个社会踢出去。
——《三联生活周刊》
穷是技术性的,忙是社会性的,穷忙是世界性的……穷忙族一点都不像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有时候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
——《新周刊》
“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不仅每天过得忙碌,更是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
——《中国青年报》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越来越多的白领用这段话形容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的忙碌使他们损失了生活的热情,忘记了理想的色彩,感到前途茫茫,不知路在何方。
——天涯社区网友留言
编辑推荐插图:

编者序
人有病,天知否
若干年前,我曾经蹲在北京海淀的某个书店的展架下边,翻看一本名叫《人有病,天知否》的书,书里写的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文坛,算是一家之言。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但是不愁吃喝,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足够打发读书、生活之需。一个有闲情了解中国文坛陈年旧事的穷学生,对未来,除了憧憬,一无所有。
今天,当我撰写这篇编者序的时候,我的收入已经大体可以应付自己的生活所需了。不再是父母的负担,对年轻人来说是迈上社会的第一步。但是,这小小的一步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长时间的收支勉强平衡带来的,仅仅是对没有积蓄的担忧,和日复一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所以,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似乎是找到了对自己生活十分贴切的一种描述,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
让我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我的领导也认定了自己是“铁杆”的“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如何照顾成为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这样看来,她的人生也并不比我好到哪里。当然,是否真的贫困或许不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忙碌和疲惫却是大家共有的体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既不用担心一餐一饭,却仍然需要算计着工资过日子,而为工资奔忙的过程占据了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各自的生活要面对,有各自的麻烦要解决,用一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迷茫、无望、疲惫……几乎所有类似的词语,都比美好、希望、充实这类积极向上的词汇更能唤起时下都市人的共鸣。或许正因如此,我和我的领导才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类似的情绪和心境。
在编辑《穷忙族》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和心理上的“穷忙”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随着叙述的深入,本书作者深刻揭示了“穷忙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的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
我的一些朋友看过了书稿,都告诉我,这本书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让人失望的是,它并没有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摆脱“穷忙族”的境遇。我不禁哑然,这真的不是我能从容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这里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真的要急于断定,别人的故事与我们全然无关吗?且不说阅读本身是在帮助我们反思自我和身边的环境,仅就彼此关系而言,也没有几个国家比一衣带水的日本,与我们的联系更直接了,更不要说当今的世界早已是“寰球同此凉热”。
写到这里,我想告诉那些急于改善自身境遇的“穷忙族”读者,专心攻读一个学位,或者努力开拓一份事业之前,少不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而这正是《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尽管书中没有职业规划,没有热点专业推荐,但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
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为何而“忙”。
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中国人是敬天的,无论是否信鬼神,但凡有所感慨,总免不了一句“天啊”的惊叹。当忙碌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主旋律时,当迷茫、疲惫、烦躁不时袭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那个慵懒的下午,在书店看到的那句话——人有病,天知否?
专业书评每个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现状努力地生活。
本书针对穷忙族的现象做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被誉为探讨“穷忙族”现象最精辟、完整的专著。
“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不仅每天过得忙碌,更是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穷忙”是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论及前途,她仍然一筹莫展。
——《中国青年报》
穷是技术性的,忙是社会性的,穷忙是世界性的……穷忙族一点都不像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有时候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
——《新周刊》
“你可以穷、可以忙,但绝对不可以穷忙”,这就是一个讲求高速度、高回报社会给予人们的警示。如果你对此警示置之不理,那么很快你就将被这个社会踢出去。
——《三联生活周刊》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越来越多的白领用这段话形容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的忙碌使他们损失了生活的热情,忘记了理想的色彩,感到前途茫茫,不知路在何方。
——天涯社区网友留言
目录
第一章 我们之中的“1/4”——谁是真正的“穷忙族”
你相信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穷忙族”吗?无论如何这是真的,而现实是,心理上的“穷忙族”规模更加庞大。“穷忙族”在不断增加,无论如何你也不会相信,这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
第二章 “穷忙”的阴霾——中年危机下的“穷忙”阴影
如果一个中年人除了自杀,还有其他的选择,那么郁闷而难过地继续活着,几乎是可能性最大的选项。相比之下,那些到了退休年龄却仍然要继续工作的人们,似乎更加无奈和凄凉……
第三章 正在消逝的美好——终身雇佣制土崩瓦解
人们不再相信可以在一家企业或机构工作到退休,职业规划和安全感一起被丢弃在过去的美好时光之中。没有谁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终身雇员,而与此相伴的是令人疲惫、乏味而全无希望可言的职业生涯……
第四章 那条连绵不绝的求职长队——年轻“穷忙族”的窘境
年轻人已经不能再要求更多。拥有一份工作,比拥有一份喜欢的工作重要的多。即使如此,每次求职的场面仍然让人无限感慨。那条连绵不绝的求职长队,折射着背后无数年轻“穷忙族”的窘境。
第五章 自由经济是福是祸?——穷忙族困局的反思
谁该为“穷忙族”现象负责?谁是“穷忙族”的罪魁祸首?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反思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探究症结所在。面对“穷忙族”的燎原之势,没有人可以置身世外,别以为“穷忙族”与你无关……
……[看更多目录]
序言“穷忙族”的问题
曾经有个青年诗人名叫石川啄木,在他的诗歌集《一捧沙》中,有这样的句子“工作啊工作,生活依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这首诗发表于1910年,明治时代行将终结。
当时23岁的啄木已经成家,在东京朝日新闻社担任校对,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工作,但每月到手的工资马上就花光了,因此总是陷于手头拮据的尴尬境地。
他当时还撰写一些小说和评论,收入却依然无法补足亏空,债台累累,朋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在贫病交加之中,啄木26岁就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据说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竟然只是希望吃到一颗草莓。
明治时代的日本,已经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在理论上百姓已经得到了平等,但是国民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很多人因为贫穷而过早地死去。关于当时贫富差距的数字,已经找不到正确的统计数字,但从各种其他的渠道,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当时贫苦阶层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更,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期(1950年代-1970年代),人们的收入所得急速上升,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整体力量在大幅攀升,成为具有购买能力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诞生出“一亿总中流”*1这样的词语。石川啄木吟诵的那首诗也变作古老时代的记号,逐渐在富裕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了。
但是,到了21世纪的现在,石川啄木的这首诗,又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重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随着贫富差距一点一点拉开,在低收入人群中形成了叫做“穷忙族”的崭新社会阶层。
本书将用各种统计数字,为读者呈现出“穷忙族”的浮生绘,还将刊载对处于“穷忙”境地、生活困苦人们的采访实况。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透过统计数字,了解“穷忙族”的生活状态、直面“穷忙族”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穷忙族”的理解。
文摘插图:

第一章 我们之中的“1/4”——谁是真正的“穷忙族”
日本的劳动者中,每4人就有1人处于“穷忙”境地
“完全体会不到恢复景气的幸福感觉……”
“每天依然过着如此穷困的生活,哪里有什么景气恢复之说啊!”
现在,日本社会终于走出了泡沫经济破裂后漫长的黑暗隧道,迈上了经济复苏、通货紧缩逐步缓和的发展之路,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有社会经济正在好转的真实感受。这些人,往往是低收入人群。
在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日本近年也出现了被叫做“穷忙族”的社会阶层。“穷忙族”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穷忙族”是挥洒汗水拼命工作,然而生活却始终维持在最低生活标准线上的一群人。
“穷忙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的美国。日语直接翻译过来即为“工作着的贫困户”。在资本主义制度最为彻底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之一——贫富差距也出现并扩大开来,“穷忙族”开始急剧增长。在日本,小泉内阁极力追随美国,在民营化的过程中,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开,“穷忙族”也越来越多。
最初阶段日本究竟有多少“穷忙族”,让我们来看一下统计数字。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来界定年收入多少才被归为“穷忙族”,而只是以在东京23区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度年消费194.7万日元)为基准,如果在工作状态下年收入不满200万日元者即被归入“穷忙族”。
根据厚生劳动省“工资构造基本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基准工资年收入为达到200万日元的人数(基准工资包含加班费和奖金),在2005年男女合计达到了546 860人。这个数字占到全体劳动者的25%。也就是说在日本,每4人中就有1人属于“穷忙族”。
男女分开来看,在2005年,男性“穷忙”人口达到了2176580人,女性则是3284280人。
“穷忙族”的构成中女性比男性所占的比例大得多,这是由于很多已婚女性为贴补家用,闲暇时兼职打零工的缘故。
但是,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不是女性“穷忙族”而是男性“穷忙族”。2001~2005年间,女性“穷忙族”增加了236 090人,而男性“穷忙族”则增加了339 730人。男性“穷忙族”的比率,从2001年的122%增加到2005年的14.4%(见图1-1)。
刚刚就职的大学毕业生和退休以后再次加入社会就职的高龄就职者,这两类人群年收入未满200万日元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不足为奇。可是在年富力强,处于一生中收入最多阶段的三四十岁的人中,却有不少属于不折不扣的“穷忙族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以日本社会日渐严重的“穷忙族”问题为核心,综合了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对实际生活中“穷忙族”的纪实采访,对“穷忙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20世纪50—70年代,奇迹般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日本成为亚洲最为富裕的国家,但现在,有不少日本人却陷入了“穷忙族”的境地。
读者朋友,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想呢?
也许一些非正社员看了本书,会想“跟我生活境遇一样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看到有这么多同阶层的战友,会生出坚强的生活决心。
一些正社员看了本书,或许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赚这么少的人啊,但是,我是正社员,跟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各色人等,他们的感想也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作为笔者的我想提醒那些还不是“穷忙族”的人们,对待“穷忙族”绝不可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