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卓越亚马逊独家销售)
分類: 图书,特价书,经济与管理,
品牌: 鲍伯·尼尔森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1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10403456/9787510403453
·条形码:978751040345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做为一位世界领先的管理顾问、员工激励专家,《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作者鲍伯·尼尔森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趋势,对一流企业杰出员工的了解,在书中清晰简洁地阐明了顺应这个时代要求的一种工作哲学和相应的行动建议。其核心意思是,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传统的对待职业的态度,已越来越不适应了,只有忠诚已远远不够。那些事事待命而行,满足于完成交付给自己的任务的员工,将会越来越力不从心。那些自己管理、领导自己的员工,才是雇主,企业到处寻找的人。
事实上,每一位雇主心中都对员工有一个最强烈的期望,那就是: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运用你的判断和努力,为公司的利益,成功,去做需要做的事。对于这一点每个员工都应该知道,不过,很少有企业清楚明白地说明过。作者不仅精彩地揭示了这一核心工作理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如何付诸行动。
《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在美国问世后,迅速被国际上许多公司采纳为培训读本,它所总结、阐发的工作哲学广泛地传播开来。中文版已先后风靡于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各类公司、企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作者简介鲍伯·尼尔森是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布的尼尔森激励公司的创始人和主席,该公司为世界上100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员工激励培训,其中包括财富500强中三分之二的公司。
尼尔森曾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员工,从收银员、部门经理,一直做到公司首席执行官。
尼尔森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企业顾问,也是一位超级畅销书作家,在企业员工激励,效率提升管理与领导艺术方面,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权威之一。
尼尔森的书洋溢着力量与创意,新颖而实用,被许多经理人、公司员工常年摆放在案头,以方便随时翻阅。例如,《1001年奖励员工的方法》、《1001种激励员工的方法》、《1001年主动工作的方法》等等。其中部分作品销量早已超过150万册。
尼尔森还与他人合作撰写过《管理傻瓜手册》、《咨询傻瓜手册》等畅销书。
《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是他的最新畅销书。
编辑推荐《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大陆唯一合法授权本。
每个员工如何发挥主动性的权威指南!
国内外众多公司、企业员工、公务人员的培训读本
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网站重点推荐的权威、畅销读本!
目录
郑重申明
中文版序:由此踏上卓越之路
英文版序:只有忠诚远远不够
前言:人是最重要的
第一部分
导言:机会存在于每一份工作中
第二部分
企业对员工的终极期望
第三部分
如何实现终极期望
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情
增加工作的难度
想想事情怎样改善
做一个“办公室小气鬼”
提出笨问题
需求如何转变成机会
准备:做好自己的功课
首先学会你不知道的东西
收集相关资料
优选最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
完善计划中可能出现的破绽
别人很可能不会关心你的构想
工作中别捣鬼
行动:现在就做一些不同的事
大胆建言,创造影响力
自愿承担难度较高的工作
创意攻坚
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问题
做一个行动者
小心:为自己的行动(和不行动)负责
决不轻言放弃
构想受阻,修订计划再出发
别想念经理说的“随时找我谈谈”
阻碍并不妨碍坚持
以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事
学会喜欢做那些别人讨厌的事
不要陷入“怪罪游戏”
第四部分
实现终极期望的障碍:工作中常见的顾虑和通病
恐惧:“我可能会犯错误”
“该做的事也并不容易做”
“我担心会被解雇”
挫折
“我无权这么做”
“我没有后援”
“我没有技能”
失败
“我曾经主动行动,但却犯下了错误”
“有人阻扰我”
“当我试图主动行动时,总是遭到失败”
第五部分
结论:终极奖励
实现你的潜能
老板吩咐的事与需要做的事
附录
尼尔森激励公司的创始人和主席Bob Nelson博士专访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文版序:由此踏上卓越之路
黄钟(《凤凰周刊》主笔)
2001年,美国著名企管顾问鲍勃·尼尔森出版了一本给员工看的小书——《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这本深入浅出的员工培训读物,很快就变得非常有名,因为作者在反思《致加西亚的信》的基础之上,异常清晰地阐明了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态度,即“终极期望”。
这是一种顺应这个时代要求的双赢工作哲学。
所谓“终极期望”,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其最简明的表达。周全点说就是: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的老板是谁,管理层都始终期望你不要坐等指令,而要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为了公司、组织的成功而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虽然这不过是常识性的道理,但在员工激励专家鲍勃·尼尔森笔下,既不是枯燥的说教,也并非简单重复人所共知的常识。
尼尔森用简洁明快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使“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有了异乎寻常的深度和力量。他不仅仅是要告诉员工一个道理,而是要打动员工的心灵,并让他们愉快地付诸行动。
可是正如尼尔森所说,奇怪的是,竟然很少有企业、组织清楚地向员工说明过这一常识性道理,而这恰恰是当今时代所特别需要的一种工作哲学和态度。
当今的商业社会与以往大不相同,雇主与雇员、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老板不是只需要会干活的机器,员工也不是只需要能挣钱就行的岗位。
竞争的激烈、节奏的紧张、变数的繁多,都要求员工不能事事等待老板的吩咐。高管层往往欠缺一线员工所掌握的一手信息和切身体验,离问题太远,只是从报告中推测大致的情况。如果各个层次的员工不发挥主动性,随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如何更好、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就不能保持敏锐的反应和竞争的优势。
就雇佣关系而言,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一辈子在某个地方工作。员工不再指望铁饭碗。正如布朗查德所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真诚和机会。他需要机会学习、增加知识、培养技能。他知道,只有提高个人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身的价值,才是工作的最佳保障。而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如果在这个公司他不只是坐等指令,而是能够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不仅他的创造力得到了公司的尊重和承认,而且他由此得到的锻炼和提升,也是他一生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宝贵财富。
也就说,无论从企业的立场还是员工的前途看,“终极期望”所表达的都是顺应这个时代要求的一种双赢工作哲学和工作态度。
那么,什么是已不太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哲学呢?这便涉及到鲍勃·尼尔森对著名的《致加西亚的信》的反思。当然,阿尔波特·哈伯德讲述的是美西战争期间一段动人的小插曲:一位下级军官罗文受命将总统的一封信送给古巴起义军将领加西亚,罗文受命时没有人确切知道加西亚在哪里,只知道他在古巴广大的山脉中,然而,罗文却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这篇文章就是《致加西亚的信》,它提倡罗文的工作精神,一时广泛流传,非常有名。
然而,罗文的精神虽然是永恒的,但仅靠这种罗文精神已不足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罗文只是受命而行的完美榜样,并不是主动创造的积极典范。在今天,“那些只依靠员工把老板吩咐的事做好的公司,就好像站在危险的流沙上,早晚会被淘汰、淹没”。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必须超越《致加西亚的信》所表达的工作精神。
文摘第一部分机会存在于每一份工作中
同大多数人一样,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我也从事过一些有趣的工作,比如组装自行车(后来被解雇了),也挨家挨户地推销过词典。有一年,我甚至为一场选美大赛工作了整整一个夏天,任务是回收那些已经订购但却未付款的票。那些票都是被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迷惑而定购的,但他们却根本无意去观看。此外,我还做过数学家教,在书店当过售货员,在7-11连锁超市当过收银员,还曾在少年夏令营法过辅导员。为了自食其力地完成大学学业,我还为别人收拾庭院,替人打扫、整理房间。
我做过的这些事大都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令人乏味。在当时的我看来,它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每份工作都琐碎平庸,薪水少得可怜。
但是,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我所从事过的每一份工作,都为我提供了珍贵的教诲和机会,而我竟然愚蠢地把它们摒之门外。无论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也无论层次高低,任何工作都能让我们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以我在7-11的收银员工作为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员工。我做了主管吩咐的事和我认为份内该做的事,最主要的似乎就是站在收银机后面,把顾客所付的款项记入收银机上。
但是,有一天,当我正站在收银机后和另一个员工闲聊时,负责该地区业务的经理突然走了进来。他的眼光在商店里扫视了一圈,然后示意我跟着他朝一个过道走去。他一言不发地开始上货,即往货架上因为东西被买走而空出来的地方重新摆放商品。
随后,他又走到了食品准备区,擦了一遍柜台,并清空了一个已装得满满当当的垃圾桶。
我好奇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渐渐地在头脑中涌现出来,我醒悟了:他希望我去做他所做的这一切!这个想法令我自己大吃了一惊,这倒不是因为他干的那些活儿很新鲜(我以前统统都干过;比方说,每天交班之前,我都会拖地板,倒垃圾),而是因为我意识到,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主动去干那些活儿!
以前,竟然从来没有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一点!即便到现在,也没有人明白地对我说过。
在那心照不宣的一瞬间,我学到了关于工作的重要一课,令我受益终身的一课——不仅使我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员工,而且教会了我如何从每一项细小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我从中学到的是,我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我自己的工作,我应该有一种更高的主人翁意识,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更积极主动地负起责任来。简而言之,我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哪些工作是需要做的,而不是消极等待别人来告诉我做什么。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