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建设与发展,
品牌: 蔡昉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9708079/9787509708071
·条形码:978750970807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内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农村改革、工业经济,还是银行业、公共财政,甚而在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方面都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些重要角度,尝试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提炼和分析相关经验和教训,识别和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并阐述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乃至中国经济成功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可能作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蔡昉,祖籍江西萍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有《穷人的经济学》、《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合著《中国的奇迹》、《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编辑推荐《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作者简介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
第二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城乡就业的扩大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
第五章 中国政府转型与公共财政
第六章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个学习、积累和升级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 超越东亚奇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回顾和展望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第九章 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看更多目录]
序言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今年,在我们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可以像孔子一样,非常有信心地说中国是真的“三十而立”了,尽管今后的路还很长,中国仍要“志于学”。
想要了解世界在过去30年中发生的变化,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回首过去,即便是最乐观的改革拥趸者们也会吃惊于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规模。中国国内曾经敦促中国赶超英国的有关人士也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国家已经在国际贸易方面赶上了美国。30年前,国外的很多经济学家曾预言日本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那个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中国在几十年中会取代日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此之际出版这套丛书,其首要目的是对中国在过去30年发生的变化做一个全面综述。在这30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福特基金会有幸亲历和亲睹、了中国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福特基金会启动了它在中国的第一个资助项目——资助中国学生和学者到国外学习和研究。从那时起,基金会就为中国杰出的研究人员、有才干的政府官员以及坚定的社会和文化工作者们提供资助,以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2007年,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任基金会首席代表华安德先生邀请中国知名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一起编写这套丛书,内容涵盖基金会这些年资助过的九个领域。这套丛书意义非凡,展现了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路程。
文摘第一章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陈锡文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农村的改革也并非是设计好了才启动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就处于变动之中。1945年夏秋之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但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很快归于破裂,于是内战爆发。还在两党指挥的军队激战之际,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建立了自己政权的地方(即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铲除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贫穷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世代期盼。随着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力量的变化,解放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改革运动覆盖的地域也迅速扩大。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在此前已由共产党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基本已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在南方地区进行。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除西藏地区外,均已完成土地改革。
但从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少农户虽分到了土地但缺乏耕畜、农具、劳动力和资金的实际状况出发,中国共产党随即便在农村发动了要求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化运动:开始是引导农民组织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接着便发动农民成立以自然村为单位、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紧接着又要求组织农民更大规模(相当于目前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范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5年底,中国农村普遍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的特征,不仅是规模大,往往一个社覆盖着数百农户、数千亩土地,更重要的是它废止了农民家庭的土地所有权,实行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到1958年,农村进一步开展了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人民公社的规模更大,相当于目前一个乡镇的范围。国家开始时曾打算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后终因农民难以接受而于20世纪60年代初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确定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在一个公社之内,按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进行经营、核算和分配,但明确了土地基本属生产队所有,因此,生产队便成为农村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队的规模基本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初级农业生产队相当。此后直至1978年开始改革,中国农民便一直在这种农村体制下生产和生活。
由于农村生产的复杂性,每一个农民所付出的劳动与他对生产的贡献难以准确监督和核算,因此,对集体生产的漠不关心和劳动中的懈怠情绪在农村普遍蔓延,农村生产难以发展,农民生活无以改善,农村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