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分類: 图书,旅游,旅游随笔,
品牌: 卡普钦斯基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20069851/9787020069859
·条形码:978702006985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内容为:著名的战地记者、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诗人、摄影家,波兰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这样的称谓每一个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终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将这所有的称谓集于一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记者中的诗人”、“闪烁着寓言和新闻光泽的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为时代写史”。这样的美誉,每一种都值得为之终生骄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甚至更多的赞誉集于一身,那么,这个人又需要有怎样的付出?
作者简介雷·卡普钦斯基(1932—2007),生于波兰东部小城平斯克近郊一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遭受二战磨难。高中毕业后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考入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青年旗帜》杂志社工作,同年派往印度。1957年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同时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有的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
媒体推荐卡普钦斯基抵得上一千个唯唯诺诺、耽于幻想的平庸作家。由于他成功地把新闻和艺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得以窥见他常说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真实战争画面。
——英国著名记者萨·鲁史迪艾
卡普钦斯基是一个迷人的向导。他集无限的耐力,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养于一身,是闪烁着寓言和新光泽的作家。
——《纽约时报》
卡普钦斯基在为时代撰写历史。
——《时代》周刊
当我们孩子的孩子想去了解20世纪晚期的残酷时,他们就应该去阅读和研究卡普钦斯基。
——《华尔街日报》
卡普钦斯基的文笔精练适度,丝毫不见。陵世嫉俗,体现了文学的力量和视野。
——《波士顿环球周报》
他是一个用眼睛感觉和用心思考的作家。徘徊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诗人带给我们的超现实的萦绕不去的景象。因为一些奇怪的、不适宜的命运纠缠,这个诗人最终成了记者。
——美国《金融时报》
卡普钦斯基的去世,是波兰文学、波兰文化的一个重大损失,他是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
——波兰总统卡欣斯基
编辑推荐《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50项国内国际文学大奖获得者,6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拉美5年内4次被判死刑,40余次被拘关押,在亚非拉亲历27场革命和政变,一生留下20余部著作和无数张实地照片,主要著作被译成30余种文字,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目录
波兰驻华大使致辞(1)
不能克隆的丰碑(代序)王志(1)
跨越国境(1)
被迫滞留印度(15)
火车站与宫殿(28)
拉比诵读《奥义书》(43)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55)
中国式思维(67)
世界之路上的记忆(77)
克洛伊索斯的幸运与不幸(87)
战役的结束(97)
诸神的由来(106)
清真寺塔尖上的一幕(117)
阿姆斯特朗音乐会(129)
佐披洛司的脸庞(139)
野兔(149)
在已死亡和被遗忘的国王之间(161)
希司提埃伊奥斯的荣誉(172)
兰克医生的诊所(183)
希腊人的技巧(194)
在他被狗和鸟撕得粉碎之前(205)
克谢尔克谢斯(219)
雅典的誓言(230)
时间的消逝(240)
沙漠与海洋(249)
铁锚(258)
黑是美丽的(268)
热烈和审慎的现场(278)
希罗多德的发现(288)
我们站在四周闪光的暗处(298)
译者后记(309)
……[看更多目录]
序言著名的战地记者、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诗人、摄影家,波兰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这样的称谓每一个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终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将这所有的称谓集于一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者中的诗人”、“闪烁着寓言和新闻光泽的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为时代写史”。这样的美誉,每一种都值得为之终生骄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甚至更多的赞誉集于一身,那么,这个人又需要有怎样的付出?
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中生长,一生留下二十余部书,足迹遍及亚、非、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感染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而大难不死,亲身见证二十七场革命,被关押四十余次,四度被判死刑,其中一次只因执行枪决的士兵酩酊大醉,无法掏枪射击才幸免于难。这样的人生恐怕并不多见,经历如此的不平凡,该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如果有一部书来作一次总结式描述,那么,这部书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迪?
文摘我们同学中也有几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他们衣着整洁,光鲜漂亮。女孩子还穿着高跟鞋。当然他们这几个学生在同学们中间很显眼,很惹人眼目。因为那时大多数同学都很穷,生活清贫,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旧军装,打着补丁的毛衣和家纺的粗布衣裳。
课上,教授还给我们看了各类希腊艺术照片,包括古代雕塑和嵌有人像的铜铸花瓶。花瓶上的希腊人像都是那么线条流畅,体态俊美,高贵典雅,瘦长的脸庞透出优雅的风度。他们属于那无人知晓的神秘世界。那是一个充满阳光和白银的世界,是一个温暖明媚和光芒四射的社会,在那里曾经居住过帅气英俊的男子和飘飘欲仙、翩翩起舞的美女。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欣赏这些照片。看着这些照片,Z阴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W歪斜着身体,弯腰搓揉着他那疼痛的膝盖。其他人看似专心又似乎漫不经心地盯着那些照片看,因为,他们很难想象出,那些离人类久远的时代中虚幻的现实。其实未来的预言家们在预言这一文明的碰撞之前,冲突早已发生过。就发生在这个一周两次的历史课堂上。也就在这里,我得知了曾经有过一个希腊人,他的名字叫希罗多德。
后记与卡普钦斯基先生结缘要追溯到2006年,在我为波兰使馆翻译一本介绍波兰的小册子的时候,看见了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先生的名字。在网上查找资料后,惭愧于自己忙于工作,同时进行波兰文学翻译,竟然疏于了解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鼎鼎大名的波兰战地记者、诗人、摄影家,也是文学家。他曾以知名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游记作家、诗人身份,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进入最后评奖阶段。这位伟大的作家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使世人无法透过这个奖项来了解并接触他更多的作品。
1932年3月4日,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出生于波兰东部小城平斯克附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39年9月,希特勒的军队攻占了波兰,当时卡普钦斯基只有七岁,战争让年幼的卡普钦斯基过早地经历了苦难,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和战后的饥荒。1950年,他十七岁,高中毕业。那时他就显示出写作的才华。他开始写诗,当时一家叫《今天与明天》的杂志,第一次发表了他的诗和文章。由于诗文的发表,波兰《青年旗帜报》文化版的总编相中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留他在报社做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