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缀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综合,
品牌: 钱锺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10801677X
·条形码:9787108016775
·包装版本:第4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七缀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本集的附录。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我想起古代“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题为《七缀集》。
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 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篇》、《围城》等,都成为了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此外还有著述《宋诗选注》、《人·兽·鬼》、《写在人生的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槐聚诗存》等。
媒体推荐序
这一本文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本集的附录。
《旧文四篇》于五年前问世,早已很难买到。《也是集》虽然在香港新出版,但不便在内地销售。我国读者似乎有个习惯,买不到书.就向常常无能为力的作者本人写信诉苦。有一位读者——也许该说,一位无书而欲读者——来信,要求我把《也是集》和《三文四篇》会聚一起,在京沪出版,以便流传。我遵照他善意的建议,也借机会把前四篇大大改动一下,又在后三篇里作了些小修订;删去《也是集》的下半部,因为那只是从《谈艺录》新本里摘选的,而北京中华书局明年初就出版《谈艺录》全书了。
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我想起古代“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题为《七缀集》。
当年《旧文四篇》的编成出版,多亏了魏同贤同志的热心和大力。这一次,依然是他的热心和大力,使下面几篇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仍由以整理中国古典著作闻名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仿佛“半吊子”、“二毛子”之类还可以作为“古君子”的团结对象。我向他致深切的感谢。
钱锺书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北京
编辑推荐《七缀集》是三联书店出版的"钱钟书集"的十本著作之一。里面的七篇研究文章风格不尽统一,钱钟书先生自称是"半中不西、半洋不古"。钱先生素来谦恭谨慎,从不以大师自居,所以我们将其改为"中西贯通、古今结合"。
目录
修订本前言
序
中国诗与中国画
读《拉奥孔》
通感
林纾的翻译
诗可以怨
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
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
附录
《也是集》原序
《旧文四篇》原序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一本文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本集的附录。. 《旧文四篇》于五年前问世,早已很难买到。《也是集》虽然在香港新出版,但不便在内地销售。我国读者似乎有个习惯,买不到书,就向常常无能为力的作者本人写信诉苦。有一位读者——也许该说,一位无书而欲读者——来信,要求我把《也是集》和《旧文四篇》会聚一起,在京沪出版,以便流传。我遵照他善意的建议,也借机会把前四篇大大改动一下,又在后三篇里作了些小修订;删去《也是集》的下半部,因为那只是从《谈艺录》新本里摘选的。
文摘书摘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Der Schmerz macht Huhner und Dichter gackern)。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
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我下面也只举一些最平常的例来说明。
《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两面不兼顾的人。仿佛只注意到《诗经·园有桃》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以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人或不得志之土,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叹息或呼喊了。东汉人所撰《越绝书·越绝外传本事第一》说得更露骨:“夫人情泰而不作,……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诗也。”明末陈子龙曾引用“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那句话,为它阐明了一下:“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时衰而思古之盛王。”(《陈忠裕全集》卷二一《诗论》)颂扬过去正表示对现在不满,因此,《三百篇》里有些表面上的赞歌只是骨子里的怨诗了。附带可以一提,拥护“经义”而反对“文华”的郑覃,苦劝唐文宗不要溺爱“章句小道”,说:“夫《诗》之雅、颂,皆下刺上所为,非上化下而作”(《1日唐书·郑覃传》),虽然是别有用心的谗言,而早已是“虽颂皆刺”的主张了。《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节里“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一句下,何休的《解诂》也很耐寻味。“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独言‘颂声作’
者,民以食为本也。……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传》文明明只讲
……[看更多书摘]